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 幼儿天生好奇好问,但对科学本身的探索欲望却来自教师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影响而转移,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觉得老师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操作方式,所以对幼儿提出有针对性、有质量的问题是指导幼儿开启科学大门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开发思维 ; 开启科学大门;提问哲学;
过去,在科学活动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好不好啊?”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这是一种封闭式的提问;现在我们更多提倡的是开放式的提问,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办法?”“你觉会怎样?”等等,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充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老师如何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影响幼儿的思维操作方式。在工作实践中,在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时,我改变了以往封闭式、暗示式的提问,而更多地采用了以下几种扩散幼儿思维的开放性的“巧提问”,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发散性提问
每个幼儿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是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个体差异,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针对相关知识先向幼儿提问,了解每个幼儿的知识的准备情况如: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在认识上有哪些误区,然后我就有的放矢,针对幼儿的这些情况,重点指导幼儿,使幼儿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例如,在“认识空气”时,我先提问:“哪儿有空气?”小朋友纷纷回答:“气球里有空气”;“肥皂泡里有空气”;“教室外面有空气”等等。我再问:“那么教室里有空氣吗?”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于是我和小朋友一起做了各种实验,请小朋友捏住鼻子、用塑料袋装空气、给皮球打气等等,使幼儿明白到处都有空气。诸如:“兔子喜欢吃什么?”“秋天有哪些果实?”“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泡泡?”等等,都让幼儿按各自的生活经验讲述,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通过扩散性的提问使幼儿获得新知,更好地促进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发展。
二、趣味性提问
幼儿幼稚天真,对小动物倍感亲切,所以在主题教育认识动物朋友的过程中,向幼儿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幼儿主动积极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认识了鲫鱼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鲫鱼要睡觉吗?”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有的说鱼要睡觉,有的说鱼不用睡觉,在“睡”和“不睡”的争论中,我组织幼儿到自然角观察、寻找,答案找到了,幼儿的积极性甚高。再如:“鸡有耳朵吗?”“蝙蝠睡觉怎样的?”“小狗生下来会走路吗?”等等,一个个关于动物的有趣问题,既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深深的吸引幼儿,又可纠正幼儿的一些错误想法,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探索性提问
幼儿都有喜欢想象的特点,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期儿童的想象活动中开始出现一些创造性因素,他们的想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物象上,而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知识空间到处遨游,因此老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例如:在主题“动感世界”中“认识轮子”,提问:“除了汽车、自行车、小推车有轮子外,哪些东西也应装上轮子,为什么?”问题具有探索性,幼儿说了好多:“鞋子上装上轮子,我们穿上有轮子的鞋子会跑得很快”;“电视机装上轮子搬起来很省力”;“电冰箱装上轮子可以推来推去”;“房子装上了轮子,房子可以搬来搬去,想住哪儿就把房子搬到哪儿”等,这些回答不无道理吧,这样的提问既有指向性,又有探索性,能使幼儿从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并在活动中操作感知,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层次性提问
新《纲要》中指出“从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首先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然后再以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如“神秘的风娃娃”中,让幼儿观察风中飘动的红旗、树叶,以“红旗、树叶为什么会动?”导入教学;再以“我们还会在什么情况下感到有风,是什么原因?如果没有刮风,你有什么办法产生风?”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在玩风车的游戏中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风车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让幼儿探索发现。再如在认识彩虹的过程中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彩虹吗?什么时候会有彩虹?为什么会有彩虹?”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了解彩虹的形成,提问:“彩虹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来制作人工彩虹?”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这两个活动,从经验导入——寻找原因——探究发现——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五、延伸性提问
幼儿好奇、好问、好想,我就抓住他们的这些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注意提问的设计,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去抹杀幼儿的好奇心,提出的问题应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并注意它的延伸性。如:在认识蜜蜂时,认识了蜜蜂有两对翅膀、一对触角、三对足后提问:“在你见过的昆虫中哪些小虫也有六条腿?”“你见过哪些动物头上也有一对触角?”让幼儿扩展想象,开阔知识面,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又如在认识了鸡、鸭是家禽后我提问:“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家禽?”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推理、联想,使幼儿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增长了知识。
六、概括性提问
概括水平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维果茨基指出:概括发展中的每一个新阶段,都依赖于先前阶段的概括,是在先前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在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应该让幼儿学会简单的概括,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提出概括性的问题。如“有趣的泡泡”活动中,提供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的吹泡泡工具让幼儿猜测吹出的泡泡的形状并且记录,再让幼儿通过操作和实践,在已了解到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就可向幼儿提问:“各种各样的工具能吹出怎样的泡泡?你怎么想,怎么知道的?”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猜测和操作实践过程简单地讲述一下,这样使幼儿既认识了工具与泡泡的关系,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猜测、操作、实践、观察后得出的结论,又使幼儿的具体直观思维逐步向抽象概括思维发展。
总之,活动中的“巧提问”应旨在激发幼儿对活动内容、过程、科学的兴趣,巧妙地把幼儿的无意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的兴趣转移,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使幼儿在发散性思维的同时集中注意地去实践、探索,寻找正确的科学的答案。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设计一些有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巧提问”,让幼儿在主动的探索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就是使幼儿学会学习,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逐步走向科学的殿堂!
