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有一个过渡衔接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学也是这样,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必须做好过渡衔接工作,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自己在石柱回龙中学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数学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53-01
数学学科的学习伴随着我们从幼儿到大学整个学习阶段,从最初的数字识别到数字的计算,从简单图形的认识到图形的精确计算,从单一的公式到复杂的变形,数学的魅力也将一一为我们展现。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某种原因无法适应数学课程的变化节奏,造成了对数学知识理解不深入,成绩下滑,甚至学习兴趣低下等不良影响。这不仅为他们初中阶段的学习带来了困扰,更为他们以后高中阶段的学习埋下了隐患。初中阶段我们该如何做好衔接过渡的工作,让学生能轻松感受数学的魅力呢?
第一,了解小学到初中的转变,帮学生做好过渡准备。
(1)学生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影响学习情绪。学生由小学进入到初中后,校园环境,同学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在小学阶段学习不错的学生可能遇见学习更好的学生,由此产生了学习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课堂活动的组织,利用课堂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帮助学生更快适应新同学,新环境。比如,在学习负数的时候,我将某一位同学作为坐标原点,一列或一行为数轴。这样其他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利用这样的小活动,不仅可使教学更生动,还能让学生互相了解,增进他们的交流,为以后的小组活动打下了基础。(2)学生学习方法需要进行改变。小学阶段的学习比较被动,学校里老师看着写作业,家里家长看着写作业,学生只要按时按量的完成作业就是所谓的好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无论是从数量还是难度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学生以前在校靠老师,在家靠父母的做法已经行不通。进入初一后,我就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课五分钟内是学生预习时间,通过五分钟的快速阅读,说出本节课涉及到的概念、公式、定义等一些基础知识。另外,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我采取了完全自学,然后交流总结的教学方式。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学过,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除了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外,还能考查一下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状况。本节课除少部分是我需要进行补充之外,学生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任务。预习、复习、自主学习是初中阶段必须要培养的一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学习年龄变化,对学生要求也要相应改变。学生在小学阶段专注内容比较单一,因此我们经常提倡学习听课要专心听讲;到了初中阶段,我则要求学生学会“三心二意”:看教学板书,听教学知识点,记没有听懂的难点。 最初学生对笔记的侧重点把握不准确,经常顾此失彼,听课效率极差。利用数学的抽象性,我让他们自创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抽象符号,比如三角形代表重点,问号代表没有听懂的,方框是需要灵活运用的等等。
第二,深入研究教学教材,在教学安排上做好新旧知识的过渡。
数学学科的学习是一个连续性的,并且不断深入的过程,很多知识点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有涉及,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哪部分内容是之前学过,哪些内容是在已学知识基础上深化出来的新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讲解新知识是每位老师必修的一门课程。初一数学很多内容与小学内容有雷同部分,比如有理数部分涉及到的正负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部分这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我认为这部分的教学应以自学为主,让学生自行总结归纳。如果这部分讲解过多,易给学生造成知识简单的假象,从而轻视后面内容的学习。 从内容上来说,初中数学学习主要是锻炼学生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代数部分有理数的概念、整式的运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学;一元一次方程之后的一次函数难度也有所提高。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学生小学阶段学习基础,从具体入手进行讲解,然后在进行抽象总结,大大简化了学习难度。比如,对于-a与零的大小的比较,很多学生都会得出-a<0的不准确判断,如果直接进行分情况讨论,学生难以接受。从具体例子入手则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a=5,则-a=-5,-a<0;若a=-5,则-a=5,-a>0。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结论后,再将结论进行整理总结,最后得出,若a为正数、负数、零三种不同情况下所对应的正确结论。教学内容不可改变,但教学方法可以千变万化,我们应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知识再加工创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温故知新的乐趣。作为一名初中老师,尤其是带初一新生课程的老师,切不可先入为主,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内容,初中阶段可以省略不讲;更不能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表现归结于小学阶段。学习的连续性,使我们了解学生前期学习成为了可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查漏补缺成为了可能,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有了可能。学习的连续性并不是我们教学失败的理由,也不能因为学生前期学习不理想而否定后期学习。
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
传统数学教学是一根粉笔走遍天下,这种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或者专注力比较好的学生比较实用。初一新生的专注力相对于初三学生较差,一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不能迎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小组讨论式教学,师生答辩式教学,课后实践教学都可以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及参与心理,完成教学。多种教学模式的引进,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氛围,完成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课堂教学中数学发展史或中外著名数学家故事的引入,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众所周知,追星是九零后的通性,而数学史上可以成为学偶像的数学家很多,他们的学习精神,他们的执着,他们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果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启发性教育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习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它对于小学和高中阶段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链接作用。教学工作者必须认清这一点,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阶段的教学中,要做好过渡衔接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级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数学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53-01
数学学科的学习伴随着我们从幼儿到大学整个学习阶段,从最初的数字识别到数字的计算,从简单图形的认识到图形的精确计算,从单一的公式到复杂的变形,数学的魅力也将一一为我们展现。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某种原因无法适应数学课程的变化节奏,造成了对数学知识理解不深入,成绩下滑,甚至学习兴趣低下等不良影响。这不仅为他们初中阶段的学习带来了困扰,更为他们以后高中阶段的学习埋下了隐患。初中阶段我们该如何做好衔接过渡的工作,让学生能轻松感受数学的魅力呢?
