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角度谈应用题的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utjwzx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逻辑学是研究人类正确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在思维形式方面,它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解数学应用题,要遵循逻辑规则,综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逻辑是应用题结构的脉络,把结构的脉络搞清楚了,各教量间的联系,繁杂的内在联系,解题的线索,就了然若揭,隐蔽的、错综复杂的探求脉络的过程,也能显露出来,故而解应用题时既要分析它的数量关系,又要分析它的逻辑结构。
  
  一、明确应用题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解题的关系
  
  如:“甲数是12、乙数是13、丙数正好等于甲乙两数的和,求甲、乙、丙三数的和。”这道题涉及的概念“和”是什么意思?“和”在题里出现了几次?(两次。)第一次出现的“和”指的是什么?(丙数的多少。)丙数是怎样得到的?(甲数与乙数合并而成。)要合并,用什么方法算?(加法。)这说明甲、乙、丙三个数的关系非常密切,到底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丙数=甲数 乙数,甲数=丙数-乙数,乙数=丙数-甲数。)这道题的第二个“和”指的是什么?(甲、乙、丙三数合在一起的数。)这个“和”与第一个“和”表示的会意有没有区别?(第一个指两个数合并,第二个指三个数合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都表示合并、用加法计算。)“和”还有其它意思吗?(还可以当连词讲。)通过以上的分折,才可以做到题意清楚。
  
  二、探索判断的形成,认识已知条件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判断,就是对涉及对象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论断。在数学里,判断包括判定运算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应用题里的条件基本上都属于关系判断,如:2小时走6千米路,第一天完成了全部工程的1/3,侧面积比底面积大2.5平方厘米等。
  教学时,要使学生弄清题中各判断究竟反映的是哪些事物,这些事物的关系怎样。如:小明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2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它的25%,第三天又读了12页,正好读完了全书的一半还多2页,这本书共多少页?
  这道题,有四个判断,即二、三、四、五分句。其中第四分句是直言判断,其余三个分句都属关系判断。
  第一天读完了全书的20%,这个关系判断涉及的事物即运算对象是什么?(第一天、全书。)它给我们肯定了第一天读书页数与全书页数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第一天读书页数占全书页数的比率。)如果说第一天读书页数为20页,全书的页数为100页,让学生试试把两个运算对象的位置交换一下,看判断结果有没有变化?(有。)从这个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已知条件涉及对象的关系判断是非常严格的,运算时,不能随意调换对象的位置。)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它的25%,这个判断肯定了第一天读书的多少与第二天读书量有什么关系?(肯定了第二天读书量比第一天多,多的量是第一天的25%。即第二天读书量是第一天的“l 25%”。)
  “正好读了全书的一半还多2页”这个判断(已知条件)涉及的运算对象是什么?(三天共读书页数与全书页数)。这个判断又肯定了哪些对象的什么关系?(第一天读书页数+第二天读书页数+第三天读书页数=全书页数的一半+2页)。从上述三个判断提示的各量间的关系看,三个判断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第一判断给第二判断创造了前提,一、二判断又为第三判断创造了前提)。这样层层创造前提,就为求解打通了思路。
  
  三、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培养推理能力
  
  推理,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条件)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如何进行推理,教应用题时要精心培养。如:“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东城到西城,甲每小时行12千米,乙每小时行9千米,甲在途中办事停留了4小时,所以比乙迟到1小时,问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这道题,教师要在学生弄清题意的基础上,将推理步骤、推理方法当做应用题教学的重点精心传授,其推理过程如下:
  1. 演绎推理
  (l)按应用题的要求问题,确定推理规则:
  甲速度,甲行车时间,两城距离,
  或乙速度,乙行车时间,两城距离。
  (2)按已知条件,确定推理方向:
  速度已知(甲每小时行12千米,乙每小时行9千米),
  关键是要推出甲(或乙)的行车时间。
  (3)根据推理方向,找推理条件。
  甲中途有事停车4小时,比乙迟l小时。
  2. 归的推理
  (1)根据推理条件,可求出两人到站相差时间为3(小时)。
  (2)根据相差时间和题中告知的乙的速度,可求出者甲中途不停车,则甲到达西城时,已经比乙行了9×3=27(千米)。
  (3)根据题中告知的甲乙两人的行车速度,可求出速度之差为每小时12-9=3(千米)。
  (4)根據上述(2)、(3),可求出甲到西城实际行车时间为27÷3=9(小时)
  (5)根据甲实际行车时间和已知的甲速度,遵循推理规则求出西城之间的距离,即得到所求答案:12×9=108(千米)。
  从“逻辑”入手分折应用题,符合条统论的观点。学生不光能从纵的方面掌握方法,而且能从横的方面剖开应用题的细胞,从理性的原则上对每一步方法加以认识,从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上把握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已知条件之间和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这种教法,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
其他文献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任务,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初三数学复习也应适应当前这一形势。目前形势各地不平稳,就数学上如何做谈一点我的见解。  关键词:初三数学 复习 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作为基石,而当前升学率的高低仍然困扰着初三数学教师的教法的突破。“应试教育”数可能总是占有一席之地。    一、当前存在问题    首先从复习内容上看,由于受
摘 要:本文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切合实际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意识 动机 思维 品质    创造力是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指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能够创造而动物
兴趣是学习认知事物的基本动力。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表几点浅见。    一、动之以情,激起兴趣的萌芽    1. 教学语言应富有情趣。在诸多科目当中,大家普遍认为数学科的教学语言的表达比较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这似乎
摘 要:本文针对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凸现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有效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主体性    前言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要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展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阵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自己学习数学是自主学习精神的一种体现。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认识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数学课堂情境”,让学生的知、情、意、行都得到发展与培养。在这样的数学课堂活动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发生关系,在数学情境活动中传承数学文化。通过数学课堂上的数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方面说明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重要职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检验习惯,而
摘 要:本文详细阐述了笔者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中亲历探究的过程,积极主动构建,真正理解面积计算公式,以与同行共享。  关键词:平面图形 面积公式 推导 方法 策略    认知心理学认为,教材里的知识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要使这种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而这个建构过程绝不是像复印机那样直接“复印”上去的,而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个体的主动参
本文主要阐述了Ethernet over SONET/SDH系统的原理,在以太网与SONET/SDH融合中用到的主要技术LAPS、GFP,以及由这些技术所产生的新服务。最后对以太网与SONET/SDH融合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