我在如皋市教育电视台的那些日子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qx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1月我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在学校里当了两年半教师后调至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电化教育工作,1989年10月电教中心单独设立,我担任负责人。1990年江苏省教育厅发文要在全省选两个试点建立教育电视台,取得经验在全省推广,我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撰写了《如皋建立教育电视台的可行性报告》报送省电教馆,这份可行性报告后来在《江苏电化教育》和《中小学电教》刊登。由于如皋市电化教育工作在省里有影响,通过努力在8个申报县中脱颖而出,由省教育厅发文明确在如皋和东海试点建台。
  由于我们没有建台经验,1991年3月省电教馆组织我们到当时建台比较好的安徽阜阳市学习考察,回来后我们开始筹备建台。为了落实无线频道和台址,我们向时任南通市副市长后调任教育部副部长的王湛汇报,他亲笔批示“如皋建教育电视台请各有关方面给予关照”。很快南通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带技术人员来了,为我们确定了25频道和台址。这样我们就开始落实设备,为了省钱我们将铁塔建在教师进修学校的6层楼顶,请电力公司的人员竖起发射塔。为从南京运设备回来,我们冒着39度的高温24小时一个来回,回来后身上晒脱了一层皮。我们当时筹备建台就三个人,都是南师大物理系毕业生,我是学长。那时条件很艰苦又没有钱,为省钱不少设备都是我们三人自己分别扛上去的。记得当时我扛了100多斤的卫星接收天线丝杆到楼顶,脚下的隔热板一破,丝杆一头砸在脚前一公分处,吓出了一身冷汗。全部设备都是我们自己安装调试,最后在1991年10月18日一次性试播成功,当时真是欣喜若狂。因为是全省第一家教育电视台,在1991年12月25日举行的正式开播仪式上,中央电教馆、省教育厅、南通市政府、人大的领导和省、市电教馆领导及我市领导都出席了开幕式,我们大家都很振奋。
  从此我与如皋教育电视台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其发展一直奋斗了18年直到退下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教育電视台不断成长壮大。为了教育电视台的发展,我曾放弃了多次个人发展的机会,1992年南京一所省属高校要调我去当教师,表格寄来我没有填写,1994年市委组织部希望我去担任组织部某部门负责人,我也没去。家里的事很少过问,整天在台里工作,我爱人曾经说我:你什么事都不管,成天就是教育电视台,如果有一天台垮了,我看你会从8楼跳下去(我们台自己新建的楼房是八层楼)。
  由于我们大家的努力,如皋教育電视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我到过的全国最小的电视台”(某广告客户的戏语),发展成为全国教育电视行业有影响的台;从只有9.7万元起步,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展,最后拥有1.2亿的资产;从单一的教育电视转播发展到受命整合《如皋日报》、教育电视、市政府网站、远程教育和文化产业五大平台齐驱并进,共同发展;从建台时3名工作人员的教育局下属不引人注目的小单位,发展到现在拥有103名员工,同时又汇聚了各类管理、网络信息技术、文化产业营销等专业人才的如皋市委直属单位,先后有15人被提拔重用,现任如皋市广电传媒集团总经理就是我们台里当时的总编室主任;建台时我们寄居市教师进修学校6楼仅仅不到60平米的办公室,当时一间是发射机房,一间是播出机房,一间是演播编辑室,我们的办公室是在顶层平台搭起的活动房,以后发展到占地50多亩,拥有1.8万平米的工作环境,自力更生盖起的5000平米的八层综合楼……这样巨大的变化,渗透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关爱,汇聚了全体教育电视人不辞辛劳的滴滴汗水和不断追求的创新精神。这样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思考。
  思考之一:创新是事业发展之本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精髓和核心,是贯穿传媒业发展历程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不断扬弃和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被时代淘汰出局。
  第一是观念创新。传统的理念和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必须转变。记得1991年,当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选两个点进行县级教育电视台试点时,我们排除了来自各方的干扰,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建成江苏省第一家县级教育电视台,从此走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教育电视创新、创业之路。
  我们树立了“立足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台宗旨,不断创新,勇于探索。从开始的单纯电视转播发展到每天18小时的自办节目,从单一课堂教学电视节目到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致富节目、成人教育、文艺专题、电视剧苑等十多个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满足了社会各层次的需求;从单纯无线电视发射转播到市政府网站建设、网络电视、远程教育、电子报纸、文化产业等多媒体立体传播;从教育电视事业发展到文化事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共同发展。综观整个发展过程就是不满足现状,紧跟网络信息数字技术新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接受传媒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在竞争中促进如皋教育电视台生存发展,在发展中又不断壮大的过程。
  第二是机制创新。凡熟悉如皋教育电视台的人都普遍认为,如皋教育电视台机制灵活、充满活力,这一切应归于机制的创新。我们根据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凡事业化运作,严格按照事业运作要求,充分调动事业运作人员的积极性,管理模式则由单一的行政化管理向市场化管理转化。同时建立严格的管理考核机制,以“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现代管理模式。凡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全部面向市场运作,在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建立严格的经济责任考核制度。
