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从一首长诗认识南鸥的,那首《断碑,或午夜的自画像》的长诗也许不应当被忽略和遗忘,我至今仍然认为,那是他建立起自我诗人形象的一次非常漂亮的出场,尽管那时他已经是一位具有相当辨识度的诗人。自那时起,一个有重量的诗人南鸥定格在我的视野,他的“我在自己的家乡成为异乡人”的生存恐惧和精神孤独成为滋养他诗歌魂魄的乳汁。可贵的是,他一路写来,像一名无畏的勇士,又像一个委屈的孩子,深刻地嵌入历史的记忆与个体的隐秘神经,不断发出预警,始终保持着启蒙者的执着和理想主义的热情。惠特曼说,人人都在写诗,但是连一个诗人都没有,而南鸥显然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下面我试着从三个维度简略地谈谈我的感受。
“断碑形象”是我阅读南鸥诗歌时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意象。“断”字在他的诗中反复出现,加上与之构成的词汇所涵盖的生命经验和精神指向,与“碑”结合最终形成了南鸥诗人形象的立体存在。他宣言要“从此拉断自己的琴弦”,发现“已压断风的翅膀”“折断模糊的时间”,“断”字作为一种事物状态的定性描述,给人的冲击力尚来自外在的赋予,但当它与“断崖”(《孤独是一位王》)“断碑”构成主旨意象的时候,南鸥跌宕的命运与不屈的坚守都投射其中,诗人的人格形象凸显而出。我之所以依然用“断碑形象”作为认知南鸥诗歌的切入点,还是觉得把“断崖”理解为诗人生存历经和生命语境的隐喻更为贴切。犹如曾卓《悬崖边的树》,南鸥的诗人形象就是“断崖边的断碑”。而这“断碑”显然来自命运的暴晒、风吹、雨浸,甚至雷劈、斧琢、山洪冲击,是的,南鸥与断碑一样,是被命运塑造、被时光雕刻而成的。
时间意识是认知南鸥诗歌的第二个重要通道。诗歌是时间的艺术,但优秀的诗人无不在时间的纵轴上开掘着空间的边界。在南鸥笔下,“时间”既是客体的存在,也是主体的外化形态,更是具有明显意志的主宰,诗人的“时间意识”体现着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他甚至把一本诗集的名字叫做《渴望时间最后的修饰》。事实上,诗人一生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时间意识既是历史意识也是现实意识,更是未来意识。但显然的,在与时间的对峙中我们最终都是失败者,也只能是失败者,我们存在和抗争的意义都在于向庞大之物证明我们有着坚不可摧的信仰。在《狂欢之后》中认为“蚂蚁爬动着自己的宿命”,这无奈而清醒的发现让诗人的时间意识不断开掘、延展、升华,他没有陷在这些宿命的认知中,他发现“时间成为海拔”(《孤独是一位王》)后,也发现“命定的容颜,覆盖了时间”(《一场雪天下大白》),最终将对时间与人的对立思考统一起来。
基于内在精神的强力与瑰丽的想象力之上的“王者情怀”,我想这是诗人南鸥为新诗植入的带有浓重个人色彩的诗学标记。因为与那些外在的纯粹浪漫抒情诗人的想象不同,南鸥的王者情怀包含两个重要的价值基点,一是基于弱小而突破卑微的强大,二是历经磨砺之后重新的自我定位与自我雕塑。诗人在这两条轨道上推进,既获得了美学层面上开放、自由、丰富的呈现,又获得了精神原像的涅椠。他在此动态的过程就是“寻找”,正如开头我提到的那首长诗《断碑,或午夜的自画像》中所指认的“异乡人”的精神定位。精神的漂泊和孤独是熬炼诗人精神之魂的大容器,而他自喻(当然也是对一个群体的指称)为顶着天空的蚂蚁,这些微小的战士“是大地的老祖宗/又是私生子。它们在乱石问昼夜爬行/精细的肚皮,昼夜擦出火焰/但是人们听不懂,也看不见”,但他们依然是“顶着天空的蚂蚁”,“他的卑微令天空弯下高贵的身躯”(《惩罚》)。“孤独是一位王,但是没有家乡/没有姓氏”“当荒野的乱石/说出了姓氏,时间成为海拔”“王头顶桂冠,桂冠顶着天空”(《孤独是一位王》),由此,“蚂蚁”与“王”的形象从本质上统一起来。
