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改革标准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手段。然而,傳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成为教师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高中数学;课堂体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04-0102-02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机会,从而让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形成了思维惰性,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在新课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还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基于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对教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归纳、整理和总结。在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对教学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1]。
2 课堂教学要结合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且对所学理论知识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寻找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的真理和规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样不但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中最受学生与教师欢迎的教学技术之一,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转换成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进而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其中的“度”,避免多媒体技术的滥用,使学生对其产生依赖性,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基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明确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此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如在教学人教A版高中数学“命题及其关系”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为学生演示一个故事情节:一位庄园主人很是热情好客,请了最好的四个朋友到家做客,结果到了三人,一人缺席,主人很遗憾,就说:“哎,该来的没有来”,之后,一位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听见这话,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此情景,不禁懊悔地对最后一位朋友说:“我又没说他”,结果最后一位朋友也走了。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主人才说了三句话,他的朋友就全走了?”以此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加深学生对“四种命题”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4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目前高中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创设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故事性、悬疑性、趣味性、开放性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2]。如在教学人教A版高中数学中“等比数列求和”时,教师可以通过“国王奖赏象棋发明者”的故事,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性的教学问题情境:西塔向国王要求不要重赏,只要在棋盘上放麦粒就可以了,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以此类推,每一格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的两倍,那么直到放满64个棋盘格,国王最后要给出多少小麦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教学问题驱动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最终列出的数列求和公式,经过计算得出:国王一共要给西塔粒麦子。通过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
5 对学生进行赏识评价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评价,且内容以批判性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鞭策学生更好的学习,但如果把握不好其中的度,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鉴于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赏识性的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以此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3]。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合作、自由、探究的教学课堂,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实践,进而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谈学生主体性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体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
[2]李学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辅助功能——以高中数学为教学研究案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
[3]夏良中.探究如何在高中数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高中数学;课堂体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04-0102-02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机会,从而让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形成了思维惰性,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在新课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还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基于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对教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归纳、整理和总结。在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对教学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1]。
2 课堂教学要结合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且对所学理论知识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寻找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的真理和规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样不但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中最受学生与教师欢迎的教学技术之一,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转换成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进而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其中的“度”,避免多媒体技术的滥用,使学生对其产生依赖性,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基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明确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此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如在教学人教A版高中数学“命题及其关系”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为学生演示一个故事情节:一位庄园主人很是热情好客,请了最好的四个朋友到家做客,结果到了三人,一人缺席,主人很遗憾,就说:“哎,该来的没有来”,之后,一位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听见这话,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此情景,不禁懊悔地对最后一位朋友说:“我又没说他”,结果最后一位朋友也走了。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主人才说了三句话,他的朋友就全走了?”以此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加深学生对“四种命题”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4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目前高中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创设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故事性、悬疑性、趣味性、开放性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2]。如在教学人教A版高中数学中“等比数列求和”时,教师可以通过“国王奖赏象棋发明者”的故事,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性的教学问题情境:西塔向国王要求不要重赏,只要在棋盘上放麦粒就可以了,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以此类推,每一格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的两倍,那么直到放满64个棋盘格,国王最后要给出多少小麦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教学问题驱动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最终列出的数列求和公式,经过计算得出:国王一共要给西塔粒麦子。通过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
5 对学生进行赏识评价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评价,且内容以批判性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鞭策学生更好的学习,但如果把握不好其中的度,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鉴于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赏识性的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以此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3]。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合作、自由、探究的教学课堂,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实践,进而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谈学生主体性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体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
[2]李学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辅助功能——以高中数学为教学研究案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
[3]夏良中.探究如何在高中数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