  多年来,如皋教育电视台一直坚持事业和产业并举发展之路,我们一方面不断强化发挥喉舌功能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宣传,旗下的《如皋日报》及时报道市委、市政府的重大事件,围绕中心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如皋日报》电子版以最快的速度在网上传递各种信息。每天一档的《如皋要闻》及时播报如皋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时做成网络视频新闻放在市政府网站随时提供点播。为扩大如皋在海内外的影响,我们将《如皋要闻》电视新闻做成英文栏目每周三档在教育电视台播出,同时又可以在市政府网站英文频道随时视频点播,此举为全国县级电视台之首创,既扩大了如皋在海外的知名度,同时又成为英语爱好者喜爱的栏目。   产业化运作是激发单位活力的保证,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将凡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如电视广告、音像资料的制作、发行、技术咨询服务、网络工程、大劇院等项目,均通过企业项目运作形式并建立骨干员工持股的股份制公司进行运作,既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又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技术骨干人才,为教育电视发展增强了后劲,也为全面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1996年我们成立的电视广告公司发展迅速,2005年被国家广告协会评为国家一级广告资质单位,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资质的县级单位,这为进入全国电视广告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成立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在数字、网络技术上发挥优势,该公司通过省教育厅专家验收,获得了江苏省校园网建设许可证,我们的技术人员既保证内部网络的畅通,又为市政府上网工程、12345“市长热线”提供服务,还参与全市网络工程和多家校园网的工程建设,我们在上海、南京、南通购买了办公楼,为跨出家门发展业务提供了工作保证。在市委党代会上,我们使用国内最先进的智能电子会务系统进行报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参与运作的如皋电子政务系统相关经验上报国家信息产业部,并在北京全国电子政务工作会议上介绍,与会记者进行了跟踪采访和报道。
  第三是科技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整个传媒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发展新业务,使教育电视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每两个月组织一次新技术讲座沙龙,要求专业人员介绍自己所从事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出想法,相互讨论提出看法,这样的技术沙龙反响较好;1999年我们购买了当时最新的索尼数字摄、录、编、播设备,让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摄像技术人员吃惊;2001年我们建立了网络中心机房,发展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2004年购买了全新的全固態发射机和硬盘播出系统,实现播出自动化;2005年构建局域网,千兆端口全面到桌面,促进办公自动化、网上资源共享和数字网络技术上新水平;2006年我们自己开发了报纸电子版软件,在全国较早推出县级网络报纸……实践证明,我们每一步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在充分掌握新技术、看准发展新动向的基础上作出的决策。事实也证明,当时技术创新的投入产生了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投入的资金也通过市场运作迅速得到了回报。
  第四是服务创新。如皋教育电视台从成立起一直坚持“立足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台宗旨。把服务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服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广大电视观众,服务教育,建立新型的服务理念和意识,树立“客户为本”的理念,构建一套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的客户服务体系。
  我们从节目时间安排、栏目设置、专题制作等方面,强调为广大电视观众服务的意识。每天18小时的无间断播出,配合农村党员教育设立《党员电教》栏目,服务农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姓人家》对老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详尽报道;《家教园地》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教学辅导,《名师导学》为广大教师继续教育进修提供指导……
  2000年,我们建立了如皋教育电视台网站,服务现代远程教育;2001年,我们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服务市政府信息化工程,主动无条件承担了如皋市政府网站的内容更新、技术维护和网络服务,对市政府网站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世界语等语言的版本进行了改版,分别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中国网链接,日点击率达5000多人次。政府网站信息量更新快捷得到社会公认,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看到如皋网站后赞叹说:“我们在国外也做不到这一点。”结合全市长江、长寿、长绿三张名片,为服务如皋的沿江开发和电子商务,我们主办了“扬子热线”“中国长寿网”和“中华花木网”,努力使之成为行业内的知名网站,“扬子热线”日点击率高达5万多人次,“中华花木网”“中国长寿网”构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专业平台。
  思考之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如皋教育电视台从建台开始,就紧紧地围绕发展这个主旋律,推动事业不断前进。
  建台初期,由于发射功率较小,缺乏竞争能力,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出具报告,得到国家、省、市无委会支持,扩大了功率,从而提高了覆盖效果,同时争取到广告经营许可证,将市教育电视台推到市场竞争的前列。
  1998年以后面对各种政策调整,我们扩展服务领域,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主动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联系,开设了高升本、专升本和研究生教育等各类远程教育课程,我们的工作实绩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该中心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直至现在北京大学远程教育仍办得很红火,现有在校生400多人,并整合了昆山、上海等相关教学点,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我们还利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电视台的节目资源,大力服务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被南通市委组织部确定为试点单位。2001年底全国教育电视台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研讨会在这里召开,推广我们教育电视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经验。
