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探寻伪满文化的诗情女人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不仅研究伪满遗址,还扩展到伪满洲国的其它领域。
  她,一个总是将自己浸泡在探寻历史文化中的女人。一盏清茶,一台电脑,一部相机,一辆车,她自己都记不清自己在探寻伪满历史的这条路上走了多少公里。
  沈燕,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这些年她一直从事伪满洲国史、伪满宫廷史方面的研究。著述甚丰,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这个充满了文化气息的女人,以自己大气的笔锋著了《长春伪满遗址大观》,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让很多不為人知的伪满历史浮出水面。

伪满情怀源于父亲的那句话


  一头乌黑的披肩卷发、白皙的脸庞、温文尔雅的气质,有一种说不出的安逸。沈燕出自书香门第,1981年毕业于外国语学校的她,毕业后从事了和这个专业不相干的工作,要问起原因,她的研究之路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那时她被分配到伪满皇宫博物院,从事群工部、资料部讲解员的工作,主要研究伪满宫廷史、伪满洲国史。
  说起她对伪满历史的研究,是缘于父亲的那句话:“你在伪满皇宫博物院工作,应该掌握、了解更多伪满洲国的历史。”沈燕说,就是父亲的这句提醒,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伪满遗址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见证,而自己写下的每一本关于伪满时期的书籍,就是要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真实准确的材料。沈燕说,这就是她的责任。
  沈燕首先从伪满时期的报纸着手,“搜集老报纸,在报纸上寻找当年的痕迹。”这是沈燕为自己的书寻找材料的一个途径。1992年,沈燕发表了她的第一篇文章《长春伪满八大部》,首次全面介绍了伪满时期各部的历史及演变。此后她利用10年的时间,收集整理了作为伪满洲国首都的长春当时的历史遗址,并于2002年出版了第一部全面介绍长春现存伪满遗址的图书《长春伪满遗址大观》。为研究长春历史遗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不仅研究伪满遗址,还扩展到伪满洲国的其它领域,2001年一次出版了三部专著:《伪满皇宫》《伪满官吏》《伪满遗址》。并在《中国近代史》《东北师大学报》《东北史地》等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翻译发表译文、译著百万字。工作、学术成果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奖项10余个。

20年研究之路


  “生长在这片土地,却不知道那段历史,真的很可惜。我就是希望这些资料能成为历史的见证。”在沈燕看来,让那段屈辱的历史被更多后人所知道,是她的一份责任。20多年的时间,研究、取证、走访、踏寻,沈燕认为一切都值得,即便搭钱费力。
  沈燕的性格文静、内敛、低调,每天就是两点一线,上班和回家,而这条路一走就是20年。在沈燕看来,工作是为了生存,研究历史是为了工作,著书是为了梳理历史,成果是历史的赋予!

每一段历史都是沉甸甸的财富


  在宽城那栋黄色的俄式小楼前,这座孤零零被民宅围在中间的小楼外侧墙体已斑驳,上方也出现了明显的裂缝,似乎每一个角落都显露出它的沧桑,只有在正门悬挂的文物保护单位标牌,稍稍露出它曾经举足轻重的地位。
  沈燕望着这栋小楼,眼神中有着一丝忧伤,似乎除了工作以外,她对这一切都有着一种独特的情节。她多次撰文、提案,呼吁全社会加强对伪满遗址及老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沈燕说,这栋黄色的俄式小楼就是现在的吉林省人民医院凯旋分院,它在这里屹立的115年里,周围的建筑一座座拔地而起,但是这栋黄色的小楼仍然在这里静静肃立,讲述着光阴的故事。站在这栋楼前,感受这栋俄式小楼带来的沧桑感,古建筑不仅是城市历史的橱窗,也是百姓们的情感寄托,它见证着那段历史。
  这栋楼是1901年由沙俄侵略者建的沙俄铁路俱乐部,曾经这是沙俄士兵们休闲娱乐的地方,站在楼里闭上眼,能感觉到这里曾经的热闹与繁华,但如今就只剩孤零零的一幢楼,而且正在逐渐老去……
  离开这栋楼,跟随沈燕来到曾经的沙俄兵营。沙俄兵营南大营位于凯旋路和一匡街交会处,共有三栋营房,均为俄式砖石结构建筑,北大营位于长盛小学附近。兵营共有两栋营房,日俄战争后,将校营改为俄国人的子弟小学。新中国成立后,营房由长盛小学使用,而沙俄将校营的军官宿舍已于2002年7月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兵营已经被用作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从外面往里看,已经看不见曾经兵营的痕迹。在院子里,感受着这里曾经居住着沙俄的士兵,他们留下的痕迹已经被岁月磨灭,留下的老旧房屋失去了往日辉煌,留下的也就只有一座座残破的兵营。

