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上较多样,但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上还不充分,这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缺乏自我意识,在校园生活与学习中寻找不到“自我”,也极大地影响这类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因此高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这类学生自我意识的构建提供基础条件,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社会生态、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的实践活动,能够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构建自我意识的途径,也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关 键 词] 社会实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046-02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意识上可能存在一定不足,其因为生活条件、经济条件与他人的不同,可能会形成多种负面心理,从而觉得处处不如他人,进而形成从众心理和依附心理,自我意识缺失[1]。也可能因为缺少对“不完美自我”的接纳心理,而造成自我意识的逐渐减弱。所以,高校需要构建起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的模式,以高校社会实践为例,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与内容中,作出有效的创新,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为目的,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这类学生认知自我、接纳自我与自我调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构建自我意识[2]。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现状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一般会更加关注人才的特殊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而高校、政府及社会也采取了多种措施,针对性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境[2]。但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关注这类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变化,对于一些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缺失自我意识的学生更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帮助这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当前,高校对这类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资助体系、思想意识层面教育活动等,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提高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但也存在较多不足。例如在育人层面,资助与帮扶中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教育活动仍显不足,当前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帮扶政策教育较完善,但在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自立自强品质、责任意识等相关的思想意识教育活动较少,难以有效地将育人与助困相结合[3]。另外,在高校教育引导工作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偏见,例如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抗挫折能力,因而忽视了对该类学生精神上的帮扶,也难以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中,高校还需要构建起更规范、更标准的模式,为这类学生提供良好的引导与教育。
二、社会实践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构建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高校育人活动中的特殊活动,能够通过提供给大学生社会性实践活动的方式,给予学生更直接地接触与了解社会行为、认识社会环境、培养社会心态的机会[4]。所以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正确引导与教育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首先,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跳出校园这一小圈子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认识社会这一大圈子,从而更好地转换心态,构建自我意识。在社会环境中,不同的经济条件、生活环境能够带给刚刚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学生新的体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更多的社会行为、了解更多的社会心理、形成更多的自我感触,能够较好地转换心态,树立更强烈的生活信心,从而逐渐构建起自我意识。
其次,社会实践能够给予学生切身体验,为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供良好的条件。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构建是建立在与个体思想意识层面中的,只有更准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才能够强化自我意识[5]。在社会实践中,能够通过多种活动及内容,给予学生切身体验,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社会体验中逐渐放下对于自己的不认同、不确定,更好地认识与接纳自我。例如,在“敬老院一日护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在为老人提供帮助、给予照护的同时,获得自身心灵上的满足,切身了解到给予他人帮助,在带给他人快乐的同时也能带给自己愉悦,从而在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接纳自我,产生更多“自我”意识引导下的积极行为。
最后,社会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调适的途径,在自我意识的构建中更深入地思考自身的行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应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一项实践活动,如何在實践活动中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社会行为等。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受自身思想意识的困扰,也为自我调适提供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便于学生反思自身行为,构建更适合自己生活、学习、工作、发展的自我意识。
三、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意识
社会实践是高校在育人活动中的一种社会性实践活动,能够为高校人才教育与培养提供新的教育途径及方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转换心态,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行自我调适,这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所以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还需要根据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构建自我意识来确定实践活动平台、任务、内容及目标,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自我意识。 (一)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特殊的主题
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的主题可以通过完成教师、学校相关实践主题的方式参与到教师带队的实践活动小组中,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实践活动主题,表明该社会实践的目的及意义,由学校审批后再自行展开。所以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中,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的构建与培养这一目的,可以进行特殊选题,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为主体,设置适宜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例如构建体验式选择平台,以“贫困县支教活动”为主题,为贫困县中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中,以建立理想自我形象、角色互换的自我责任感训练为任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在与贫困县学生的教学、交流、互动中形成更紧密的精神交流,了解贫困县学生对于“走出去”的渴望,以形成对自身更深入的认识,在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时,应更加主动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獲得更好的发展。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其从学校生活这个小圈子中跳出来,以更长远的目光、更坚定的意志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挥自我价值
