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与写作是极其重要的两部分,二者是相互影响又互为促进的。阅读是从外而内的吸收,写作是从内而外的表达。在阅读教学中,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都在试图让学生从读中悟,从悟中写,在写中发展思维,提升作文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呢?
一、发展想象,写在调动体验、兴趣浓厚时
写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想象力的关系很大,所以阅读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学生写作欲望的激发又离不开兴趣的激发,如果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能利用二者,效果不言而喻。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到雪地捕鸟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写作训练,先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作者,当你支起竹筛等鸟到来时的心情怎样呢?当看到鸟走到竹筛底下时的心情是怎样呢?当拉下绳子跑过去揭开竹筛时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要关注学生的写作欲望。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置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写作训练,关注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不仅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捕鸟的乐趣,丰富了对文本中“乐园”的感知,而且训练了学生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视角转换,写在对作品形象充分理解时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多角度感知文本,我们会借助转换视角的训练来进一步把握作品形象。比如,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教学《黔之驴》时,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视角转换训练:让学生以“黔之驴”的口吻重新叙述故事。黄老师采用的是口语表达的方式,实际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叙述角度带来的表达情趣,还可以把他们对文本中作品形象地理解表达出来。
在教学《窗》时,可以采用类此的方法变换训练,让学生从“不靠窗的病人”的视角叙述心理。有的学生逐层展现人物从幸福惬意到嫉妒难抑的心路历程;有的学生抒写人物明白真相后的愧悔之情;有的学生重在表现人物悔悟后的自我救赎。这样的写作训练,由于建立在学生对人物形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不但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心灵世界,提升了文本阅读的质量,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反思人性的弱点,实现了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的自我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课文的叙述或从作者的视角,或以故事中某一人物为视角。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感知作品形象和主题,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时设计这样的写作训练,在提升阅读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深究文本,写在理解到位、情感触动时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结尾“留白”,让人回味深长,教学时我们通常设计让学生再续文本的写作训练。但写作之前要对文本有充分的解读,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情点,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感情之弦被拨动时,采用写的训练来提升。如教学《孔乙己》,对于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的认识是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这样的阅读深度,可以先设置这样的阅读探究环节,从三个角度抓取文本中孔乙己最后出场的三段文字来体会。
1悲凉的自然环境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2凄惨的个人处境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3冷漠的人情世态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在让学生找到以上三段文字后,设计如下问题展开探讨:(1)为什么小说让孔乙己在怎样的环境下最后一次出场?从“秋风凉”中你感受了什么?(2)第二段文字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相比较前面有什么变化?从这个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3)你从掌柜的取笑和众人的笑声中看出了怎样的世态?这和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有关联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的阅读深度得以增加,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激起了对他深切的同情。抓住这一教学契机,设计作文训练:要求借助想象对“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进行续写。由于有了对文本深入的理解,加上感情的铺垫,学生续写才不至于偏离作品主题,传达的情感才更真切感人,这样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才能让学生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四、模仿创作,写在技法内化、能力迁移时
古人创作讲求“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这讲的是模仿的重要性,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对于学生写作技法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比如,沈从文的《端午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段关于赛龙舟的场面描写非常精彩,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动词,采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再加入联想的手法。这是一篇训练学生进行场面描写的好范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一片段进行鉴赏品评,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1)这样的场面有何特点?通过朗读体现这一特点。(2)圈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体会动词运用对场面描写的好处。(3)出示梁红玉擂鼓的图片,体会这一联想对于场面描写的作用。(4)学习这段文字是怎样做到描写层次分明的。
通过以上阅读探究,学生对课文场面描写的技法得以领会,而这一技法怎样才能进一步内化,成为学生的写作技能呢?可以设计写作训练,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印象深刻的场面,比如学校运动会,超市大抢购等,模仿课文进行写作,学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迁移,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立足于教材文本,将写作训练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合理把握和处理好“读”与“写”之间的关系,一定能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邱升中学(226400)
一、发展想象,写在调动体验、兴趣浓厚时
写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想象力的关系很大,所以阅读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学生写作欲望的激发又离不开兴趣的激发,如果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能利用二者,效果不言而喻。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到雪地捕鸟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写作训练,先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作者,当你支起竹筛等鸟到来时的心情怎样呢?当看到鸟走到竹筛底下时的心情是怎样呢?当拉下绳子跑过去揭开竹筛时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要关注学生的写作欲望。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置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写作训练,关注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不仅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捕鸟的乐趣,丰富了对文本中“乐园”的感知,而且训练了学生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视角转换,写在对作品形象充分理解时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多角度感知文本,我们会借助转换视角的训练来进一步把握作品形象。比如,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教学《黔之驴》时,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视角转换训练:让学生以“黔之驴”的口吻重新叙述故事。黄老师采用的是口语表达的方式,实际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叙述角度带来的表达情趣,还可以把他们对文本中作品形象地理解表达出来。
在教学《窗》时,可以采用类此的方法变换训练,让学生从“不靠窗的病人”的视角叙述心理。有的学生逐层展现人物从幸福惬意到嫉妒难抑的心路历程;有的学生抒写人物明白真相后的愧悔之情;有的学生重在表现人物悔悟后的自我救赎。这样的写作训练,由于建立在学生对人物形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不但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心灵世界,提升了文本阅读的质量,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反思人性的弱点,实现了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的自我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课文的叙述或从作者的视角,或以故事中某一人物为视角。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感知作品形象和主题,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时设计这样的写作训练,在提升阅读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深究文本,写在理解到位、情感触动时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结尾“留白”,让人回味深长,教学时我们通常设计让学生再续文本的写作训练。但写作之前要对文本有充分的解读,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情点,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感情之弦被拨动时,采用写的训练来提升。如教学《孔乙己》,对于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的认识是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这样的阅读深度,可以先设置这样的阅读探究环节,从三个角度抓取文本中孔乙己最后出场的三段文字来体会。
1悲凉的自然环境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2凄惨的个人处境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3冷漠的人情世态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在让学生找到以上三段文字后,设计如下问题展开探讨:(1)为什么小说让孔乙己在怎样的环境下最后一次出场?从“秋风凉”中你感受了什么?(2)第二段文字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相比较前面有什么变化?从这个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3)你从掌柜的取笑和众人的笑声中看出了怎样的世态?这和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有关联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的阅读深度得以增加,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激起了对他深切的同情。抓住这一教学契机,设计作文训练:要求借助想象对“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进行续写。由于有了对文本深入的理解,加上感情的铺垫,学生续写才不至于偏离作品主题,传达的情感才更真切感人,这样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才能让学生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四、模仿创作,写在技法内化、能力迁移时
古人创作讲求“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这讲的是模仿的重要性,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对于学生写作技法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比如,沈从文的《端午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段关于赛龙舟的场面描写非常精彩,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动词,采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再加入联想的手法。这是一篇训练学生进行场面描写的好范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一片段进行鉴赏品评,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1)这样的场面有何特点?通过朗读体现这一特点。(2)圈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体会动词运用对场面描写的好处。(3)出示梁红玉擂鼓的图片,体会这一联想对于场面描写的作用。(4)学习这段文字是怎样做到描写层次分明的。
通过以上阅读探究,学生对课文场面描写的技法得以领会,而这一技法怎样才能进一步内化,成为学生的写作技能呢?可以设计写作训练,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印象深刻的场面,比如学校运动会,超市大抢购等,模仿课文进行写作,学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迁移,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立足于教材文本,将写作训练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合理把握和处理好“读”与“写”之间的关系,一定能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邱升中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