  1997年我们没有要国家投资一分钱,自筹资金600多万元,建成了5000平米如皋教育电视台综合大楼,结束了长达六年之久的仅60平米工作间的历史,构建了全新的事业发展平台。同时建了宿舍楼,落实了食堂,为员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内容为王”“精品为王”是当前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全力打造自己的特色节目、精品栏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制作的专题片《百岁老人》,在参加“日本赏”国际教育电视节目评比中进入终审观摩,获得各国评委的好评,该系列专题片由上海高教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制作的39集小学数学、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情景教学精粹》光盘,作为江苏省重点目录推荐,并在安徽、四川、吉林、广西、山东等省推广发行。专题栏目《长寿与生活》已制作48集,作为精品栏目向各省、市综合台推广。   如皋教育电视台重视数字网络技术在电视中的应用,全台所有编辑系统均实现了非线性编辑,做到局域网千兆光纤到桌面,实现了网上资源共享,节目网上传输硬盘播出,2004年全国教育电视数字化研讨会在这里召开,推广了我们的做法。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利用,促进了传媒事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传媒业的整合,这是现代传媒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预示着信息化社会下的集约化经营将取代农业化或工业化时代的手工作坊式落后的经营模式。中国传媒业正经历从个别的“点”式经营向规模化媒介集团的“结构”式经营型转型,传媒业由生产经营型管理向资本运营型管理转化。县级传媒业面临转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发展思路,2005年底如皋市委决定市教育电视台与市新闻信息传播中心整合,组建市新闻传媒中心,掛市教育电视台的牌子,我担任主要负责人。整合后的中心成为集全市报纸、教育电视、网络、远程教育、文化产业五大平台于一体的新型传媒事业大平台,我们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紧跟市委决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蓬蓬勃勃的一片生机。
  思考之三:拼搏进取 奉献自我
  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各式各样的困难总是伴随着发展而来,这是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又是不断发展的动力。建台以来,我们不断拼搏进取、奉献自我寻求新的发展。
  对于我们教育电视台的领导班子,大家这样评价:有思想,有毅力,肯吃苦!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了事业发展勇往直前。在教育电视台工作的18年,每年的春节我都在台里值班,我放弃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超过8小时工作习以为常,我这里有一张2004年的考勤表,全年我上班363天,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台里的一班人。我们的工作人员无暇顾及生病的父母和妻子、儿女,无法满足孩子学习辅导的渴望,整天惦记的是台里工作和事业发展;副台长的父亲在临终时呼唤着唯一的儿子,可他还在台内忙碌;不少同志晚上要举行婚礼,白天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位女同志临产前还到岗位来交代工作;数九寒冬,北风呼啸,因天线出了问题,几位年轻人爬上80多米高的铁塔,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下塔后全然不顾冻僵的身体和双手,首先考虑的是维修效果;只要是市委、市政府需要,我们总是无条件服务,拼命也要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是靠这种拼搏精神,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制作的专题片《百岁老人》参加香港国际影视展,被中央电视台海外发行部看中,主动要求帮助在海外发行。我们制作的专题片多次在全国获奖,参与制作的《身边的科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们负责更新、维护、制作的市政府网站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十佳优秀服务奖”,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南通市优秀政府网站。
  在全国95%以上的大剧院都运作亏本的情况下,我们如皋教育电视台从大局出发,顶着各种压力,发扬不畏艰难的精神,接手如皋大剧院工作,我们全面面向市场,想方设法将大剧院作为现代文化产业平台来运作,既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又热情服务市委、市政府各种会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如皋教育电视台的办台精神是“团结、奉献、拼搏、进取”,我们要求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位同志要全身心投入到办好教育电视台的事业中,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在各自的岗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每一位新来的同志,我们要上传统课,要求他们不断继承和发扬这里为事业奉献的精神。为了发展事业,我们敢为天下先,不断创新发展。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认可,先后接待了来自广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新疆等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的100多家单位的同仁前来参观学习。我们是中國传媒大学百家市、县电视台项目研究联合体成员单位,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的首批会员,是全国唯一县级台当选为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副会长单位,我们连续四年被评为“如皋市文明单位”,五次被省教委评为“先进集体”,五度被省无委会评为“先进台站”。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报》《江苏教育报》等媒体都曾对我台做过报道。我们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工作,1999年、2001年、2004年有关方面曾三次在如皋召开全国性会议,推广如皋教育电视台的工作经验。1999年中国教育电视协会授予如皋市委、市政府“重视教育电视的典范”锦旗,充分肯定了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电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发文指出如皋教育电视台是“全国教育电视战线的一面红旗”,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负责筹建了中国教育电视协会城市教育电视委员会,并主办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个市、县教育电视台的台长汇聚这里交流、商讨,共谋全国教育电视发展大计,并选举我台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单位。
  我们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领导的关心支持,我们记得:为了保住我们教育电视台,时任国家教育部电教办主任的宋成栋在一个月时间里连续发函三次;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王湛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时任南通市委书记周福源亲自到我们台指导工作;四任如皋市委书记先后到我们台调研指导,特别是为如皋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陈惠娟书记,多次到我台推动工作的发展,她要求“要扶持这一块事业”,她还讲“要将如皋的可用资源都交教育电视台进行运作”。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回忆过去我们感慨万千,我一直感到如皋教育电视台的精神影响着一批曾在这里工作的人,大家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创造工作的辉煌!
其他文献