穿梭在这座城市的伪满旧址中


  穿梭在胡同里,看着布满岁月痕迹的砖瓦,忍不住伸出手去触摸那一面面斑驳的墙体。那些长满青苔的砖瓦、破旧不堪的木门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引力,等待你去探寻一段过往。
  沈燕说,通过这些书,一方面让更多的读者从中了解在日本殖民统治的14年里,东北人民生活的悲惨和灾难的深重;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在殖民统治机构效力的那些人,将自身的命运和侵略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日本侵略者实施“以华治华”政策的被控制者和被利用者。究其根本所在,就是他们失去了一个中国人的良心、勇气和脊梁,历史的罪人就是对他们最准确的定位。
  沈燕就是这样一个爱恨分明的女人、一个视研究历史为生命的女人。
其他文献
他不僅是一名牙科医生,还是一位喜欢收藏奇石的爱好者。从他跋山涉水地寻石,到今天成为社会公认的奇石鉴赏家,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编织着一个奇石梦。父亲引领他走向艺术之路  土生土长在江源县的刘洪声,从小就有一个奇异的爱好——收集奇怪的石头。  刘洪声收集奇石的缘由和他的父亲有着很大的关系。刘洪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了解大自然的一些奥秘,不过由于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算太好,所以很
期刊
53年,马学忠坚持收藏与毛泽东有关的各种物件,所收藏的书籍达3000多册,居全国个人收藏之首。“阅览室”里的收藏人生  马学忠今年83岁,一生爱好收藏。53年里,他走遍了大街小巷,退休后更是乐于此业。  不久前,走进马学忠温暖的家,感受到毛主席元素无处不在:墙上挂着毛主席的照片,老式书柜里满满的相关书籍。  伊通县图书馆里有一间毛泽东文献阅览室,这里承载着马学忠53年的心血,走进门高大的毛主席塑像
期刊
校舍每一处都留有她为之奋斗的印记。  刘秀丽是长春市南关区兴盛小学的校长,她毕生的心血注定与文化相关。19年磨一剑,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学主任,再到校长。其间的艰辛若非亲历,实难想象,校舍每一处都留有她为之奋斗的印记。校园建设 利在千秋  兴盛小学是拥有着五十余年历史的老校,经历岁月的沧桑,校舍残破,冬天不能供暖,教室里冷得拿不出手来,基本依靠自己烧锅炉。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秀丽四处奔波,八方
期刊
他不仅创造了中国天眼,更重要的是他缔造了“南仁东精神”。  南仁东无疑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天文科学家,他不仅创造了中国天眼,更重要的是他缔造了“南仁东精神”。可以说南仁东精神的影响力不亚于他创造的中国天眼这个伟大创举。申报遭遇“滑铁卢”  人因谦卑而无畏,因落后而奋起。这句话用在南仁东身上很恰当。1993年国际天文学会和各国天文学家面对全球电磁波日益被破坏的现实,决定建设一批超大型的射电天文望远镜阵
期刊
“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我要把我的心画在纸上。但是画之前需要學会做人,先做人再做学问。”  上世纪80年代初,刘玉春追随在著名山水画家王淮身边,专注于山水研习和创作。其绘画以山水画为主,重点表现关东山水风土人情,他注重体现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并把小有所成的作品悬挂在家中四壁。  所谓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春夏秋冬四季条幅和中堂,大大小小不一而同,画案上是景色各异的扇面、小品、斗
期刊
她是吉林电视台资深的播音员、主持人,是吉林电视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她会写的第一个字就是“秋”,每次书写时都觉得神圣,且带着敬意,因为,她是秋瑾的后人。和影视事业一起成长  1907年7月15日,年仅32岁的秋瑾被清政府秘密杀害,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每当秋素莉在书上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总能看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从薄薄的纸张上凸现出来,心中难免会涌出几分激情和悲愤,因为她是秋瑾的后人。  论辈分,秋素莉
期刊
1978年春天,马金萍好不容易买到了一本《曹禺剧作选》。当他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他绝望了,手捧书本,躺在炕上,嚎啕大哭。读完这本书他才知道,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剧创作。马金萍与刘德华的首度合作  电影《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里,有一首充满了东北风情的歌曲《咱们屯里人》。这首歌充满了东北文化元素,用粤语唱出来,火遍了大江南北。  一时间,让词作者马金萍觉得奇怪又开心。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么一首浓郁的北方
期刊
“世界上没有不学习的人,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我要活到老学到老。”  他不追求功名利禄,更不陷浮华。他说:“工作可以退休,但是人不能退休。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更上一层楼,再创一片天。”他是潘占学。少时读书归功于祖父  潘占学在文学界道行深广,作为文学界的翘楚,为人极具影响力,是有着无数头衔的重量级人物。他的人生如诗,正像他写的诗如人生。现今花甲之年的潘占学博览群书,满腹经纶,阅历丰富。他凭借着文学的功底
期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扭开收音机听评书,就和现在看电影、唱KTV、泡吧一样,是一种全民时尚。收音机让他学会了说相声  曲乃新陪伴观众近40年,也见证了中国相声40年的风雨兼程:“相声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事业。”  走进曲乃新的家中,让人不禁感叹当年风靡长春市曲艺团的那个年轻人未曾老过。虽然刚刚经过一场病痛的折磨,但这位92岁的艺术家依旧神采奕奕,
期刊
教育是一场走心的旅行,免费公益指导更是重在无价的心。一个不忘初心的教育践行者就这样走在路上,点亮了孩子们未来的盏盏指路明灯。不忘初心的教育践行者  认识刘亚昌是从他中考报考公益课堂开始的,一场讲座下来,场内外聚集了数百名家长和学生。台上,刘亚昌指导学生如何备考、调整心态、短期内提高成绩等;台下,家长们认真做着笔记。会后,更有很多家长找到他。  迄今为止,刘亚昌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开展初升高报考公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