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造订婚证书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p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山东高密农村,年轻人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终身大事。其所订制的规矩有很多,每一条皆上关乎祖宗下关乎子孙,说得有头有道,令人不得不听从。以定亲为例。
  定亲时,由男方备好彩礼,由媒人陪同,带着礼帖,到女方家求婚。礼帖外带封套,封套用硬实的大红纸封糊,上多用木版印刷有求亲的吉祥祝语,如“五世其昌”、“百年好合”等。礼帖上用木板印刷或用毛笔书写“微物几色,敬祈纳”的字样。礼帖递过,表示此门亲事已定,之后,双方皆不准毁约。定亲后,男方择吉日,行传柬礼,此为正式婚约的标志。
  为了显得郑重其事,双方写好的柬都要各自盛放在一特制的木匣里,该木匣俗称“拜匣”,要当面交换后,再各自带回。接下来,男方就要选择举行结婚的日期,把查好的迎娶吉日填写在一张以示喜庆的红纸上(俗称“日子”),告知女方。结婚时,将这张“日子”贴在新房内的门顶上,贴得越高越好。贴的时候有人会在一旁大声叫喊“往高里挂”,“挂”与当地口音“过”音同,意思是人往高处走,日子会越过越好。
  过去在乡下,能提笔书写一手好字的人难找,更不用说编那些饱含深意而又拗口的词句了。有人瞅准了商机,想方设法拷贝下礼帖、柬、“日子”及封套上所书写的文字和行文格式,以此为样板,让雕刻木版年画的艺人仿刻,并在适当的位置刻上起装饰作用的花纹和诗句,下配以身着官袍、头戴官帽的状元郎和小童打牌扇的图案,使人觉得用这样的木雕版印出的柬才显得正规体面,有法定效力。营销此类物品的人,多在家中设摊,批发零售兼顾。他们一边印刷,一边裁纸粘糊封套,一边还捎带着卖年画。有的人家还备有剪纸,外带封窗或包装用的粉红色纸,可谓“一条龙”服务。
  印制礼帖、柬、“日子”及封套的颜料较单一,多用的是金粉和黑墨,如图中所示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印制“订婚证书”封套图案的木版,该版长25.4厘米,宽13.6厘米,厚4.2厘米。周边以勾连的回纹为框,标头以一五角星相隔,两字为一组,刻“订婚证书”4字,字体为篆书。可能是刚刚处于解放时期,用五角星作装饰,一是追赶时髦,二是多多少少还带有一点权威的意味,以此来显示证书的身份不凡。下以两条弦纹相隔,雕刻一龙一凤及如意云纹,龙凤相向托呈一双喜字欢舞,双喜字两边相对称饰有两枚石榴和两枚桃子。石榴寓“多子”,双桃寓“福寿双全”。
  该版线纹整体呈现金色,可知是长期刷抹金彩印刷所致。封套内装的证书,为一红纸,上印有“订婚证书”的字样,周围缠绵相连有梅花和石榴的纹饰,梅与“媒”谐音,表明是有媒人撮合,并暗含“眉开眼笑,喜事连连”之意。印文为:“立订婚书人(下空缺)。兹得家长同意,经(下空缺)君之介绍,双方情愿订为夫妻,立此婚约,分别存证。”后所印男方家长、女方家长、订婚人、介绍人及订婚时间中有多处空缺。文空缺处,由购买者自填。
  也许是随老一辈的习俗,也许是出于依赖,直到恋爱观大为改变的20世纪80年代,仍有很多人习惯在登记领取盖有地方人民政府印章的结婚证后,再买上一份这样的土造“订婚证书”,才觉得不缺少什么。这种情愫很难说得清楚,这种情结常绕在人们的心头,被视为是一种吉利。
其他文献
时间:1942年4月 / 地点:纽约 / 人物:卢芹斋  解说:目前存在于海外的中国文物,约有一半是经卢芹斋之手倒卖出去的。国际倒爷、走私大亨—一直以来,在国内文物收藏界,卢芹斋身上充满了争议。那么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找寻答案,本刊记者专赴巴黎,探访了他生前居住的“红楼”。  1942年4月30日,一场名为“中国艺术特卖会”的展拍活动在大洋彼岸的纽约落下了帷幕。当时的美国受益于二战的影响,
期刊
时间:1942年 / 地点:上海  人物:张爱玲 梅兰芳 黄宗英  解说:即使沦陷,但日子终究还要过。上海文艺圈,有人离开,有人压根没打算走,有人走了又回来。选择留下的人,依旧照着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  张爱玲“兀自燃烧”的名句真是太多了,写着写着“一九四二”活该就碰上了一句“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这话是她在《倾城之恋》中说的。本文要说的便是1942年的上海滩的文艺圈
期刊
在中国艺术史上存在过不少志同道合者组成的艺术团体,但像中国写实画派这样一个由一群在当代中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画家所组成的团体实属罕见。而这种“强强联手”所带来的市场号召力也是不可估量的。  从2005年初登拍场时的惊艳,到2008年遭受当代艺术猛烈冲击下的“痛定思痛”,再到2010年的强势回暖,写实画派的市场表现虽然充满波折,但却在价格起落间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同时也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建立起对写实
