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声:二十五年艰苦寻石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9683318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不僅是一名牙科医生,还是一位喜欢收藏奇石的爱好者。从他跋山涉水地寻石,到今天成为社会公认的奇石鉴赏家,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编织着一个奇石梦。父亲引领他走向艺术之路
  土生土长在江源县的刘洪声,从小就有一个奇异的爱好——收集奇怪的石头。
  刘洪声收集奇石的缘由和他的父亲有着很大的关系。刘洪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了解大自然的一些奥秘,不过由于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算太好,所以很难找到像他那个年龄的孩子所喜欢看的书,家里倒是有许许多多与地质勘查相关的专业书籍,这使他养成了平时在家的时候就翻看父亲的一些书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也就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地质矿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探究奇石艺术,刘洪声靠着行医积攒下来的积蓄,购买了许多奇石鉴赏艺术方面的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又走南闯北向专家请教,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我们采石头,冬天山上有雪我们要去,夏季无论是刮风下雨或者是酷暑我们也要坚持去,更像是我们心里的一种感应,像是在呼唤着,不去不行,必须要去。”刘洪声说。

专心研究奇石


  刘洪声从1993年就开始收集奇石,至今收集奇石已有26年之久。2008年参与编写了《中国松花石》一书。他收集的奇石以松花石居多,大的重达几百斤,小的可以随时握于手掌之中,这些大自然造化的奇石,到了刘洪声手中不仅都有了富有寓意的名字,而且每一件石头刘洪声都亲自做了诗。2000年至今,藏品多次在全国大展赛获一等奖、金奖。
  后来,刘洪声便遇到了与他为伴的石友刘芳之。刘芳之是名退休的教师,同时也是刘洪声的启蒙老师。刘芳之的知识渊博,每次遇到不懂的问题刘洪声就会向他请教,并一同去山上采石头。
  刘洪声每月都有那么几天身背皮兜,手拿尖铁锤悠然悠哉地来往于山水之间,敲敲砸砸。每发现一块带有远古遗迹的化石都使他惊喜万分,小块的化石就用兜背,遇到大块的化石就不遗余力地放肩上扛,几十斤重的大石头压弯了本就不直的腰,扛几步歇一歇,像蚂蚁搬家一样运回了家。
  刘洪声寻石的经历,充满了苦辣和艰辛。深山里的毒蛇神出鬼没,牛蜢、毒蜂、蚊子更是热情好客,刘洪声一一克服了。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方圆百里的山山水水,悬崖峭壁上有他的身影,深谷山涧里有他的锤击声,寒来暑往,多少次他迎着朝阳进山,几多回他又乘着月色满载而归。

牙医的华丽转身


  变幻莫测的人生之路使刘洪声没有当上地质科学家,命运之神却让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牙科医生,但是从小的志向并没有改变,他的业余爱好圆了他当地质科学家的梦。
  刘洪声为人心地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育林孤儿院是由当地人自行筹建的,那里居住着不少没有亲人的孩子,他们当中小的才一两岁,大的不过十几岁,刘洪声得知孤儿院里有的孩子牙齿不太好,但因为缺少医疗费不能进行及时的治疗,考虑到自己有这个经济能力和有治牙的技术,于是刘洪声就花了一万多元钱买了一套治牙的专业器材放在孤儿院,专门在每周日给孩子们检查牙齿、治疗牙病,并且耐心地跟孩子们聊天,让他们看牙的时候不再害怕。刘洪声说,他自己也有女儿,并且每天与她谈心,他觉得这些孩子也跟自己的孩子一样。
  有人说:人到中年有梦也有盼,而刘洪声就是在用他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编织着一个奇石梦。