诗人说,“心跳以王的名义/牵引着风暴”“其实孤独是一位深渊的王”(《星宿》),而在《一只野兽在我的体内昼夜走动》中,诗人又哀婉地告知“你最好在我的体内/定居下来生儿育女,以国王的名义/颁布法典”。可见,南鸥的王者情怀所展现的是一种高贵与卑微完美统一的人类的精神原像,而所寄寓的依然是带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类命运的终极之问。当顺从和献媚成为时代主流表情和思维定势的时候,只有诗人还在精神旷野上独自面对无边的苍凉发出浩嘆和天问。他的《狂欢之后》是典型的王者之诗,也是典型的追问之诗。“狂欢”是如蚁人群的迷醉之舞,犹如火焰的言辞只能是灰烬,失血的大地终将熄灭万家灯火,连星光也被黑暗吞噬。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的追问来自对历史和现实的指认,以及对沉沦和毁灭的拯救,既有自我救赎的意味,更有对人类命运的承担。读之,令人想到尼采,想到乌纳穆诺。那藏着天空的野心的火焰、那露出白生生骨头的天空所构成的巨大的苍穹,在令我们绝望的时候毕竟还听到有人在仰天诘问。
略萨说“文学,首先是对社会的发言”,南鸥就是一位坚持用诗的方式对社会不断发言的人,他基于“真实的生命体验和炼狱性的命运以及想象能力”“在沉潜、厘清、盘诘和追问中以紧张、酷烈、劲哀、高迈的诗歌话语方式擦亮了灵魂、历史、时代和现场的隐秘纹理和深层构造”(霍俊明语),他作为诗人和诗歌批评家,以自身的命运做诠释,不断印证并完善着自己的精神立场和诗学理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新诗得失的弥足珍贵的活性样本。
2020年暮秋 明夷斋
下面我试着从三个维度简略地谈谈我的感受。
“断碑形象”是我阅读南鸥诗歌时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意象。“断”字在他的诗中反复出现,加上与之构成的词汇所涵盖的生命经验和精神指向,与“碑”结合最终形成了南鸥诗人形象的立体存在。他宣言要“从此拉断自己的琴弦”,发现“已压断风的翅膀”“折断模糊的时间”,“断”字作为一种事物状态的定性描述,给人的冲击力尚来自外在的赋予,但当它与“断崖”(《孤独是一位王》)“断碑”构成主旨意象的时候,南鸥跌宕的命运与不屈的坚守都投射其中,诗人的人格形象凸显而出。我之所以依然用“断碑形象”作为认知南鸥诗歌的切入点,还是觉得把“断崖”理解为诗人生存历经和生命语境的隐喻更为贴切。犹如曾卓《悬崖边的树》,南鸥的诗人形象就是“断崖边的断碑”。而这“断碑”显然来自命运的暴晒、风吹、雨浸,甚至雷劈、斧琢、山洪冲击,是的,南鸥与断碑一样,是被命运塑造、被时光雕刻而成的。
