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山西太原“黎氏阁杯”石展期间,我学会了一个新词:落地。黎氏阁的老总们常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无论什么想法、主意、好点子,总会被他们追问:如何“落地”。
在他们的语境里,“落地”,是落到实处,是可操作性,是避免蓝图、策划、构思最终流为空想的根本保证。这样的表达让我很感兴趣——“落地”,远比“落实”,比“脚踏实地”等等都更有从天上回到人间的紧迫感。它强调的不仅是具体行动,更是不飘、不空的做事原则。用“落地”的精神来办事,难怪黎氏阁在一年间就把石头的事儿做得有声有色。
黎氏阁是山西的大型连锁家具卖场,本来与石头不沾边儿。但自从去年接触奇石,举办石展,短短一年间就把“石事”做得别有特色。石界倡导多年的奇石文化“普及”问题,黎氏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落地”途径——奇石与家居结合。从依托大型家具卖场办石展、建立奇石一条街,到连续举办“奇石与家居结合”的理论研讨,再到把石展引入红木家具展厅,体现“石魂木韵”的魅力,黎氏阁的“落地”步履清晰,不免给人惊喜。
紧接着的5月深圳龙园展会,更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落地”样本。石界人士见证了龙园两年间从无到有、渐成规模的奇迹般的过程。而龙园从没基础、不成形到今天万余平米的奇石基地和大市场,无数场馆建设、招展招商、队伍培养、文化培育的艰巨工作,正是让梦想“落地”变成现实的具体努力。
“落地”需要实干,也需要前瞻的布局,合理的分工,具体的落实——一句话,实现成功“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龙园的理论研讨会上,张家志教授代表云南协会介绍的推广黄龙玉的成功经验,就是一个好例子。近年来黄龙玉的火爆,固然有其天时、地利的机缘巧合,但云南协会有计划、有步骤、分工合作的有力推动,则是不可忽略的事实。也可以这样说,放眼石界,凡是称得上成功的地区、展会、市场、石种等等,无不是“落地”的措施做得好——有想法,有步骤,有行动,“落地”漂亮,前进迅速。
与此相比,石界理论研究的“落地”精神似乎难以差强人意。我们喜欢谈“石文化”,但少有对“石文化”的认真界定和深入剖析,而多意义、艺术的泛泛论述;我们喜欢讲石的历史悠久,却少对典籍的钻研,而多道听途说,甚至东拼西凑;甚至具体到石种的研究,像黄龙玉这样对其科学界定、艺术价值和鉴评标准进行系统研究的例子也并不多见。许多石种,即使是产地专家,一旦深究,也往往难述其详。
这或许因为我们本就是一个模糊审美的民族,与西方人条分缕析的习惯不同。你看,西方人给我们看上去都差不多的钻石划分出“4C”标准,还有色卡,有数据,丝毫马虎不得;而我们玩翡翠,最多是“地子”,“种、水”,“浓、阳、俏、正、和”。当然,这可能也与我们对“理论”的误解有关。我们喜欢大的概念,以为非此不足以显示宏观和“文化”,却少有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深入钻研、确立规范的耐心——或许,还有能力。其实,胡适早就劝过我们,“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问题”小,却切实,管用;“主义”大,却有可能空泛不当,不解决实际问题。
飘在天上的理论,绝非无关痛痒,而是已经成了石界的短板。奇石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石界发展,乃至我们人人都关心的收藏“主流”地位的确立。古人说石,尚有“瘦、透、漏、皱”,这是对“形”的具体要求,而我们今天的“形、质、色、纹”,其中却还有许多具体的空白项没有填补。
其实,理论并非高高在上,远离现实。不妨看一个小例子:文甡先生在龙园研讨会谈到文化对市场的引导作用,举金蟾为例:金蟾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一例,古人以之代表财富,因此金蟾石一定要设计金钱座,才与主题相得益彰。你看,理论落了地,不仅生动有趣,还让你有利可图。
“落地”,从小处入手,研究具体问题,具体石种,具体方法,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好在,许多人已在努力:石家庄对小品组合的专题讨论,龙园对市场运作的问计之举,黎氏阁方面甚至表示,明年展会考虑设置不同居家场景,分门别类对居家置石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这些正是我们看到的追求专业、深入的“落地”之举。