关键词:开发思维 ; 开启科学大门;提问哲学;
过去,在科学活动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好不好啊?”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这是一种封闭式的提问;现在我们更多提倡的是开放式的提问,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办法?”“你觉会怎样?”等等,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充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老师如何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影响幼儿的思维操作方式。在工作实践中,在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时,我改变了以往封闭式、暗示式的提问,而更多地采用了以下几种扩散幼儿思维的开放性的“巧提问”,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发散性提问
每个幼儿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是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个体差异,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针对相关知识先向幼儿提问,了解每个幼儿的知识的准备情况如: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在认识上有哪些误区,然后我就有的放矢,针对幼儿的这些情况,重点指导幼儿,使幼儿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例如,在“认识空气”时,我先提问:“哪儿有空气?”小朋友纷纷回答:“气球里有空气”;“肥皂泡里有空气”;“教室外面有空气”等等。我再问:“那么教室里有空氣吗?”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于是我和小朋友一起做了各种实验,请小朋友捏住鼻子、用塑料袋装空气、给皮球打气等等,使幼儿明白到处都有空气。诸如:“兔子喜欢吃什么?”“秋天有哪些果实?”“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泡泡?”等等,都让幼儿按各自的生活经验讲述,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通过扩散性的提问使幼儿获得新知,更好地促进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发展。
二、趣味性提问
幼儿幼稚天真,对小动物倍感亲切,所以在主题教育认识动物朋友的过程中,向幼儿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幼儿主动积极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认识了鲫鱼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鲫鱼要睡觉吗?”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有的说鱼要睡觉,有的说鱼不用睡觉,在“睡”和“不睡”的争论中,我组织幼儿到自然角观察、寻找,答案找到了,幼儿的积极性甚高。再如:“鸡有耳朵吗?”“蝙蝠睡觉怎样的?”“小狗生下来会走路吗?”等等,一个个关于动物的有趣问题,既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深深的吸引幼儿,又可纠正幼儿的一些错误想法,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探索性提问
幼儿都有喜欢想象的特点,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期儿童的想象活动中开始出现一些创造性因素,他们的想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物象上,而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知识空间到处遨游,因此老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例如:在主题“动感世界”中“认识轮子”,提问:“除了汽车、自行车、小推车有轮子外,哪些东西也应装上轮子,为什么?”问题具有探索性,幼儿说了好多:“鞋子上装上轮子,我们穿上有轮子的鞋子会跑得很快”;“电视机装上轮子搬起来很省力”;“电冰箱装上轮子可以推来推去”;“房子装上了轮子,房子可以搬来搬去,想住哪儿就把房子搬到哪儿”等,这些回答不无道理吧,这样的提问既有指向性,又有探索性,能使幼儿从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并在活动中操作感知,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层次性提问
新《纲要》中指出“从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首先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然后再以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如“神秘的风娃娃”中,让幼儿观察风中飘动的红旗、树叶,以“红旗、树叶为什么会动?”导入教学;再以“我们还会在什么情况下感到有风,是什么原因?如果没有刮风,你有什么办法产生风?”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在玩风车的游戏中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风车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让幼儿探索发现。再如在认识彩虹的过程中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彩虹吗?什么时候会有彩虹?为什么会有彩虹?”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了解彩虹的形成,提问:“彩虹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来制作人工彩虹?”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这两个活动,从经验导入——寻找原因——探究发现——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五、延伸性提问
幼儿好奇、好问、好想,我就抓住他们的这些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注意提问的设计,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去抹杀幼儿的好奇心,提出的问题应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并注意它的延伸性。如:在认识蜜蜂时,认识了蜜蜂有两对翅膀、一对触角、三对足后提问:“在你见过的昆虫中哪些小虫也有六条腿?”“你见过哪些动物头上也有一对触角?”让幼儿扩展想象,开阔知识面,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又如在认识了鸡、鸭是家禽后我提问:“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家禽?”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推理、联想,使幼儿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增长了知识。
六、概括性提问
概括水平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维果茨基指出:概括发展中的每一个新阶段,都依赖于先前阶段的概括,是在先前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在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应该让幼儿学会简单的概括,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提出概括性的问题。如“有趣的泡泡”活动中,提供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的吹泡泡工具让幼儿猜测吹出的泡泡的形状并且记录,再让幼儿通过操作和实践,在已了解到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就可向幼儿提问:“各种各样的工具能吹出怎样的泡泡?你怎么想,怎么知道的?”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猜测和操作实践过程简单地讲述一下,这样使幼儿既认识了工具与泡泡的关系,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猜测、操作、实践、观察后得出的结论,又使幼儿的具体直观思维逐步向抽象概括思维发展。
总之,活动中的“巧提问”应旨在激发幼儿对活动内容、过程、科学的兴趣,巧妙地把幼儿的无意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的兴趣转移,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使幼儿在发散性思维的同时集中注意地去实践、探索,寻找正确的科学的答案。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设计一些有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巧提问”,让幼儿在主动的探索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就是使幼儿学会学习,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逐步走向科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