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足球”已被众多学校列入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部分,但是现实“校园足球”教学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待而未决,如何正确引导“校园足球”健康发展,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来探讨“校园足球”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好“两种关系”,即不忘体育教育的初衷和去功利性,明确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因素,确保“校园足球”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园足球; 体育教育;功利性
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國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校园足球”逐步被人们所了解,各个学校足球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变大,“校园足球”全面展开,如火如荼。但是,要确保校园足球健康、可持续开展,要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
1正确处理好校园足球与体育教育关系
1.1“校园足球”带来的所谓的“足球热”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后,校园足球成为改革的重点,各地学校积极响应,然而一些地方取消了篮球赛、排球赛,精简了运动会项目,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足球活动和比赛,不管学生的年龄大小、个体差距,全部一股脑赶到足球场踢球,玩“足球操”等,“校园足球”变成了整个校园都在踢足球,取代了其他运动项目。实际上,“校园足球”应是学校体育的增量改革,而非存量改革。在一些“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本来就少,如果再全部踢足球,学生接触其他的体育活动就极少了,殊不知体育运动是各种项目的统一体,我们把体育运动分为各个项目组成部分,是为了认识、研究的必要。每一类项目都是为健全一个人整体心理品质发展的不同方面,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一个完整的个性表现出来。
1.2学校应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的初衷,不是应付上级检查
要知道“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足球。不同于竞技足球,发展“校园足球”的目的是使学生们走向球场、走向操场,提高身体素质,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而不是一刀切式的“校园足球”活动。“校园足球”应该是给学生提供优越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当喜欢足球的孩子达到一定规模,技能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水平高的孩子自然就会脱颖而出。至于是选择职业之路或继续学业,则应当由孩子自己选择。但如果学生实在没有条件、缺乏兴趣,也强迫所有学生都去踢足球,恐怕不是“校园足球”的初衷。
1.3政府发挥导向作用,推动“校园足球”良性发展
各省重点扶持各地足球特色学校,通过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试点县(区)的遴选、管理工作,以点带面推动校园足球普及。改革体育教学,在保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加大校园足球教育教学工作力度。还可以把足球课列入教学计划,每周至少开设1节足球课,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内容,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合理流动。同时改革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将足球项目纳入考试内容,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真正做到“走向基层、走进校园、走入操场”,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 正确处理好“校园足球”与足球功利性的关系
2.1“校园足球”的功利性成热议话题
2015年以来,“校园足球”一时间成为中国足坛热议的话题。业内人士在将足球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组织开展三级校园联赛的同时,也指出,升学论会让“校园足球”失去初衷。
地方足协主席辜建明看来,国人对足球的理解和观念上的差距,以及足球文化的缺失,很容易导致校园足球走入误区。大家普遍认为,足球同篮球一样是一项供人娱乐的竞技比赛而已。他说:“足球在欧美之所以流行,是他们把足球当成一种教育的工具。比赛输了,该抱怨还是相互鼓励?队友失误了,大家该宽容还是指责?足球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们在足球比赛中能够体会到很多的东西,比如失落、胜利、宽容、理解、团结、合作,而这恰恰是我们青少年学生最欠缺的东西”。沈阳43中足球队教练骆全友担心:“现实的情况是,升学的压力面前,学生的家长很难支持孩子踢球。同时,足球特招的名额少,一些有天赋的孩子,没法升入更好的学校”。中国资深足球节目评论员张路认为,为青少年提供踢球的机会多了,方向对了,形势好了。可以考虑把“每年有多少孩子经常参加足球活动、参加比赛的人数和场次”纳入考核体系,而不是升学的加分成绩。中国著名女子足球运动员、国家队女队前队长孙雯表示,校园足球想健康发展,参与者要转变理念,“青少年应该利用足球这个平台多学习一些社会化技能,比如怎样面对胜利、失利,如何与队友、对手、教练互动交流。”
2.2“校园足球”应淡化功利,创造良好外围环境
一个国家的国家队要提高水平,无不仰仗于青训体系。显然,我们提倡发展校园足球,也是想做大做强青少年足球这个体系。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也并非一日之功。近年来,校园足球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从前5年仅2200所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到2018年有3916所中小学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整体是有进步的。但校园足球的普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校园足球不能走“锦标主义”路线,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上可以在奥运赛场披金夺银,可群众性体育却十分薄弱,背后的原因就是“锦标主义”路线。“校园足球”如果与青训体系画上等号,就走到了足球普及的反面。普及校园足球运动与争取联赛锦标的思路是很不同的。前者强调基础建设,后者则强调尽快出成绩,这个基础建设周期成果可能在10年甚至20多年之后才显现,然而地方官员等不起,他们和学校管理者一样希望尽快开花结果,增添业绩。所以,学校不会强调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参与面,而会集中精力搞好运动队。就像高考加分政策,意在鼓励学生个性特长,最后却演变为加分教育,滋生出加分腐败。推广校园足球联赛,要有之前加分政策的前车之鉴,不能重蹈覆辙,不能把快乐足球变成一种负担,不能把校园足球按政绩工程思路来搞,应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提高“校园足球”文化认识,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升学评价制度改革,为中小学校摆脱应试教育、升学教育模式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使“校园足球”开展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龚波,陶然成,董众鸣.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01)