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多种内容,在不同项目活动的参与中,需要每一位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发挥自身的才能,提出灵感、给出建议、完善对策,将实践活动组织得更好。所以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通过团队合作、团队鞭策的方式,不断要求个体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我作用,激发其自我意识,从而使实践活动更圆满地完成。例如通过构建实践教育平台的方式,以创新管理机制,设置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岗位,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来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自我责任的准确定位。或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经费上的紧缺,由学生来自行解决。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需要提出一个有效的对策,学生在该过程中多通过将生活中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措施引用到实践活动经费紧缺的解决对策中,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自我价值,也能够更好地在思考措施、预设行为与实践行为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中提高学生自我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需要学生做出总结,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获得的经验、形成的心得等,在总结过程中,常能够对自我行为进行复盘,从而在该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构建中需要经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与自我调适的过程,而社会实践活动为这类学生认识自我与接纳自我提供了良好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其需要不断突破自我,而后反思自我,进而发展自我,是不断认识与接纳自我的一种方式。所以可以通过构建教师引导平台的方式,以价值单填写为基础展开群体讨论,在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后的总结中,设置关于自我责任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中交流观点,澄清价值观,这能够为这类学生提供自我调适的机会,在总结中重新认识自我思想与行为的改变,从而构建起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在今后相关的活动、学习与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我优势与价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存在着自我意识缺乏的情况,尽管并不是全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这种问题,但高校依旧需要对这种情况引起重视、以高校社会实践为途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构建自我意识的机会能够达到一定成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特殊选题的方式,提高其社会环境下的自我意识,也可以通过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其发挥自我价值,强化自我意识,或在实践活动总结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适,从而构建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琳.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20.
[2]夏依曼尔旦·买木里,阿迪力·阿不都热合曼.“四轮驱动”模式:高校资助工作的实现路径[J].西部学刊,2019(24):56-58.
[3]褚亚伦.“良性循环”理念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11):171-172.
[4]刘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培育[J].文教资料,2019(23):166-167.
[5]谢云英.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19,37(3):112-117.
编辑 薛直艳
[关 键 词] 社会实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046-02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意识上可能存在一定不足,其因为生活条件、经济条件与他人的不同,可能会形成多种负面心理,从而觉得处处不如他人,进而形成从众心理和依附心理,自我意识缺失[1]。也可能因为缺少对“不完美自我”的接纳心理,而造成自我意识的逐渐减弱。所以,高校需要构建起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的模式,以高校社会实践为例,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与内容中,作出有效的创新,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为目的,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这类学生认知自我、接纳自我与自我调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构建自我意识[2]。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现状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一般会更加关注人才的特殊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而高校、政府及社会也采取了多种措施,针对性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境[2]。但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关注这类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变化,对于一些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缺失自我意识的学生更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帮助这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当前,高校对这类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资助体系、思想意识层面教育活动等,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提高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但也存在较多不足。例如在育人层面,资助与帮扶中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教育活动仍显不足,当前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帮扶政策教育较完善,但在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自立自强品质、责任意识等相关的思想意识教育活动较少,难以有效地将育人与助困相结合[3]。另外,在高校教育引导工作中,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偏见,例如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抗挫折能力,因而忽视了对该类学生精神上的帮扶,也难以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强化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中,高校还需要构建起更规范、更标准的模式,为这类学生提供良好的引导与教育。
二、社会实践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构建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高校育人活动中的特殊活动,能够通过提供给大学生社会性实践活动的方式,给予学生更直接地接触与了解社会行为、认识社会环境、培养社会心态的机会[4]。所以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正确引导与教育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首先,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跳出校园这一小圈子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认识社会这一大圈子,从而更好地转换心态,构建自我意识。在社会环境中,不同的经济条件、生活环境能够带给刚刚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学生新的体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更多的社会行为、了解更多的社会心理、形成更多的自我感触,能够较好地转换心态,树立更强烈的生活信心,从而逐渐构建起自我意识。