期刊
时间:1942年春 / 地点:昆明  解说:还是在那年,还是在昆明,一条耗费30万人血泪的铁路最终功亏一篑,成为一大历史悲剧。这条于1938年动工的滇缅铁路,起点设在昆明,1942年因滇西失守而停工,始终未能达到目的地——中缅边界的术达。不得不说的是,参与修建的人员中有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本文作者的父亲即是其中一位。  真不知道,家父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曾两度冒死参建滇缅铁路。  小时候,曾听父亲
期刊
时间:1942年7月 / 地点:昆明  人物:杨振宁 钮经义 李士谔等  解说:李约瑟援华的第一站便是昆明,因为那里有西南联大,而西南联大里有着一大批科技人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创下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  本文介绍的藏品为1942年7月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蒋梦麟(北京大学校长)、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以及理学院院长吴有训联合签署
期刊
花卉,形态万千,色彩丰富。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花卉奇特完美的形态结构,以及本身所具有的节奏和韵律,使人不禁惊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力量。在中国古代工艺品中,花卉一直是备受宠爱的纹饰。那些花儿,或纤柔厚重,或飘逸朴拙,或素雅瑰丽……它们被赋予了人性化的品格。本文呈现的藏品,均出自乾隆一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透过它们,人们可以一睹精湛工匠手下的多姿花卉。  (注:本文图片及图说由香港艺术馆、北京故宫
期刊
时间:1942年11月 / 地点:昆明 / 人物:李约瑟  解说:一位英国科学家,一头埋进中国古代文明的金矿银山,踏遍大半个中国,进行了一场科学“长征”。最终,他完成了一部旷古未有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就是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  “烽火延南国,科教塞不通。欣有约瑟君,天外架长虹。”这是我国著名气象史志专家王鹏飞教授于1993年纪念李约瑟博士(Dr.Joseph Needham,1900
期刊
中国茶文化由唐代确立,其后上至宫廷帝王,下至百姓黎民,皆将茶作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古之中国参禅以茶,慎独以茶,书画以茶,琴香以茶,待客以茶,诗酒以茶,清赏以茶……包罗万象,而使得明清瓷器、工艺品与中国茶文化紧密相关,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实物载体,由之可再现中国茶文化之万种风骨。  明永乐甜白釉内模印莲瓣纹外暗刻缠枝花卉纹大莲子碗,白釉温润,纹饰刻划清晰,同种器物仅烧造于明永乐、宣德两朝,与当时著
期刊
时间:1942年9月 / 地点:成都  解说:一次偶然,成就了一个奇迹。偶然间触碰到砖体,一座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重见天日。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现代考古技术发掘的帝王陵墓,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轰隆轰隆……1940年,成都,日军战机盘旋于空中。这年秋,为躲避日军轰炸,原天成铁路局在琴台处修建防空洞。琴台位于成都老西门西延线北侧,是一座形同小山的土堆,很久以来人们都习惯称它为
期刊
佛教从东汉始传入中国,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到了唐代,虽然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延续并发展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开凿了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并且修建了众多寺庙,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雕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刻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菩萨、弥勒、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