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教师引出一个信号以激起学生的言语反应的一种行为方式。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反馈教学效果;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尤为重要。
课堂上怎样提问、提什么问题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实效?一系列的课堂实践证明,必须把握住问题的难度;把握住问题的宽度;把握住问题的目的性才能让提问发挥到最佳效果。
把握问题的目的性。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内容就结合教学目标,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所以,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了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如在“频率与概率”的导入新课时,提问:
1. 我们在七年级时,曾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小明和小丽谁去看周末的电影: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小丽去;如果反面朝上,小明去。这样决定公平吗?
2. 任意掷一枚均匀的小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6”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3. 把两颗骰子掷出去,以每个骰子朝上的点数之和作为赌的内容,已知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为1~6点,那么赌注下在多少点上最有利?意大利医生兼数学家卡当曾大胆预言押7最好,他的预言在当时是很杰出的思想方法,你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问题1、问题2是学生在七年级下册中已掌握的简单概率问题的回顾,目的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较好的过渡作用,学生对问题3的好奇心可以刺激学生对新授课中较复杂的两步试验的概率问题的解决产生渴望。
把握问题的宽度。问题的宽度是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提供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小,有宽度的问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能让课堂变得张弛有度、富有节律,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强大推动力。
例如“一元二次中花边有多宽”的例题: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x2 12x-15=0时,提问:
1. 小明认为底端也滑动了1m,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因为x=1不满足方程。)
2. 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是2m吗?可能是3m吗?为什么?
(答案:底端滑动的距离不可能是2m,也不可能是3m,因为同样都不满足方程。)
3. 你能猜出滑动距离x(m) 的大致范围吗?
4. 你知道照片花边的宽x(cm)是多少吗?还有其他求解方法吗?
这几个问题可谓是环环紧扣富有宽度: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缩小解的范围,使得学生在恰当的解的范围内试值,这几个问题变成了这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利用旧识获取新知,由课本面向社会,让知识从理论走到实践。
所以有思维宽度的问题,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且能使学生多角度参与,在思维的碰撞中调整认识,达到对问题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这样的问题才会是有效的问题。
把握问题的难度。课堂上提的问题不过于简单,诸于“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样的问题思维含量不高,认知水平低,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能用现有知识回答某个问题,思维过程就不发生;若须借助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教师提问的问题只有适度,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认知的水平时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过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就对答如流,便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的心理,更谈不上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了。问题过难,提问大而空,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答起,教师只能在自问自答中使提问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启思明智的目的,甚至还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提问应该适度,具体而有针对性,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摘到果子,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就更能够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罗峰
课堂上怎样提问、提什么问题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实效?一系列的课堂实践证明,必须把握住问题的难度;把握住问题的宽度;把握住问题的目的性才能让提问发挥到最佳效果。
把握问题的目的性。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内容就结合教学目标,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置。所以,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了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
如在“频率与概率”的导入新课时,提问:
1. 我们在七年级时,曾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小明和小丽谁去看周末的电影: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小丽去;如果反面朝上,小明去。这样决定公平吗?
2. 任意掷一枚均匀的小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6”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3. 把两颗骰子掷出去,以每个骰子朝上的点数之和作为赌的内容,已知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为1~6点,那么赌注下在多少点上最有利?意大利医生兼数学家卡当曾大胆预言押7最好,他的预言在当时是很杰出的思想方法,你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问题1、问题2是学生在七年级下册中已掌握的简单概率问题的回顾,目的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较好的过渡作用,学生对问题3的好奇心可以刺激学生对新授课中较复杂的两步试验的概率问题的解决产生渴望。
把握问题的宽度。问题的宽度是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提供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小,有宽度的问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能让课堂变得张弛有度、富有节律,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强大推动力。
例如“一元二次中花边有多宽”的例题: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x2 12x-15=0时,提问:
1. 小明认为底端也滑动了1m,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因为x=1不满足方程。)
2. 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是2m吗?可能是3m吗?为什么?
(答案:底端滑动的距离不可能是2m,也不可能是3m,因为同样都不满足方程。)
3. 你能猜出滑动距离x(m) 的大致范围吗?
4. 你知道照片花边的宽x(cm)是多少吗?还有其他求解方法吗?
这几个问题可谓是环环紧扣富有宽度: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缩小解的范围,使得学生在恰当的解的范围内试值,这几个问题变成了这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利用旧识获取新知,由课本面向社会,让知识从理论走到实践。
所以有思维宽度的问题,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且能使学生多角度参与,在思维的碰撞中调整认识,达到对问题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这样的问题才会是有效的问题。
把握问题的难度。课堂上提的问题不过于简单,诸于“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样的问题思维含量不高,认知水平低,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能用现有知识回答某个问题,思维过程就不发生;若须借助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教师提问的问题只有适度,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认知的水平时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过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就对答如流,便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的心理,更谈不上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了。问题过难,提问大而空,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答起,教师只能在自问自答中使提问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启思明智的目的,甚至还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提问应该适度,具体而有针对性,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摘到果子,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就更能够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