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哮喘;辨证分型;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75-01
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病证,以呼吸困难为特征,甚至张口抬肩、喉间哮鸣、不能平卧,严重者可致虚脱。“喉间有声者谓之哮,气促而无声者谓之喘”,临床上常哮喘并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数好发于秋冬季及气候变化时。中医根据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为风寒袭肺、痰热壅肺、痰浊阻肺及肺脾气虚、肺肾气虚5型哮喘。现将笔者临床一般护理要点及各型的辨证施护略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呼吸内科2007年11月~2009年11月间收治的50例哮喘患者,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14岁。经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1)观察哮喘的发作时间、发作特点、诱发因素、先兆症状、痰液性质、呼吸、体温、神志、紫绀、汗出、舌苔、脉象等情况。(2)哮喘持续发作,症状严重,胸高息涌,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肢体浮肿,神昏烦躁,脉大无根,为肺气欲脱,心肾阳衰的喘脱危象;若哮鸣音突然消失,应警惕“沉默肺”的发生。(3)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使用糖皮质激素、解痉平喘药后症状缓解情况。
2.2 一般护理(1)病室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清新,避免对流风、烟尘、花草、皮毛等不良刺激。(2)喘促者取舒适的半坐卧位或坐位,身体往前倾,环抱一个枕头。若有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者给予吸氧。
2.2.1 用药指导(1)哮喘发作时暂勿服药,可给予解痉气雾剂吸人平喘。(2)间歇期可小量多次喂服参汤或生脉饮,缓解期常服用健脾补肾之中药以扶正固本。(3)中药汤剂,实证宜饭后1 h服,虚证宜饭前1 h服用。
2.2.2 哮喘持续状态时护士应守护床边,给予精神支持及心理疏导,避免紧张、躁动加重病情或引发坠床等意外发生。
2.2.3 详细询问病史找出过敏原,避免接触,治疗或脱敏等祛除诱因减少哮喘发作。
2.2.4 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合理、少量多次;忌生冷、油腻、海腥发物、辛辣、咖啡、浓茶、可可粉、过咸之品及饮酒,以免诱发哮喘。
2.3 辨证施护
2.3.1 风寒袭肺呼吸迫促,胸部满闷,痰少而白,口不渴,或兼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表证,苔薄白,脉沉紧或浮紧。施护:(1)中药汤剂趁热服用,微汗解表;(2)病室宜温暖,阳光充足;(3)注意病人的防寒保暖,特别是胸背部易受风寒所袭,故应当添加背心等御寒衣物;(4)选食生姜大枣糯米粥(鲜生姜10g,大枣10g,糯米50g,冰糖适量,煮成粥)热食以散寒解表,经痰降气;忌生冷、寒凉、甘肥、粘腻之品;(5)哮喘发作时,可针灸膻中、天突、定喘、气海等穴位,温法。
2.3.2 痰热壅肺喘促气涌,胸胁胀满,咳痰色黄,粘浊稠厚,或兼有发热汗出,口渴喜冷,便干尿赤等热象,苔黄腻,脉滑数。施护:(1)中药汤剂温服;(2)病室常通风,偏凉爽,并保持一定湿度;(3)咳痰不爽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4)发热者,少量多次饮温开水,汗出及时擦干,忌当风受凉;(5)可选梨、桔、蜂蜜等清润化痰降气之品;饮食忌辛辣、香燥、煎炸之品;(6)喘不得卧时,可针刺膻中、列缺、肺俞、天泽、定喘等穴位。
2.3.3 痰浊阻肺喘而胸满脘闷,咳嗽痰多,痰白粘稠,咯吐不爽,常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白厚腻、脉滑。施护:(1)中药汤剂温服;病室通风、向阳、无潮湿;(2)咯痰不爽可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给予吸痰;(3)饮食宜清淡,选食桔、桔汁、扁豆、山药做粥,以健脾化痰,忌肥甘厚味以防助湿生痰;(4)针刺中脘、丰隆、肺俞健脾化痰定喘。
2.3.4 肺脾气虚喘促气短,声低懒言,自汗怕风,极易感冒,咯痰稀薄,倦怠力,食少便溏,舌苔薄白或腻,脉象细弱。施护:(1)肺虚卫外不固,须慎起居,避风寒;(2)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缓解后指导做呼吸操、气功、太极拳等活动;(3)饮食宜清淡、可口、营养,选食沙参、百合、山药、薏苡仁、扁豆、山楂等做粥食用以健脾益肺化痰;(4)灸膻中、肺俞等穴位。
2.3.5 肺肾气虚证候:久病肺虚及肾,动则气喘,呼多吸少,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咳嗽少气,痰稀色白,舌胖苔白,脉管炎沉细弱。施护:(1)卧床休息,注意保暖;(2)选食山药、扁豆、核桃、莲子、黑木耳等补肾之品;(3)指导做呼吸保健操、气功以提高肾、肺功能;(4)针刺温灸: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以固肾纳气。
3 小结
哮喘的发作,常是在正气虚衰的条件下,复因外邪、饮食、劳倦、情志而诱发,多属实证或邪实正虚,是风寒、痰热、痰浊客于肺,肺失宣肃,导致肺气上逆所致;或因久病、劳欲,导致体虚而发作,常属慢性,多为虚证,是肺虚气失所主或肾虚气失摄纳所致。治疗当以清热化痰、宣肺定喘、益气健脾、补肾纳气为要;护理上则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在实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做好辨证施护;缓解期鼓励并指导病人进行呼吸操、慢跑、太极拳等提高身体素质;避免过度紧张或劳累,保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戒烟酒,尽可能的减少哮喘发作。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75-01