在他们的语境里,“落地”,是落到实处,是可操作性,是避免蓝图、策划、构思最终流为空想的根本保证。这样的表达让我很感兴趣——“落地”,远比“落实”,比“脚踏实地”等等都更有从天上回到人间的紧迫感。它强调的不仅是具体行动,更是不飘、不空的做事原则。用“落地”的精神来办事,难怪黎氏阁在一年间就把石头的事儿做得有声有色。
黎氏阁是山西的大型连锁家具卖场,本来与石头不沾边儿。但自从去年接触奇石,举办石展,短短一年间就把“石事”做得别有特色。石界倡导多年的奇石文化“普及”问题,黎氏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落地”途径——奇石与家居结合。从依托大型家具卖场办石展、建立奇石一条街,到连续举办“奇石与家居结合”的理论研讨,再到把石展引入红木家具展厅,体现“石魂木韵”的魅力,黎氏阁的“落地”步履清晰,不免给人惊喜。
紧接着的5月深圳龙园展会,更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落地”样本。石界人士见证了龙园两年间从无到有、渐成规模的奇迹般的过程。而龙园从没基础、不成形到今天万余平米的奇石基地和大市场,无数场馆建设、招展招商、队伍培养、文化培育的艰巨工作,正是让梦想“落地”变成现实的具体努力。
“落地”需要实干,也需要前瞻的布局,合理的分工,具体的落实——一句话,实现成功“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龙园的理论研讨会上,张家志教授代表云南协会介绍的推广黄龙玉的成功经验,就是一个好例子。近年来黄龙玉的火爆,固然有其天时、地利的机缘巧合,但云南协会有计划、有步骤、分工合作的有力推动,则是不可忽略的事实。也可以这样说,放眼石界,凡是称得上成功的地区、展会、市场、石种等等,无不是“落地”的措施做得好——有想法,有步骤,有行动,“落地”漂亮,前进迅速。
与此相比,石界理论研究的“落地”精神似乎难以差强人意。我们喜欢谈“石文化”,但少有对“石文化”的认真界定和深入剖析,而多意义、艺术的泛泛论述;我们喜欢讲石的历史悠久,却少对典籍的钻研,而多道听途说,甚至东拼西凑;甚至具体到石种的研究,像黄龙玉这样对其科学界定、艺术价值和鉴评标准进行系统研究的例子也并不多见。许多石种,即使是产地专家,一旦深究,也往往难述其详。
这或许因为我们本就是一个模糊审美的民族,与西方人条分缕析的习惯不同。你看,西方人给我们看上去都差不多的钻石划分出“4C”标准,还有色卡,有数据,丝毫马虎不得;而我们玩翡翠,最多是“地子”,“种、水”,“浓、阳、俏、正、和”。当然,这可能也与我们对“理论”的误解有关。我们喜欢大的概念,以为非此不足以显示宏观和“文化”,却少有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深入钻研、确立规范的耐心——或许,还有能力。其实,胡适早就劝过我们,“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问题”小,却切实,管用;“主义”大,却有可能空泛不当,不解决实际问题。
飘在天上的理论,绝非无关痛痒,而是已经成了石界的短板。奇石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石界发展,乃至我们人人都关心的收藏“主流”地位的确立。古人说石,尚有“瘦、透、漏、皱”,这是对“形”的具体要求,而我们今天的“形、质、色、纹”,其中却还有许多具体的空白项没有填补。
其实,理论并非高高在上,远离现实。不妨看一个小例子:文甡先生在龙园研讨会谈到文化对市场的引导作用,举金蟾为例:金蟾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一例,古人以之代表财富,因此金蟾石一定要设计金钱座,才与主题相得益彰。你看,理论落了地,不仅生动有趣,还让你有利可图。
“落地”,从小处入手,研究具体问题,具体石种,具体方法,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好在,许多人已在努力:石家庄对小品组合的专题讨论,龙园对市场运作的问计之举,黎氏阁方面甚至表示,明年展会考虑设置不同居家场景,分门别类对居家置石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这些正是我们看到的追求专业、深入的“落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