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但也绝不是练习课,它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复习也要有程序,也要有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建构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 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复习就是练习,这也导致整个复习过程中学生都沉浸在题海中,课堂以做题为主,毫无章法,学生对上课感到索然无味,复习低效。复习课上得有没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上好复习课呢?笔者认为确定好的教学流程就会使复习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课前回顾,自主整理
复习课想要流畅,想要高效,必须对要复习的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这就需要让学生在课前先自主复习。课前复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整理的能力。复习的具体要求有两点:一是在回忆、复习的基础上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二是记录与此相关的问题或疑惑。同时提前下发《前置性作业布置单》,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前置性作业布置单》既可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包含自己已懂但又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既可请求同学的帮助,也可明确向同学挑战,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
二、专项训练,夯实基础
教师要根据训练专项,确定训练内容。譬如计算在数学课中所占比重相当大,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计算的专项训练,作为复习课的固定环节。具体来说就是每节课用2—4分钟的时间进行听算、看算、竖式、简便计算等各种形式的训练,教师可根据复习内容自行选择,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计算能力。
三、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系统梳理可以说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梳理的过程。小组交流就是很有效的方式。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一个学生做主要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和提问,也可以是每个学生各介绍一个知识点,教师巡视各小组交流的情况,捕捉交流过程中的信息与问题,然后将小组交流情况汇总到全班,同样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发言,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作适时的点拨引导,特别是在沟通相关知识之间联系、比较异同方面,教师必要的点评与提炼、对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深层追问相当重要。
四、综合练习,整体提升
练习题的挑选必须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难易适中”。太易或太难,都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练习的讲解要注意“度”,突出一个“精”字,避免面面俱到。此外,讲解时还要注意对学习方法及数学思想的渗透,不要就题论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确这个问题用的哪个知识点,“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五、归纳提升,提炼方法
每节课结束前可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小结,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总结,提炼本节课所用到的解题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内容可能要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才能指导学生复习好,才能会收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除此之外,小学数学复习课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内容注重“理”。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自主地、自由自在地操作、思考与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对各自独创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同时,运用“比较”异同这一思维方式逐步构建相同的结果,在学生体验、交流、反思、辩论中寻求一种最佳的结果。通过“存异——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即达到“感悟——理解——升华”,促成学生从“无序”思维到“有序”思维再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第二,复习方法注重“建”。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概念作纵向、横向联系归类、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所复习的知识要点条理清晰、知识结构脉络分明。要教给学生整理与归类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的同时,不断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三,生活联系注重“用”。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经验为背景,复习课的设计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情境。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做数学”的途径之一就是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
第四,拓展延伸注重“延”。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 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复习就是练习,这也导致整个复习过程中学生都沉浸在题海中,课堂以做题为主,毫无章法,学生对上课感到索然无味,复习低效。复习课上得有没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上好复习课呢?笔者认为确定好的教学流程就会使复习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课前回顾,自主整理
复习课想要流畅,想要高效,必须对要复习的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这就需要让学生在课前先自主复习。课前复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整理的能力。复习的具体要求有两点:一是在回忆、复习的基础上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二是记录与此相关的问题或疑惑。同时提前下发《前置性作业布置单》,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前置性作业布置单》既可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包含自己已懂但又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既可请求同学的帮助,也可明确向同学挑战,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
二、专项训练,夯实基础
教师要根据训练专项,确定训练内容。譬如计算在数学课中所占比重相当大,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计算的专项训练,作为复习课的固定环节。具体来说就是每节课用2—4分钟的时间进行听算、看算、竖式、简便计算等各种形式的训练,教师可根据复习内容自行选择,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计算能力。
三、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系统梳理可以说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梳理的过程。小组交流就是很有效的方式。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一个学生做主要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和提问,也可以是每个学生各介绍一个知识点,教师巡视各小组交流的情况,捕捉交流过程中的信息与问题,然后将小组交流情况汇总到全班,同样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发言,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作适时的点拨引导,特别是在沟通相关知识之间联系、比较异同方面,教师必要的点评与提炼、对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深层追问相当重要。
四、综合练习,整体提升
练习题的挑选必须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难易适中”。太易或太难,都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练习的讲解要注意“度”,突出一个“精”字,避免面面俱到。此外,讲解时还要注意对学习方法及数学思想的渗透,不要就题论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确这个问题用的哪个知识点,“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五、归纳提升,提炼方法
每节课结束前可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小结,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总结,提炼本节课所用到的解题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内容可能要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才能指导学生复习好,才能会收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除此之外,小学数学复习课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内容注重“理”。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自主地、自由自在地操作、思考与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对各自独创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同时,运用“比较”异同这一思维方式逐步构建相同的结果,在学生体验、交流、反思、辩论中寻求一种最佳的结果。通过“存异——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即达到“感悟——理解——升华”,促成学生从“无序”思维到“有序”思维再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第二,复习方法注重“建”。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概念作纵向、横向联系归类、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所复习的知识要点条理清晰、知识结构脉络分明。要教给学生整理与归类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的同时,不断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三,生活联系注重“用”。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经验为背景,复习课的设计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情境。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做数学”的途径之一就是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
第四,拓展延伸注重“延”。在复习课中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综合性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