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病证,以呼吸困难为特征,甚至张口抬肩、喉间哮鸣、不能平卧,严重者可致虚脱。“喉间有声者谓之哮,气促而无声者谓之喘”,临床上常哮喘并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数好发于秋冬季及气候变化时。中医根据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为风寒袭肺、痰热壅肺、痰浊阻肺及肺脾气虚、肺肾气虚5型哮喘。现将笔者临床一般护理要点及各型的辨证施护略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呼吸内科2007年11月~2009年11月间收治的50例哮喘患者,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14岁。经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1)观察哮喘的发作时间、发作特点、诱发因素、先兆症状、痰液性质、呼吸、体温、神志、紫绀、汗出、舌苔、脉象等情况。(2)哮喘持续发作,症状严重,胸高息涌,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肢体浮肿,神昏烦躁,脉大无根,为肺气欲脱,心肾阳衰的喘脱危象;若哮鸣音突然消失,应警惕“沉默肺”的发生。(3)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使用糖皮质激素、解痉平喘药后症状缓解情况。
2.2 一般护理(1)病室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清新,避免对流风、烟尘、花草、皮毛等不良刺激。(2)喘促者取舒适的半坐卧位或坐位,身体往前倾,环抱一个枕头。若有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者给予吸氧。
2.2.1 用药指导(1)哮喘发作时暂勿服药,可给予解痉气雾剂吸人平喘。(2)间歇期可小量多次喂服参汤或生脉饮,缓解期常服用健脾补肾之中药以扶正固本。(3)中药汤剂,实证宜饭后1 h服,虚证宜饭前1 h服用。
2.2.2 哮喘持续状态时护士应守护床边,给予精神支持及心理疏导,避免紧张、躁动加重病情或引发坠床等意外发生。
2.2.3 详细询问病史找出过敏原,避免接触,治疗或脱敏等祛除诱因减少哮喘发作。
2.2.4 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合理、少量多次;忌生冷、油腻、海腥发物、辛辣、咖啡、浓茶、可可粉、过咸之品及饮酒,以免诱发哮喘。
2.3 辨证施护
2.3.1 风寒袭肺呼吸迫促,胸部满闷,痰少而白,口不渴,或兼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表证,苔薄白,脉沉紧或浮紧。施护:(1)中药汤剂趁热服用,微汗解表;(2)病室宜温暖,阳光充足;(3)注意病人的防寒保暖,特别是胸背部易受风寒所袭,故应当添加背心等御寒衣物;(4)选食生姜大枣糯米粥(鲜生姜10g,大枣10g,糯米50g,冰糖适量,煮成粥)热食以散寒解表,经痰降气;忌生冷、寒凉、甘肥、粘腻之品;(5)哮喘发作时,可针灸膻中、天突、定喘、气海等穴位,温法。
2.3.2 痰热壅肺喘促气涌,胸胁胀满,咳痰色黄,粘浊稠厚,或兼有发热汗出,口渴喜冷,便干尿赤等热象,苔黄腻,脉滑数。施护:(1)中药汤剂温服;(2)病室常通风,偏凉爽,并保持一定湿度;(3)咳痰不爽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4)发热者,少量多次饮温开水,汗出及时擦干,忌当风受凉;(5)可选梨、桔、蜂蜜等清润化痰降气之品;饮食忌辛辣、香燥、煎炸之品;(6)喘不得卧时,可针刺膻中、列缺、肺俞、天泽、定喘等穴位。
2.3.3 痰浊阻肺喘而胸满脘闷,咳嗽痰多,痰白粘稠,咯吐不爽,常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白厚腻、脉滑。施护:(1)中药汤剂温服;病室通风、向阳、无潮湿;(2)咯痰不爽可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给予吸痰;(3)饮食宜清淡,选食桔、桔汁、扁豆、山药做粥,以健脾化痰,忌肥甘厚味以防助湿生痰;(4)针刺中脘、丰隆、肺俞健脾化痰定喘。
2.3.4 肺脾气虚喘促气短,声低懒言,自汗怕风,极易感冒,咯痰稀薄,倦怠力,食少便溏,舌苔薄白或腻,脉象细弱。施护:(1)肺虚卫外不固,须慎起居,避风寒;(2)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缓解后指导做呼吸操、气功、太极拳等活动;(3)饮食宜清淡、可口、营养,选食沙参、百合、山药、薏苡仁、扁豆、山楂等做粥食用以健脾益肺化痰;(4)灸膻中、肺俞等穴位。
2.3.5 肺肾气虚证候:久病肺虚及肾,动则气喘,呼多吸少,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咳嗽少气,痰稀色白,舌胖苔白,脉管炎沉细弱。施护:(1)卧床休息,注意保暖;(2)选食山药、扁豆、核桃、莲子、黑木耳等补肾之品;(3)指导做呼吸保健操、气功以提高肾、肺功能;(4)针刺温灸: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以固肾纳气。
3 小结
哮喘的发作,常是在正气虚衰的条件下,复因外邪、饮食、劳倦、情志而诱发,多属实证或邪实正虚,是风寒、痰热、痰浊客于肺,肺失宣肃,导致肺气上逆所致;或因久病、劳欲,导致体虚而发作,常属慢性,多为虚证,是肺虚气失所主或肾虚气失摄纳所致。治疗当以清热化痰、宣肺定喘、益气健脾、补肾纳气为要;护理上则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在实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做好辨证施护;缓解期鼓励并指导病人进行呼吸操、慢跑、太极拳等提高身体素质;避免过度紧张或劳累,保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戒烟酒,尽可能的减少哮喘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