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迁移理论在“电子测量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d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学习迁移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形成条件,结合高校专业基础课“电子测量技术”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与方法。经过授课实践,这些策略与方法既可以减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达到对学习方法的真正掌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迁移;心向;电子测量技术
  作者简介:宋俊磊(1980-),男,河南许昌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董浩斌(1964-),男,湖北大冶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UGYCXK08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UGL1002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45-02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合教学系统。它不仅存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而且存在于认知策略和态度品德的学习之中。因此,“为迁移而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共识。[1]按照学习迁移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顺利转化为能力,这对大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高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近代电子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新型电子测量仪器的应用技术,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实践中有能力制订合理的测量、测试方案,选用正确的测量仪器,以获得最佳的测量结果。因此,将学习迁移理论运用于“电子测量技术”这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中,通过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这对于提高“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学习迁移的内涵和形成条件
  1.学习迁移的内涵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把对学习迁移的研究视角深入到了人的大脑,研究结果表明:迁移与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有密切联系。迁移涉及到信息加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整个过程,同时,个人的主观因素——心向,也对迁移的产生起着关键作用。[2]
  (1)编码。学生能否将在一种情境中学习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另外一种学习情境之中去,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在学习知识时怎样对信息进行编码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用什么方式进行编码、编码的水平如何、效果怎样等,将直接影响到后来在新情境中的学习。
  (2)组织。迁移的产生与人对接受的信息所进行的组织与重组呈正相关。进行合理的组织,迁移的效果就好。没有进行组织或组织得不合理,就不能形成迁移或出现负迁移。
  (3)辨别。有效的迁移是以有效的辨别为前提和基础的。心理学中有关前摄抑制的实验充分说明:学习者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学习,如果对先前所学习的知识辨别不清,在后来学习中,先前知识会干扰新知识的掌握,这样就会产生负迁移。
  (4)心向。迁移的产生不仅与人的认识过程相关,与人的动机态度也有关系。迁移与心向密切相关。心向也称定势,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当后面的任务是前面任务的同类课题或它的特例时,心向能对后来课题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新的学习任务与先前任务不同类或者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任务时,心向就可能干扰新的学习,对学习迁移起阻碍作用。
  2.学习迁移的形成条件
  有学习就有迁移,但是,积极的、高水平的学习迁移通常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需要一定条件、受到一些因素影响的。为了促使大学生积极、高效学习迁移的有效开展,大学教师必须了解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掌握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方法,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有的放矢地指导大学生进行学习。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有效学习迁移的发生需要具备许多条件,这些条件既有外在环境因素,也有内在心理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因素有: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以及心理定势的作用等。[3]
  (1)存在相同成分的学习内容。有关学习迁移理论表明,两种学习内容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相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通过运用、学习内容中存在的相同成分,促进学习迁移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较高概括程度的已有知识。已有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或结构性是学习迁移产生的最重要条件。布鲁纳在阐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时指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基本、越概括,对新学习、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泛,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3)一定的技能和策略。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迁移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在迁移过程中,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已有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已有知识既指陈述性知识,也包括通常称之为技能的程序性知识,还包括作为特殊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与方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迁移(正迁移)并不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真正有效的学习迁移策略,是在教师真正理解了影响学习迁移的要素后,有效地运用正迁移的强大力量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策略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日常学习、问题解决和各类作品的创作。[4]在“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合适的策略与方法能够有效促进正迁移的产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迁移,教师必须按照迁移产生的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选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要依据迁移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组织教学活动。[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促进正迁移。
  1.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编码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进行合理的信息编码,要运用有利于学生以后能够更加灵活地提取信息的方法来传授知识、组织教学。
  在“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信号发生器一章中,需要讲解函数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其中,构成函数发生器的大部分基本电路,例如双稳态触发电路、比较器、积分器等,都是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过的。因此,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即,首先给出所需要的信号波形(矩形波、三角波、正弦波等),然后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行搭建函数发生器的电路模块。教师在此过程中仅给予必要的提示。当学生在利用三角波实现正弦波遇到障碍(新知识点)时,教师再将二极管整形网络引出,并详细讲解。利用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新知识能够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种编码的结果使获取的信息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具有清晰性和可辨别性,学生日后提取也就准确而方便了。
  2.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组织
  无组织的知识不但阻碍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更能影响学生的迁移,因此,课堂教学在遵循教学方案的前提下,要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顺序依次展开,既要有教学的灵活性,又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哪些该教,哪些不必教;何处需要多教,何处需要少教甚至不需要教等等,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切忌把零零散散、支离破碎的知识教给学生。