[2]周强,郭祖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分布特征研究[J]. 江西科学,2016(04)
[3]尹克峰,裴晗.校园足球发展路径研究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05)
关键词:校园足球; 体育教育;功利性
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國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校园足球”逐步被人们所了解,各个学校足球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变大,“校园足球”全面展开,如火如荼。但是,要确保校园足球健康、可持续开展,要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
1正确处理好校园足球与体育教育关系
1.1“校园足球”带来的所谓的“足球热”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后,校园足球成为改革的重点,各地学校积极响应,然而一些地方取消了篮球赛、排球赛,精简了运动会项目,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足球活动和比赛,不管学生的年龄大小、个体差距,全部一股脑赶到足球场踢球,玩“足球操”等,“校园足球”变成了整个校园都在踢足球,取代了其他运动项目。实际上,“校园足球”应是学校体育的增量改革,而非存量改革。在一些“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本来就少,如果再全部踢足球,学生接触其他的体育活动就极少了,殊不知体育运动是各种项目的统一体,我们把体育运动分为各个项目组成部分,是为了认识、研究的必要。每一类项目都是为健全一个人整体心理品质发展的不同方面,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一个完整的个性表现出来。
1.2学校应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的初衷,不是应付上级检查
要知道“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足球。不同于竞技足球,发展“校园足球”的目的是使学生们走向球场、走向操场,提高身体素质,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而不是一刀切式的“校园足球”活动。“校园足球”应该是给学生提供优越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当喜欢足球的孩子达到一定规模,技能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水平高的孩子自然就会脱颖而出。至于是选择职业之路或继续学业,则应当由孩子自己选择。但如果学生实在没有条件、缺乏兴趣,也强迫所有学生都去踢足球,恐怕不是“校园足球”的初衷。
1.3政府发挥导向作用,推动“校园足球”良性发展
各省重点扶持各地足球特色学校,通过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试点县(区)的遴选、管理工作,以点带面推动校园足球普及。改革体育教学,在保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加大校园足球教育教学工作力度。还可以把足球课列入教学计划,每周至少开设1节足球课,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内容,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合理流动。同时改革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将足球项目纳入考试内容,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真正做到“走向基层、走进校园、走入操场”,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 正确处理好“校园足球”与足球功利性的关系
2.1“校园足球”的功利性成热议话题
2015年以来,“校园足球”一时间成为中国足坛热议的话题。业内人士在将足球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组织开展三级校园联赛的同时,也指出,升学论会让“校园足球”失去初衷。
地方足协主席辜建明看来,国人对足球的理解和观念上的差距,以及足球文化的缺失,很容易导致校园足球走入误区。大家普遍认为,足球同篮球一样是一项供人娱乐的竞技比赛而已。他说:“足球在欧美之所以流行,是他们把足球当成一种教育的工具。比赛输了,该抱怨还是相互鼓励?队友失误了,大家该宽容还是指责?足球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们在足球比赛中能够体会到很多的东西,比如失落、胜利、宽容、理解、团结、合作,而这恰恰是我们青少年学生最欠缺的东西”。沈阳43中足球队教练骆全友担心:“现实的情况是,升学的压力面前,学生的家长很难支持孩子踢球。同时,足球特招的名额少,一些有天赋的孩子,没法升入更好的学校”。中国资深足球节目评论员张路认为,为青少年提供踢球的机会多了,方向对了,形势好了。可以考虑把“每年有多少孩子经常参加足球活动、参加比赛的人数和场次”纳入考核体系,而不是升学的加分成绩。中国著名女子足球运动员、国家队女队前队长孙雯表示,校园足球想健康发展,参与者要转变理念,“青少年应该利用足球这个平台多学习一些社会化技能,比如怎样面对胜利、失利,如何与队友、对手、教练互动交流。”
2.2“校园足球”应淡化功利,创造良好外围环境
一个国家的国家队要提高水平,无不仰仗于青训体系。显然,我们提倡发展校园足球,也是想做大做强青少年足球这个体系。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也并非一日之功。近年来,校园足球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从前5年仅2200所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到2018年有3916所中小学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整体是有进步的。但校园足球的普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校园足球不能走“锦标主义”路线,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上可以在奥运赛场披金夺银,可群众性体育却十分薄弱,背后的原因就是“锦标主义”路线。“校园足球”如果与青训体系画上等号,就走到了足球普及的反面。普及校园足球运动与争取联赛锦标的思路是很不同的。前者强调基础建设,后者则强调尽快出成绩,这个基础建设周期成果可能在10年甚至20多年之后才显现,然而地方官员等不起,他们和学校管理者一样希望尽快开花结果,增添业绩。所以,学校不会强调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参与面,而会集中精力搞好运动队。就像高考加分政策,意在鼓励学生个性特长,最后却演变为加分教育,滋生出加分腐败。推广校园足球联赛,要有之前加分政策的前车之鉴,不能重蹈覆辙,不能把快乐足球变成一种负担,不能把校园足球按政绩工程思路来搞,应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提高“校园足球”文化认识,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升学评价制度改革,为中小学校摆脱应试教育、升学教育模式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使“校园足球”开展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龚波,陶然成,董众鸣.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01)
[2]周强,郭祖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分布特征研究[J]. 江西科学,2016(04)
[3]尹克峰,裴晗.校园足球发展路径研究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