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脱字词窠臼,再现“赵普”魅力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he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新学期,又见新课本。又到文言文。《赵普》——我教过,老一套。大伙推荐我上公开课,无奈之下,我对自己说:“或许置之死地则有可能而后生呢’”
  审读《赵普》良久,《赵普》文字并不深奥。不必为字词苦恼,特别的情况可以随处提及。本单元是写人,《赵普》亦然。通过两件事情“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展示了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和“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
  于是我准备以了解赵普人物形象为核心,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来教学本文,
  首先从课文注释1来了解赵普。学生都笑了,因为太简单,只涉及生卒年、字号、朝代和评价。大家都知道,写作不能这样,内容太少了。
  第二步,我从教学参考书中截得一段简介,删减后,摘引如下:
  赵普。祖为幽州蓟人,迁镇州,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解除石守信等兵权,防止大将夺取帝位。对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及对辽采取守势的策略,都参与谋划。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
  如果这样介绍赵普,信息量很大。但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吗?不能。因为这像流水账。而且是呆板的、僵硬的,在我们心中期待着鲜活灵动的、从历史书中走出来的有血有肉的、栩栩如生的赵普,那么进入课文吧,
  第三步才是本课的核心所在。学习课文,从课文获得写人的方法和赵普的形象。
  课文自然是要朗读的,读对字音。读顺句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读。学生齐读。一项都不能少。
  接下来师生共同研讨课文1
  1 课文一共2段。写了两件事,哪两件事?概括为:刻苦读书和奏荐人才。这两件事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它们有什么相通之处?——“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 何以见得“刻苦读书”是“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从读书的起因上看:①少习吏事,寡学术——未来得及好好读书。②为相——身居高位,必须有学问。③太祖常劝以读书——主子劝学。
  从选择阅读的书看:“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从《论语》中领悟到治国的许多道理。补充:每天都读同一本书,把书的底面都看掉了,于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了。
  从读书的效果来看:“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可见赵普读书的效果以及学以致用的精神。
  “刻苦”二字何以体现呢?这是这段话最精华之所在。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手不释卷”是总体概括其读书刻苦,而“阉”、“启”、“取”、“读”这一连串的动词极其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刻苦。一个“阖”字,表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读书的决心之大。“启”和“取”字,写出他读书的郑重其事,“读之竟日”则写出了读书的专注,时间之长,耐心之足,让人动容。
  简要概括:赵普有自知之明,而且又以国事为重,还有太祖的劝读,刻苦读书,为囤效力。
  3 在“奏荐人才”中,是如何体现他的“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
  从奏荐的次数来看,是四次。可谓执著。
  从奏荐的效果来看,太祖根本不愿任用这个人。
  从奏荐的形势来看,差点把赵普搭进去。俗话说“事不过三”,太祖大怒,文章对“太祖怒”进行细节描写——“碎裂奏牍掷地”,“碎裂”已经极言其怒,“掷”可见怒不可遏。赵普是如何收拾残局的呢?
  文章进行最精彩的描写:首先是表情——“普颜色不变”,然后是动作“跪”、“拾”、“归”。文字极其节约简明,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是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一个“拾”字道出了赵普为了国家,置个人安危与尊严于不顾,只为国家荐贤才。
  我们从“他日朴缀旧纸”中。更是感动不已,那太祖撕碎的奏牍,要将它恢复原样。需要多大的决心和耐心啊!更是显示了赵普的为人。反映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其情其景更是打动了太祖,太祖明白他的深意。“乃悟。卒用其人。”我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太好了!