  仍旧以“电子测量技术”的信号发生器一章来说,噪声信号发生器是信号发生器的一种,常常用来帮助测量接收机的极限灵敏度,放大器的噪声系数等。在这一节中,噪声发生器的结构原理及其用途是重点,需要详细讲解。相对而言,各种噪声源,例如气体放电管噪声源、固态噪声源等内容,不仅涉及到了各种噪声源器件,而且与各种噪声有关。对于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噪声相关知识非常有限,因此,噪声源的相关内容只需要简要介绍,以免干扰学生对噪声发生器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辨别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既要引导学生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要帮助学生弄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原理,也要指导学生明确每个知识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使学生能够把知识的概括和知识的分类有机结合起来。
  混频器曾在“电子测量技术”的多个章节中出现(信号发生器、频率时间测量和相位差测量等),都是利用了混频器能够将两个输入函数进行相乘的特点,但应用目的、混频器个数却不尽相同。教师在讲解这些既相关又有所区别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把它们的应用进行合理分类。
  4.帮助学生建构迁移的心向
  心向使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和解决新问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心向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养成对问题认真分析的态度,根据问题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解决方法,防止心向对学习的干扰。
  电子示波器的相关知识点是“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其中,在讲解示波管偏转系统的原理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关于电子在磁场中受力偏转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入激光扫描测振仪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们学会触类旁通地分析同类型的不同问题,逐渐养成创新的思维方式。
  三、结束语
  “教是为了不教。”在当今信息社会,终身学习已是一种生存方式,这就要求大学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几门学科的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通过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的教学实践,充分说明了采用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既可以减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达到对学习方法的真正掌握。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王文静.促进迁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4,(20):26-29.
  [5]陈宫,牛秦洲.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测量”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4):62-64.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增强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着力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体验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通过“多重感官学习法”,实现知、情、意、行的多重整合,从而最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实效性  作者简介:唐土红(1976-),男,湖南临武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研究室主任,副教授;陈勇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当前发展趋势,介绍了该课程作为中国计量学院精品课程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创新性实践教学。  关键词:电子测量技术;教学改革;教材  作者简介:夏哲雷(1957-),男,浙江杭州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许华(1960-),女,浙江杭州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浙
期刊
摘要:从课程设置方面、教学管理方面和学生选课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团队授课、选修与必修同课堂、运用科普教育基地构建特色通识选修课、建设自考网络选修课程、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工作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选修课;团队授课;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康拥政(1974-),男,河北行唐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路永婕(1981-),女,甘肃靖远人,石家庄铁道
期刊
摘要:“VFP程序设计”是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之一,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新模式和改革思路,并对该模式从教学目标、任务分割、小组划分和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VFP程序设计;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协作学习  作者简介:高媛(1972-),女,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赵山林(1968-),男,山西太原
期刊
摘要:以江西理工大学工程实训中心建设为例,分析了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根据学校的特色突出矿冶工程背景的工程训练平台构建,按照“模块化、组合式、开放型”的思路,构建立体化的工程实训体系。全力打造设备先进、实验创新、实践性强的面向通用专业的、面向特色专业的和面向学科技能竞赛的创新型工程实训平台,拓展工程实训空间,推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致力于培养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优秀本科生
期刊
摘要:分析了“机械制图”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根据无纸化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利用CATIA进行动态演示教学的方法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不仅使制图教学形象具体、效率迅捷、效果良好,而且也为“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CATIA;动态演示;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桂录(1981-),男,河南南阳人,郑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系,助教;张晓莹(1985
期刊
摘要:通过调查发現,目前大学教学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教学管理行政化,学生学习缺乏创新和主动性等问题。提出利用权变理论指导大学教学的改革,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是影响大学教学改进的重要权变因素。  关键词:大学教学;权变理论;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赵齐阳(1967-),男,四川南部人,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副教授。(四川成都61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
期刊
摘要:“软件工程”课程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的一门专业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内容进行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秀芳(1979-),女,山东莒南人,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宋丽华(1965-),女,山东济宁人,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非测绘专业课间实验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其为同类院校建立和完善课间实验基地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间实验基地;实验考核;成绩评定  作者简介:潘国兵(1976-),男,四川眉山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讲师;潘建平(1976-),男,安徽泸江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重庆40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交通大学实验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编号:SYJ2010
期刊
摘要:以四川省凉山州为案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凉山州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十年行动计划存在着家长意识问题、教师待遇问题、资金问题、少数民族教育意识淡薄问题。从提高政府的重视,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育发展模式,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政策执行与完善制度,教育资源共享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凉山民族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凉山州  作者简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