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模式下对农村留守女性的社会工作介入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unsze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男性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老人、妇女、孩子被留下,逐漸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妇女群体。农村留守妇女的出现,既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中的一个产物,同时也是封建残余的牺牲品,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缩影。本文简要分析了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具体现状及产生原因,运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妇女;介入;现状;产生原因
  一、农村留守妇女现状
  1、家庭生活状况。丈夫在外长期打工,家里剩下的只有妻子、老人、孩子。孩子幼小,老人年迈,所以田地里的农活、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和老人的生活起居全都需要妻子一人承担。
  2、文化程度。农村因为偏远闭塞,且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对女孩抱有一定偏见,所以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一般都是小学、初中的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少之又少,大学文化程度的留守妇女几不可见。
  3、生理、心理状况。在家庭中,衣食住行都需要妻子一个人照料,长期下来积累了各种病痛,身体素质急剧下降。而且夫妻两人长期两地分居,正常性生活得不到满足。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妇女不但要忍受身体上的劳累还要经受心灵上的各种煎熬。
  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
  1、婚姻问题。长期的两地分居会导致夫妻双方感情方面的交流减少,使得双方在情感上疏远。城市中存在不少诱惑,有些丈夫自制力差婚外出轨,致使原本就脆弱的婚姻一下子破裂。而离婚妇女因丈夫长期在外打工难以提供分割财产的法律依据,以至于得不到一定的补偿,生活艰难。有些人则选择忍气吞声,终日郁郁寡欢或双方激化更大的矛盾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2、生理、心理问题。由于长期的辛苦劳作,且一大部分留守妇女生活艰难,营养不良,身体状况都不太好。心理上,她们还要担心丈夫是否忠诚等,这会导致许多心理疾病的产生。丈夫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失去了丈夫的保护,一些坏人便趁虚而入,其利益遭到非法侵害,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3、孩子教育及工作问题。男人外出打工,留下的不仅是妻子还有孩子。由于文化程度低,家务又繁忙,很多妇女顾不上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许多孩子出现厌学、辍学等状况,有些孩子甚至会走上不归路,这对留守妇女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产生的原因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及其周围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因此,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产生是由整个社会系统的多个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改革社会结构转型的进一步加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加上某些经济制度建设不完全,就形成了城市经济较为发展,各种基础设施医疗制度相对农村来说都较为完善的现象。
  农村妇女选择留守而不跟丈夫一起进城市,是因为在户籍制度下全家迁居成本过高;进城之后,农民工住宿及其子女受教育是另一重大问题,在城市读书的费用偏高,城市中的高额房价也会对农民造成更大的经济压力;一旦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或者失业,农民工无法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相关就业优惠政策和失业保障政策;从体力方面来说,女性本就不如男性,城市劳动力的市场选择更倾向于男性,妇女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工作。因此,在社会环境条件的制约下,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农村家庭的丈夫出外务工,妻子留守在家的局面。
  2、家庭环境因素。从家庭的层面来看,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都是致使妇女留守在家的重要原因;田地是家庭收入最后的保障,因此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也是形成留守妇女群体这一现象的原因;另外,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下,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中国家庭特有的“集体化”特征又促使了这种传统观念的加深,于是男人外出打工,留下妻子守家,故而形成了留守妇女这一庞大的群体。
  3、个人因素。农村妇女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技术性的工作她们很难掌握。大多只能从事体力活动,但留守妇女的自身素质又比不上男性,以至于在城市就业处于弱势地位。在农村,劳力分工存在很大的弹性,妇女既可下田做农活,也可在家照顾好家人的生活起居。为争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成为了农村妇女选择留守的又一根本原因。
  四、社会工作介入下的相关措施
  社会工作,是指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可分为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是指妇女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帮助妇女解决困难,并引导其适应社会生活,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农村社会工作,则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来说真正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它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泛运用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在农村所开展的社会服务。
  1、社区工作。社区工作主要是以社区发展、社区组织、社区服务为基准的社会工作方法。其主要作用表现在社会工作者的中间作用,保障福利的作用和福利资源整合的作用等。农村的妇女工作主要由村妇联主任负责,是指在整个农村社区的整体环境下,引导留守妇女发挥其自身优势,激发留守妇女对生活的积极性,提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有关政府机构需关注留守妇女的日常生活情况并给予相应的社区资源支持,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增加妇女就业的机会与岗位。双方共同合作努力改变生活,改变农村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
  2、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通过开展小组或团体活动并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小组工作可以有效促成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融入社会,平衡与社会的关系,发挥其社会功能,促进自身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妇女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特点和现状,成立各种类型的互助小组,加强对妇女的技能培训来建立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形成一种自发和开创的帮扶模式。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劳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利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个案工作。个案工作,即为社会工作者通过一对一的形式,为一个案主或一个家庭提供帮助。妇女社会工作者作为留守妇女问题解决的专家,要为有各种困难的案主提供帮助,要扮演各种角色,要深入到各案主及其家庭当中去。个案工作解决了小组及社会工作所不能解决的留守妇女的心理问题等。
  五、结语
  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种类较多,这也为社会工作介入找到了切入点。社会工作应作为在推动农村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的主力。国家和政府应结合国情、当地乡情的具体情况,加强与农村社区平台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扩大影响力,弥补各项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落实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许传新.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回首与前瞻[J].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5卷第6期
  [2]周厚生.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研究综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邱秀珍.“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及其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1期
  [4]钟涨宝.农村社会工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陈强.建好留守妇女互助组,培养农村建设主力军[J].中国妇运.2011.5
  [6]叶敬忠,吴惠芳.中国农村留守妇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汤梦君.浅析“留守妻子”现象.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了保证社会安定,预防社会风险而采取的分担因年老、疾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的解决措施,国家要求全民参保,有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安全制度,进而实现
在传统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电子档案应运而生.电子档案是办公自动化的重要产物,其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拥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具体包括计算机处理与存储后的资料、
安全生产事关人心稳定、社会安定、国家声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和谐社会、民生为重,民生问题,安全第一;安全生产、生命至上,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科学发展观.后勤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后勤工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机关事务管理与服务保障的统一协调;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高职院校把党支部建在班上进一步实现了规范化、常态化。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加强了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建立了学生党支部书记职责和工作规则。本文将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常态化  高职院校党支部又分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对教师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政治责任心;分析教师和
管理层收购(MBO)是一个舶来品,它作为一种产权改革方式,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俄、英两国与我国在实施MBO
医疗问题关乎民生大计,医护人员的薪酬问题关乎医院发展的根本问题,也同属医疗改革的范围中,本文意从考核标准设计不科学、考核管理体制不完善、薪酬福利制度缺乏激励性这三
2008年5月12目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让国人悲痛,世界震惊。此次地震牵动了众多国人的心,涌起了慈善捐赠潮。本文列举了企业和个人向地震灾区捐赠税前扣除的政策依据、特定条件,并举
企业资本中,知识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知识资本又分为显性资本和隐形资本,显性资本已经得到理论界和企业家的广泛研究,而隐形资本的重要性还有待开发和研究.本文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保护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受到广泛关注。在知识产权领域内,关于完善商标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讨论从未停止,在司法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