  在上述两个步骤中。随处也点了相关字词。如:习、及、龌龊(古今义)、尝、明日(古今义)、碎裂、颜色、朴缀。特殊的句子有:太祖常劝以读书、读之竟日、普明日复奏其人。 4,赵普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概括为“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和“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 5,想象深化人物形象。 根据大家对赵普的理解,我们进行想象写作练习。
  ①根据“每归私第,闽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描写一段赵普“刻苦读书”的文字。
  ②根据“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对赵普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
  课后反思:
  文言文学习老师总是花很大的力气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到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既枯燥、又无效。关键是学会用文言文思维,古人的日常生活也是说口语(听起来也许比现在多一些文言色彩),但读书是文言文。老师讲授也是文绉绉。他们能适应。我们也能。况且我们阅读的是最浅显的文章。就用文言文思考。不必拘泥于某一个字的翻译、某一个词语的解释。如能长期坚持。学生就会积累一定的文言语感,不懂不通的就通过注释和查文言词典解决。让学生从文言词典的多项中学会选择。学会分类,学会概括,培养学生相应的文言能力和底蕴,这样他们就可以自己独立阅读短小的文言文,不再是老师一直搀着走路了。同时我们也实现了学习文言文的初衷——弘扬传统文化。
  这样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就通达起来,倘能真的如此。那就避免了“字字落实、旬句翻译、篇篇背诵”俗套!
其他文献
古诗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典文学皇冠上最闪亮的钻石,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熠熠生辉,愈加夺目。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大花园中的奇葩异卉,一直为人们所吟诵、咏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句句俗语告诉我们,古诗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会有多么大的帮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使学生从一首首精美的古诗中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几年来,尽管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必讳言,阅读教学的天地依然不甚明朗,一些做法依然让人迷惑不解,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些做法,无疑都无益于阅读教学的开展或进一步深入,成为阅读教学的“瓶颈”。如何突破阅读教学的“瓶颈”呢?    一、前提:调动阅读兴趣势在必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拜读了贵刊第三期特级教师王勇先生的大作《2008年高考数学怎么考》一文后,感受颇深.王勇先生从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大板块出发,对2008年高考数学到底怎么考谈了他的独特见解.受此文引导,我们在认真学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特以高中数学的十三个知识板块为基点,对2008年高考数学考什么进行了大胆的预测,请同仁们赐教斧正.    高考对本板块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且都是基础题,
期刊
高二上学期开设《论语》选修课,许多语文教师对此是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师生可以一起精读一本古代文化名著,祖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又在我们身上延续着。忧的是,曾几何时,我们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回眸祖国的文化经典。在山一般高大的背影前,我们的眼睛多少都带着些迷惘。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论语》博大精深,而自身的国学功底不深,对语文选修课的这种课型也是陌生的: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他们缺乏充分的阅读经验积累,有些
期刊
“看客”形象无疑是鲁迅小说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亲历了疗救国民的寂寞,鲁迅对这些旁观者是既恨又怜,对他们有些陷入绝望,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于是《呐喊》和《彷徨》中的一
期刊
摘要:《诗经》首篇诗文《关雎》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堪称是人伦情感教化的典范诗文,不仅为孔子所推崇,为历代学者所看重,而且也为现代人在处理恋爱情感问题方面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关键词:关雎 情感 教化 典范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一些,但作为书面记载
期刊
新近,衢州市教研室举办了一次“高中语文文本教学”研讨会,会上,衢州三中的缪文武老师上的《冬天》一文,引起我的思考。他的课干净,流畅,以“读出自己就是欣赏,读出自己就是研究”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探究,老师更是以自身的感受带动学生,气氛热烈,是一堂很不错的课。但总觉得热闹之后,对文本深层探究不多,仅从亲情、友情、爱情这一永恒主题入手,而且着重分析父子情深,虽然精彩,易引起共鸣,却忽略文本真正有
期刊
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也颇为读者所关注。成功的出场描写,不仅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而且能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琵琶行》、《林黛玉进贾府》、《故乡》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这三篇作品都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手法,分别对琵琶女、王熙凤、杨二嫂等主要人物的出场进行了成功描写,使人物一出场亮相,就展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抓住了
期刊
当我们去责备学生作文材料雷同、材料老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反问一下自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学生作文的选材作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指导?是的,学生的作文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求真实、随意编造、选材雷同的现象,存在着缺少新意、缺乏时代感、让人望而生“腻”的材料陈旧的弊端,但是,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纠正和引导,学生就会懂得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应该怎样选材。如何根据作文要求去选取合
期刊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传记散文。它通过对种树人郭橐驼既善种树又善管树的“养树术”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制漆性”(即尊重树木的生长规律)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官吏治理民政)也必须“顺性”。不能“好烦其令”的道理。反映了作者希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百姓能各务其业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文章的艺术特色有三。    一、借“传”立“说”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传记,但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