第一,了解小学到初中的转变,帮学生做好过渡准备。
(1)学生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影响学习情绪。学生由小学进入到初中后,校园环境,同学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在小学阶段学习不错的学生可能遇见学习更好的学生,由此产生了学习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课堂活动的组织,利用课堂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帮助学生更快适应新同学,新环境。比如,在学习负数的时候,我将某一位同学作为坐标原点,一列或一行为数轴。这样其他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利用这样的小活动,不仅可使教学更生动,还能让学生互相了解,增进他们的交流,为以后的小组活动打下了基础。(2)学生学习方法需要进行改变。小学阶段的学习比较被动,学校里老师看着写作业,家里家长看着写作业,学生只要按时按量的完成作业就是所谓的好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无论是从数量还是难度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学生以前在校靠老师,在家靠父母的做法已经行不通。进入初一后,我就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课五分钟内是学生预习时间,通过五分钟的快速阅读,说出本节课涉及到的概念、公式、定义等一些基础知识。另外,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我采取了完全自学,然后交流总结的教学方式。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学过,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除了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外,还能考查一下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状况。本节课除少部分是我需要进行补充之外,学生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任务。预习、复习、自主学习是初中阶段必须要培养的一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学习年龄变化,对学生要求也要相应改变。学生在小学阶段专注内容比较单一,因此我们经常提倡学习听课要专心听讲;到了初中阶段,我则要求学生学会“三心二意”:看教学板书,听教学知识点,记没有听懂的难点。 最初学生对笔记的侧重点把握不准确,经常顾此失彼,听课效率极差。利用数学的抽象性,我让他们自创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抽象符号,比如三角形代表重点,问号代表没有听懂的,方框是需要灵活运用的等等。
第二,深入研究教学教材,在教学安排上做好新旧知识的过渡。
数学学科的学习是一个连续性的,并且不断深入的过程,很多知识点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有涉及,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哪部分内容是之前学过,哪些内容是在已学知识基础上深化出来的新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讲解新知识是每位老师必修的一门课程。初一数学很多内容与小学内容有雷同部分,比如有理数部分涉及到的正负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部分这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我认为这部分的教学应以自学为主,让学生自行总结归纳。如果这部分讲解过多,易给学生造成知识简单的假象,从而轻视后面内容的学习。 从内容上来说,初中数学学习主要是锻炼学生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代数部分有理数的概念、整式的运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学;一元一次方程之后的一次函数难度也有所提高。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学生小学阶段学习基础,从具体入手进行讲解,然后在进行抽象总结,大大简化了学习难度。比如,对于-a与零的大小的比较,很多学生都会得出-a<0的不准确判断,如果直接进行分情况讨论,学生难以接受。从具体例子入手则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a=5,则-a=-5,-a<0;若a=-5,则-a=5,-a>0。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结论后,再将结论进行整理总结,最后得出,若a为正数、负数、零三种不同情况下所对应的正确结论。教学内容不可改变,但教学方法可以千变万化,我们应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知识再加工创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温故知新的乐趣。作为一名初中老师,尤其是带初一新生课程的老师,切不可先入为主,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内容,初中阶段可以省略不讲;更不能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表现归结于小学阶段。学习的连续性,使我们了解学生前期学习成为了可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查漏补缺成为了可能,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有了可能。学习的连续性并不是我们教学失败的理由,也不能因为学生前期学习不理想而否定后期学习。
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
传统数学教学是一根粉笔走遍天下,这种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或者专注力比较好的学生比较实用。初一新生的专注力相对于初三学生较差,一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不能迎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小组讨论式教学,师生答辩式教学,课后实践教学都可以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及参与心理,完成教学。多种教学模式的引进,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氛围,完成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课堂教学中数学发展史或中外著名数学家故事的引入,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众所周知,追星是九零后的通性,而数学史上可以成为学偶像的数学家很多,他们的学习精神,他们的执着,他们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果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启发性教育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习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它对于小学和高中阶段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链接作用。教学工作者必须认清这一点,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阶段的教学中,要做好过渡衔接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级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