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0年代以前,在山东高密农村,年轻人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都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终身大事。其所订制的规矩有很多,每一条皆上关乎祖宗下关乎子孙,说得有头有道,令人不得不听从。以定亲为例。
定亲时,由男方备好彩礼,由媒人陪同,带着礼帖,到女方家求婚。礼帖外带封套,封套用硬实的大红纸封糊,上多用木版印刷有求亲的吉祥祝语,如“五世其昌”、“百年好合”等。礼帖上用木板印刷或用毛笔书写“微物几色,敬祈纳”的字样。礼帖递过,表示此门亲事已定,之后,双方皆不准毁约。定亲后,男方择吉日,行传柬礼,此为正式婚约的标志。
为了显得郑重其事,双方写好的柬都要各自盛放在一特制的木匣里,该木匣俗称“拜匣”,要当面交换后,再各自带回。接下来,男方就要选择举行结婚的日期,把查好的迎娶吉日填写在一张以示喜庆的红纸上(俗称“日子”),告知女方。结婚时,将这张“日子”贴在新房内的门顶上,贴得越高越好。贴的时候有人会在一旁大声叫喊“往高里挂”,“挂”与当地口音“过”音同,意思是人往高处走,日子会越过越好。
过去在乡下,能提笔书写一手好字的人难找,更不用说编那些饱含深意而又拗口的词句了。有人瞅准了商机,想方设法拷贝下礼帖、柬、“日子”及封套上所书写的文字和行文格式,以此为样板,让雕刻木版年画的艺人仿刻,并在适当的位置刻上起装饰作用的花纹和诗句,下配以身着官袍、头戴官帽的状元郎和小童打牌扇的图案,使人觉得用这样的木雕版印出的柬才显得正规体面,有法定效力。营销此类物品的人,多在家中设摊,批发零售兼顾。他们一边印刷,一边裁纸粘糊封套,一边还捎带着卖年画。有的人家还备有剪纸,外带封窗或包装用的粉红色纸,可谓“一条龙”服务。
印制礼帖、柬、“日子”及封套的颜料较单一,多用的是金粉和黑墨,如图中所示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印制“订婚证书”封套图案的木版,该版长25.4厘米,宽13.6厘米,厚4.2厘米。周边以勾连的回纹为框,标头以一五角星相隔,两字为一组,刻“订婚证书”4字,字体为篆书。可能是刚刚处于解放时期,用五角星作装饰,一是追赶时髦,二是多多少少还带有一点权威的意味,以此来显示证书的身份不凡。下以两条弦纹相隔,雕刻一龙一凤及如意云纹,龙凤相向托呈一双喜字欢舞,双喜字两边相对称饰有两枚石榴和两枚桃子。石榴寓“多子”,双桃寓“福寿双全”。
该版线纹整体呈现金色,可知是长期刷抹金彩印刷所致。封套内装的证书,为一红纸,上印有“订婚证书”的字样,周围缠绵相连有梅花和石榴的纹饰,梅与“媒”谐音,表明是有媒人撮合,并暗含“眉开眼笑,喜事连连”之意。印文为:“立订婚书人(下空缺)。兹得家长同意,经(下空缺)君之介绍,双方情愿订为夫妻,立此婚约,分别存证。”后所印男方家长、女方家长、订婚人、介绍人及订婚时间中有多处空缺。文空缺处,由购买者自填。
也许是随老一辈的习俗,也许是出于依赖,直到恋爱观大为改变的20世纪80年代,仍有很多人习惯在登记领取盖有地方人民政府印章的结婚证后,再买上一份这样的土造“订婚证书”,才觉得不缺少什么。这种情愫很难说得清楚,这种情结常绕在人们的心头,被视为是一种吉利。
定亲时,由男方备好彩礼,由媒人陪同,带着礼帖,到女方家求婚。礼帖外带封套,封套用硬实的大红纸封糊,上多用木版印刷有求亲的吉祥祝语,如“五世其昌”、“百年好合”等。礼帖上用木板印刷或用毛笔书写“微物几色,敬祈纳”的字样。礼帖递过,表示此门亲事已定,之后,双方皆不准毁约。定亲后,男方择吉日,行传柬礼,此为正式婚约的标志。
为了显得郑重其事,双方写好的柬都要各自盛放在一特制的木匣里,该木匣俗称“拜匣”,要当面交换后,再各自带回。接下来,男方就要选择举行结婚的日期,把查好的迎娶吉日填写在一张以示喜庆的红纸上(俗称“日子”),告知女方。结婚时,将这张“日子”贴在新房内的门顶上,贴得越高越好。贴的时候有人会在一旁大声叫喊“往高里挂”,“挂”与当地口音“过”音同,意思是人往高处走,日子会越过越好。
过去在乡下,能提笔书写一手好字的人难找,更不用说编那些饱含深意而又拗口的词句了。有人瞅准了商机,想方设法拷贝下礼帖、柬、“日子”及封套上所书写的文字和行文格式,以此为样板,让雕刻木版年画的艺人仿刻,并在适当的位置刻上起装饰作用的花纹和诗句,下配以身着官袍、头戴官帽的状元郎和小童打牌扇的图案,使人觉得用这样的木雕版印出的柬才显得正规体面,有法定效力。营销此类物品的人,多在家中设摊,批发零售兼顾。他们一边印刷,一边裁纸粘糊封套,一边还捎带着卖年画。有的人家还备有剪纸,外带封窗或包装用的粉红色纸,可谓“一条龙”服务。
印制礼帖、柬、“日子”及封套的颜料较单一,多用的是金粉和黑墨,如图中所示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印制“订婚证书”封套图案的木版,该版长25.4厘米,宽13.6厘米,厚4.2厘米。周边以勾连的回纹为框,标头以一五角星相隔,两字为一组,刻“订婚证书”4字,字体为篆书。可能是刚刚处于解放时期,用五角星作装饰,一是追赶时髦,二是多多少少还带有一点权威的意味,以此来显示证书的身份不凡。下以两条弦纹相隔,雕刻一龙一凤及如意云纹,龙凤相向托呈一双喜字欢舞,双喜字两边相对称饰有两枚石榴和两枚桃子。石榴寓“多子”,双桃寓“福寿双全”。
该版线纹整体呈现金色,可知是长期刷抹金彩印刷所致。封套内装的证书,为一红纸,上印有“订婚证书”的字样,周围缠绵相连有梅花和石榴的纹饰,梅与“媒”谐音,表明是有媒人撮合,并暗含“眉开眼笑,喜事连连”之意。印文为:“立订婚书人(下空缺)。兹得家长同意,经(下空缺)君之介绍,双方情愿订为夫妻,立此婚约,分别存证。”后所印男方家长、女方家长、订婚人、介绍人及订婚时间中有多处空缺。文空缺处,由购买者自填。
也许是随老一辈的习俗,也许是出于依赖,直到恋爱观大为改变的20世纪80年代,仍有很多人习惯在登记领取盖有地方人民政府印章的结婚证后,再买上一份这样的土造“订婚证书”,才觉得不缺少什么。这种情愫很难说得清楚,这种情结常绕在人们的心头,被视为是一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