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可通过精心设置导语、组织实践活动课、创设成功情景、提升个人魅力等几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
关键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也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现代中学生,充满活力,涉猎面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历史老师不断地探索、切磋与实践。笔者想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浅显体会:
一、历史知识激趣
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刻苦学习,更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这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从以下两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的内心所产生的情感,触动了别人的心灵,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这就是感情共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本节课的导入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所要学习知识的前后联系,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增加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让课堂教学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如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我将中国封建时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旧思想与“天下为公”的博爱胸怀作对比,用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感染学生,引出这节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热爱之后,学习这节课的热情和效益就自然而然的高了许多。再如:在上八年级上册《近代民族工业》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在封建社会,升官发财是每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啊,可是有一个人,有着状元出身,却愿意放弃高官厚禄,在民族危亡之际,高举民族大义,迎着风险兴办实业,办教育,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人,学习他的高贵品质。教师的导入主要利用学生熟知的材料,让他们能自然的进行新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
2、充分利用实践课、活动课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参与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一些实践课题,一些讨论题只是让学生照抄答案,单元综合性学习简单地看成复习课,甚至没有上。其实是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学以致用,从而使历史真的成了一门古代学科。在讲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我看拿破仑》的辩论主题活动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整理发言稿,自行分组,绝大部分同学顺利的完成,并迫不及待地等待历史课。在课堂教学中,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发言。我通过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拥有了成就感和自信。其中班上一个平时基础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课后对我说:“老师,上别的课我从不敢回答问题,也从来没有在学习上做好一件事,这回我做到了”。我感触良久,实践课不仅是课程标准中的任务,而且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信心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人格魅力激趣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在这里教师魅力是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这一点也很容易被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忽略。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应该有一手好的板书设计、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广学博采,广泛学习天文史地,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知识,博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就自然会对学历史发生兴趣。反之,知识面太窄,教学形式单调呆板,是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也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如果教师自己“内存”不够,就不能把课上活,就不能赢得学生的欢心,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而这些东西并不天生就具备的,它还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我们总有些历史教师喜欢抱怨历史难教,却从来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呢?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在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的同时,自己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呢?试想,一个整天生活在抱怨中的教师如何能够教出积极向上的学生呢?笔者才开始教历史时是学校临时安排的,颇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味道,曾有学生在课下对我说我是在照本宣科。这对我该是多么大的刺激啊!我下定决心,苦下功夫,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恶补历史知识,向优秀历史老师学习,短短两个月,学生对我信服多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作用是多么大呀!
三、借助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不读史无以爱国”。在日常影视中,学生接触过一些历史题材与故事,如大型电视剧《亮剑》、《长征》、电影《大决战》、《南京.南京》等。学生自然会被其中的爱国主义感动,教师应加以引导,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真相的兴趣。在一堂教学公开课上,教师用沧桑的声音唱起了《在太行山上》那首歌,他仿佛就是一个保家卫国的抗日战士,在高昂之处,眼中亮光闪闪……那样的课堂,那样的投入,听课师生无不被他带到那个战火纷飞、受尽屈辱的年代。这样就有利于用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有很多的,笔者在此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了一些体会。在新课标的热潮下,如何更进一步地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需要广大的历史教师不断地探索,以优化历史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也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现代中学生,充满活力,涉猎面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我们历史老师不断地探索、切磋与实践。笔者想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浅显体会:
一、历史知识激趣
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刻苦学习,更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这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从以下两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的内心所产生的情感,触动了别人的心灵,有了相同或相似的感受。这就是感情共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本节课的导入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所要学习知识的前后联系,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增加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让课堂教学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如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我将中国封建时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旧思想与“天下为公”的博爱胸怀作对比,用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感染学生,引出这节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热爱之后,学习这节课的热情和效益就自然而然的高了许多。再如:在上八年级上册《近代民族工业》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在封建社会,升官发财是每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啊,可是有一个人,有着状元出身,却愿意放弃高官厚禄,在民族危亡之际,高举民族大义,迎着风险兴办实业,办教育,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人,学习他的高贵品质。教师的导入主要利用学生熟知的材料,让他们能自然的进行新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
2、充分利用实践课、活动课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参与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一些实践课题,一些讨论题只是让学生照抄答案,单元综合性学习简单地看成复习课,甚至没有上。其实是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学以致用,从而使历史真的成了一门古代学科。在讲授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我看拿破仑》的辩论主题活动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整理发言稿,自行分组,绝大部分同学顺利的完成,并迫不及待地等待历史课。在课堂教学中,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发言。我通过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拥有了成就感和自信。其中班上一个平时基础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课后对我说:“老师,上别的课我从不敢回答问题,也从来没有在学习上做好一件事,这回我做到了”。我感触良久,实践课不仅是课程标准中的任务,而且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信心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人格魅力激趣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在这里教师魅力是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这一点也很容易被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忽略。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应该有一手好的板书设计、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广学博采,广泛学习天文史地,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知识,博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就自然会对学历史发生兴趣。反之,知识面太窄,教学形式单调呆板,是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也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如果教师自己“内存”不够,就不能把课上活,就不能赢得学生的欢心,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而这些东西并不天生就具备的,它还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我们总有些历史教师喜欢抱怨历史难教,却从来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呢?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在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的同时,自己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呢?试想,一个整天生活在抱怨中的教师如何能够教出积极向上的学生呢?笔者才开始教历史时是学校临时安排的,颇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味道,曾有学生在课下对我说我是在照本宣科。这对我该是多么大的刺激啊!我下定决心,苦下功夫,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恶补历史知识,向优秀历史老师学习,短短两个月,学生对我信服多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作用是多么大呀!
三、借助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不读史无以爱国”。在日常影视中,学生接触过一些历史题材与故事,如大型电视剧《亮剑》、《长征》、电影《大决战》、《南京.南京》等。学生自然会被其中的爱国主义感动,教师应加以引导,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真相的兴趣。在一堂教学公开课上,教师用沧桑的声音唱起了《在太行山上》那首歌,他仿佛就是一个保家卫国的抗日战士,在高昂之处,眼中亮光闪闪……那样的课堂,那样的投入,听课师生无不被他带到那个战火纷飞、受尽屈辱的年代。这样就有利于用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在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有很多的,笔者在此只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了一些体会。在新课标的热潮下,如何更进一步地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需要广大的历史教师不断地探索,以优化历史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