刘洪声


  刘洪声牙所院长,白山市政协委员会委员,民革江源总支副主委,人大江源区常务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长白山松花石研究会副会长,白山市松花石协会会长,白山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最近,白岩松上了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把一众音乐人说得一愣一愣的。  现场他将几位乐评人按音乐风格一一分类。吴青峰是“小清新的民谣”,张亚东是“深情的情歌”,欧阳娜娜是“与摇滚没什么关系的后摇”,马东则是“说下一个乐队唱什么的‘说唱’”。  而说到自己时,他不紧不慢地说自己是朋克,因为长得很朋克……  嚯,白岩松终于承认自己跟汪峰撞脸了。  用马东的话说,他是一个“被时事节目耽误了的乐评人”。但
期刊
黃斌是一位勇于“吃螃蟹”的军旅作家。在写作中,他勇于大胆改革与创新,开创了史话体裁创作之先河。  黄斌从20世纪70年代始迷恋关注家乡历史,是东北地区民间最早考察研究、普及宣传东北地方历史知识的先行者之一。  于1985年创作出版了第一本书——《渤海古都史话》。影响了无数的读者和受众,许多读者从一无所知(或误认为是其它国家先人建立的国家),到逐渐了解这个海东盛国的疆域、经济、军事、文化及风情等,为
期刊
多年来,他通过一双脚、一张嘴,为抢救“缸窑文化”而不懈努力。“墨情瓷韵”传递浓浓艺趣  “缸窑文化”特指吉林特色的陶窑文化,清朝已经非常有名并成为皇家贡品。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缸窑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几年前,吉林民间艺术家古尘等人开始致力于抢救“缸窑文化”,多次前往景德镇与当地艺术家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我们的想法是与缸窑文化结合,烧制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加速陶瓷文化北移,并不是再复制一个
期刊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对写作,他精益求精,反复揣摩,直到满意才收笔。触类旁通 博学多才  在吉林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是一个在文化领域全方位涉猎的杂家,在江城文坛很有影响力,他就是江权力。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曾在《江城日报》辟有专栏。  从2004年开始,江汉力对地方史和民俗研究愈加痴迷,每年都有数十篇稿子发表,内容包括吉林市历史、满族汉族朝鲜族民俗、方言、萨满、教
期刊
他笑着婉拒“书法大师”的称呼,说:“书法是人内心世界的物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的三观。而大师是由后人评说的。”醉心书法 父子传承  江南的沃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金中浩就是其中一位。  金中浩生于沪上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金伯涛是位儒商,爱书、画、印,并擅写魏碑,曾拜泸上汪洵先生为师,取孟子《公孙丑上》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为他取名“中浩”。  由于家庭的熏陶,金中
期刊
“我岁数大了,不求成名,只希望吉林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发出应有的光芒,是传播,更是传承。”文化积淀 止于精品  李侠出生于剪纸世家,上可追溯至清朝年间,那时以玉米叶、桦树皮等材料为主的创作便悄然萌芽,160多年的积淀,让李侠的一生注定与剪纸有着剪不断的情缘。  虽时过境迁,李侠儿时的记忆仍清晰可见。那时,由于父母忙碌,她被寄养在满族乡村的外婆家,外婆是远近闻名的剪纸大家,每逢重大节日,村民
期刊
二十余年来,荆文礼抢救和保护满族说部工程从未放松。对满族说部产生兴趣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荆文礼,颤颤巍巍地用双手捧起一本由他撰写的《乌勒本概论》,说起了他的故事。  乌勒本在各氏族中秘传,一般都是家族传承,父传子,子传孙,口耳相传。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富育光、王宏刚等人去采风。他们到东北三省满族聚居的村屯调查,发现了满族讲族史的传承人和长篇口头文学满族说部,并开始记录。后来由于种
期刊
韩光利的作品,看似任意挥洒,实则胸有成竹,简约中不乏细腻,浓淡中可见疏密。新在外,古在意中  风景非千里以外去寻,亦非黄道吉日才有。故乡长白山时时刻刻在韩光利心中,似乎信手可拈来,从未远离。这和他从小生长在长白山区有莫大的关联,即使后来到省城长春工作,一得空也会回到长白山转悠,长白山的景物、事物、植物、动物早已被他“征服”。可真到拿起笔画长白山却还是不容易。起初,他总是画山不像山,眼中与心里的长白
期刊
作为“御医传人”的刘辉,有着妙手回春的医术。“行医一生,行善一生”是祖训,更是同春堂人的座右铭。历史印记  从明朝万历年间的御赐店名、医学偏方到乾隆皇帝亲笔御赐“同春堂”牌匾……刘辉将一件件历经岁月沧桑、历史变革的传家宝展示在世人面前,讲述着那精彩跌宕的传奇故事。  翻着黄了的旧家谱,刘辉讲述着同春堂的起源:祖上第一代行医者是明朝御医刘景章,14岁时,他进山打柴结识并营救了一位名为转阳道长的神医,
期刊
人的一生将一件事一直做到底,做到精髓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会成为专家。因为喜爱而痴迷  初识刘建国,是在2018年长春举办的一场画展上,印象颇深的是他笔下矫健的骏马,每一匹马都没有佩戴缰辔,自由地奔腾在草原之上。  刘建国,1958年出生于吉林农安,自幼酷爱绘画。上小学时学校没有配备美术老师,他会照着课本里面的插图胡涂乱画。他有一本《三国演义》的绘本,当时被里面的马匹所吸引,于是开始天天临摹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