语文课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发挥好学科的工具作用,在字、词、句、篇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因此,学习语文重在积累,重在感悟,重在实践,重在获得。  一、从“字”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  有的人认为,字的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到初中阶段就不作重点要求。实际上并非如此,小学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学生学会了汉语言常用的汉
期刊
江西省龙南县实验小学创办于1997年,是一所集实验性、示范性、窗口性为一体的现代化小学。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2407人,其中城镇学生400多人,本县进城务工子女1600多人,外县、外省务工子女400多人。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行为习惯、学习基础等各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异,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考验。构建和谐、幸福、美丽校园是构建和谐、幸福、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期刊
一、提升品位办学特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学校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特别是条件落后的农村学校如何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值得每位校长深思。我和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学校应有自己的显性化办学思想,表现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师资建设、教学风格、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我提出了“开放学习,主动发展”的口号,带领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外地教育教学工作先进经验,使广大教师深深
期刊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自汉朝始,五行文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之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五行与季节;五行与五脏;五行与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与五伦(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以便于先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然后再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所谓化繁为简,以简驭繁。  这种思维方式以五行平衡,和谐发展为目标,旨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治本入手,最后达到
期刊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是学校凝聚力的形成与否的重要思想基础。我区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我们的学校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先进办学理念为指导改造我们的学校。最好的方法是首先努力改变自己,以适应别人。  一、提升自我素质,做优秀校长  1、做有责任心的校长。把责任心分解在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的日常工作的侮一个细节之中去,用心灵去
期刊
一、研究背景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的课改工作,学校于2010年9月制定了杨镇二中“ICD”(主体·合作·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开始专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ICD”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1.探索出适合我校各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在于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现状,可以解决我校课
期刊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精神需求?GDP追求?  范周:在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不短的发展历程,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逐渐深入。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您是如何理解的?  刘玉珠: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要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目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在于国民科学文化素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法治电视节目的发展状况,通过介绍中国教育电视台《法治天下》栏目,分析探讨了该栏目的特点,提出要以此栏目为观察对象,研究解决法治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老化等问题,为今后中国法治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法治电视节目;启示;创新  法治类电视节目是电视节目中重要且独特的节目类型之一,是国家进行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中国法治类电视节目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法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提前部署、强强联合、深度报道三个方面概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2016年“两会”报道的宣传策略,从紧扣主题、创新形式、讲好故事三个维度阐释了教育专业媒体“两会”报道的规律特点,进而从抢占高地、深度融合、流程再造三个着力点探讨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未来重大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宣传报道;策略;创新路径  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报道历来是媒体比拼实力、扩大影响的重要宣传战役。作为专业
期刊
【内容摘要】红色题材纪录片是中国本土纪录片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受众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与时俱进地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进行代入式传播,以便增强传播效果,《走读大别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走读大别山》;传播价值  《走读大别山》是一部反映鄂豫皖红色历史的四集电视纪录片,这部电视纪录片以“探秘”“体验”“穿越”“释疑”为手段,以扎实严谨的考证、采访和独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