时间意识是认知南鸥诗歌的第二个重要通道。诗歌是时间的艺术,但优秀的诗人无不在时间的纵轴上开掘着空间的边界。在南鸥笔下,“时间”既是客体的存在,也是主体的外化形态,更是具有明显意志的主宰,诗人的“时间意识”体现着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他甚至把一本诗集的名字叫做《渴望时间最后的修饰》。事实上,诗人一生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时间意识既是历史意识也是现实意识,更是未来意识。但显然的,在与时间的对峙中我们最终都是失败者,也只能是失败者,我们存在和抗争的意义都在于向庞大之物证明我们有着坚不可摧的信仰。在《狂欢之后》中认为“蚂蚁爬动着自己的宿命”,这无奈而清醒的发现让诗人的时间意识不断开掘、延展、升华,他没有陷在这些宿命的认知中,他发现“时间成为海拔”(《孤独是一位王》)后,也发现“命定的容颜,覆盖了时间”(《一场雪天下大白》),最终将对时间与人的对立思考统一起来。
基于内在精神的强力与瑰丽的想象力之上的“王者情怀”,我想这是诗人南鸥为新诗植入的带有浓重个人色彩的诗学标记。因为与那些外在的纯粹浪漫抒情诗人的想象不同,南鸥的王者情怀包含两个重要的价值基点,一是基于弱小而突破卑微的强大,二是历经磨砺之后重新的自我定位与自我雕塑。诗人在这两条轨道上推进,既获得了美学层面上开放、自由、丰富的呈现,又获得了精神原像的涅椠。他在此动态的过程就是“寻找”,正如开头我提到的那首长诗《断碑,或午夜的自画像》中所指认的“异乡人”的精神定位。精神的漂泊和孤独是熬炼诗人精神之魂的大容器,而他自喻(当然也是对一个群体的指称)为顶着天空的蚂蚁,这些微小的战士“是大地的老祖宗/又是私生子。它们在乱石问昼夜爬行/精细的肚皮,昼夜擦出火焰/但是人们听不懂,也看不见”,但他们依然是“顶着天空的蚂蚁”,“他的卑微令天空弯下高贵的身躯”(《惩罚》)。“孤独是一位王,但是没有家乡/没有姓氏”“当荒野的乱石/说出了姓氏,时间成为海拔”“王头顶桂冠,桂冠顶着天空”(《孤独是一位王》),由此,“蚂蚁”与“王”的形象从本质上统一起来。
诗人说,“心跳以王的名义/牵引着风暴”“其实孤独是一位深渊的王”(《星宿》),而在《一只野兽在我的体内昼夜走动》中,诗人又哀婉地告知“你最好在我的体内/定居下来生儿育女,以国王的名义/颁布法典”。可见,南鸥的王者情怀所展现的是一种高贵与卑微完美统一的人类的精神原像,而所寄寓的依然是带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类命运的终极之问。当顺从和献媚成为时代主流表情和思维定势的时候,只有诗人还在精神旷野上独自面对无边的苍凉发出浩嘆和天问。他的《狂欢之后》是典型的王者之诗,也是典型的追问之诗。“狂欢”是如蚁人群的迷醉之舞,犹如火焰的言辞只能是灰烬,失血的大地终将熄灭万家灯火,连星光也被黑暗吞噬。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的追问来自对历史和现实的指认,以及对沉沦和毁灭的拯救,既有自我救赎的意味,更有对人类命运的承担。读之,令人想到尼采,想到乌纳穆诺。那藏着天空的野心的火焰、那露出白生生骨头的天空所构成的巨大的苍穹,在令我们绝望的时候毕竟还听到有人在仰天诘问。
略萨说“文学,首先是对社会的发言”,南鸥就是一位坚持用诗的方式对社会不断发言的人,他基于“真实的生命体验和炼狱性的命运以及想象能力”“在沉潜、厘清、盘诘和追问中以紧张、酷烈、劲哀、高迈的诗歌话语方式擦亮了灵魂、历史、时代和现场的隐秘纹理和深层构造”(霍俊明语),他作为诗人和诗歌批评家,以自身的命运做诠释,不断印证并完善着自己的精神立场和诗学理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新诗得失的弥足珍贵的活性样本。
2020年暮秋 明夷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