其次,社会实践能够给予学生切身体验,为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供良好的条件。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构建是建立在与个体思想意识层面中的,只有更准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才能够强化自我意识[5]。在社会实践中,能够通过多种活动及内容,给予学生切身体验,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社会体验中逐渐放下对于自己的不认同、不确定,更好地认识与接纳自我。例如,在“敬老院一日护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在为老人提供帮助、给予照护的同时,获得自身心灵上的满足,切身了解到给予他人帮助,在带给他人快乐的同时也能带给自己愉悦,从而在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接纳自我,产生更多“自我”意识引导下的积极行为。
最后,社会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调适的途径,在自我意识的构建中更深入地思考自身的行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应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一项实践活动,如何在實践活动中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社会行为等。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受自身思想意识的困扰,也为自我调适提供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便于学生反思自身行为,构建更适合自己生活、学习、工作、发展的自我意识。
三、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意识
社会实践是高校在育人活动中的一种社会性实践活动,能够为高校人才教育与培养提供新的教育途径及方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转换心态,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行自我调适,这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所以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还需要根据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构建自我意识来确定实践活动平台、任务、内容及目标,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自我意识。 (一)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特殊的主题
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的主题可以通过完成教师、学校相关实践主题的方式参与到教师带队的实践活动小组中,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实践活动主题,表明该社会实践的目的及意义,由学校审批后再自行展开。所以在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中,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意识的构建与培养这一目的,可以进行特殊选题,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为主体,设置适宜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例如构建体验式选择平台,以“贫困县支教活动”为主题,为贫困县中的学生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中,以建立理想自我形象、角色互换的自我责任感训练为任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在与贫困县学生的教学、交流、互动中形成更紧密的精神交流,了解贫困县学生对于“走出去”的渴望,以形成对自身更深入的认识,在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时,应更加主动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獲得更好的发展。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其从学校生活这个小圈子中跳出来,以更长远的目光、更坚定的意志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挥自我价值
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多种内容,在不同项目活动的参与中,需要每一位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发挥自身的才能,提出灵感、给出建议、完善对策,将实践活动组织得更好。所以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通过团队合作、团队鞭策的方式,不断要求个体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我作用,激发其自我意识,从而使实践活动更圆满地完成。例如通过构建实践教育平台的方式,以创新管理机制,设置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岗位,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来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自我责任的准确定位。或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经费上的紧缺,由学生来自行解决。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需要提出一个有效的对策,学生在该过程中多通过将生活中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措施引用到实践活动经费紧缺的解决对策中,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自我价值,也能够更好地在思考措施、预设行为与实践行为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中提高学生自我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需要学生做出总结,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获得的经验、形成的心得等,在总结过程中,常能够对自我行为进行复盘,从而在该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构建中需要经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与自我调适的过程,而社会实践活动为这类学生认识自我与接纳自我提供了良好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其需要不断突破自我,而后反思自我,进而发展自我,是不断认识与接纳自我的一种方式。所以可以通过构建教师引导平台的方式,以价值单填写为基础展开群体讨论,在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后的总结中,设置关于自我责任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中交流观点,澄清价值观,这能够为这类学生提供自我调适的机会,在总结中重新认识自我思想与行为的改变,从而构建起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在今后相关的活动、学习与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我优势与价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存在着自我意识缺乏的情况,尽管并不是全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这种问题,但高校依旧需要对这种情况引起重视、以高校社会实践为途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构建自我意识的机会能够达到一定成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特殊选题的方式,提高其社会环境下的自我意识,也可以通过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其发挥自我价值,强化自我意识,或在实践活动总结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适,从而构建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琳.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20.
[2]夏依曼尔旦·买木里,阿迪力·阿不都热合曼.“四轮驱动”模式:高校资助工作的实现路径[J].西部学刊,2019(24):56-58.
[3]褚亚伦.“良性循环”理念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11):171-172.
[4]刘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培育[J].文教资料,2019(23):166-167.
[5]谢云英.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19,37(3):112-117.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