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整合设计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w0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性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领域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综合,也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其使命在于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方法,去实际解决一个数学内部或生活问题的机会,它的教育价值取向正与STEM理念相一致。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竹竿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问题,设计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案。
  3.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科学、工程、技术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沟通数学与科学的知识联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系统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表达、实践、检验、反思、调整。
  【教具准备】
  课前:米尺,卷尺,计算器,纸笔,竹竿若干组(每组竹竿1米、50厘米各一根,另外两根长度不限),小木棒若干。
  课堂上:小木棒若干、手电筒、尺子、纸笔、计算器。
  【课前预习】
  一、测影长
  1. 六人一组,将班级分成若干组。
  2. 每组2把卷尺和1组竹竿。另备好计算器、纸和笔。
  3. 测前思考:为了能使测量的数据尽量精确,测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如:竹竿不能倾斜,要与地面垂直;手扶竹竿,不能放在竹竿的顶端,否则会影响影长的数据;身体不能挡住竹竿的影子;等等。
  4. 各小组自选一个地点,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此时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完成测量记录单(要求填写各组竹竿长、影长、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等数据)。
  二、搭支架
  参考金字塔图片,用小木棒等搭建金字塔的支架模型。
  设计意图: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仅当成一节课,这样的理解是狭隘的,实施是单一的。尝试以“长作业”的形式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能够使课堂上的探究时间更加充裕。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不同长度竹竿的影长测量、比值计算,以及用小木棒等搭建金字塔的支架模型,有助于课堂上集中時间和精力探究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唤醒,打通联系
  观看三组图片:(1)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走在路上,投下了长短不同的两个影子。(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3)某天早上九点时,1米长的竹竿在不同地点的影子。
  师:我们在科学课上学习了影子的知识,说一说这三组图片中蕴含的影子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1)学生通过观察个子高,影子就长;个子矮,影子就短,初步感知影长和身高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正比例)。(2)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和长短的变化,当光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直角时,影子的长最短,当光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越来越小时 ,影子的长度越来越长 。(3)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影子长度不同。
  设计意图:在五年级科学课上,学生已学习了太阳和影子的科学知识,本环节唤醒学生大脑中与影子相关的科学知识,为沟通本课主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交流数据,发现规律
  各小组交流汇报课前测量的数据。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竹竿大家量出的影长却不同?
  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竹竿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三、深入探究,理解本质
  1. 课件呈现测量情境示意图(图1)。
  师:把不同长度竹竿端点和各自的影子端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
  生:形成了几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样。
  课件动态演示把两个直角三角形相应的角重叠。
  师引导: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对应角分别相等,其实,这样的三角形关系,叫作相似三角形,到了中学会深入研究它们。相似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应的边长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大多数小组计算出的不同竹竿的长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反思:为什么有的组计算出的结果却不是完全一样的呢?可能是什么原因?
  (如:竹竿不垂直,测量数据有误差,没有在同一时刻,等等。)
  2. 师:根据上面的发现,猜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每组求得的比值,分析讨论,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发现规律后,教学并未止步。笔者通过形象图示和直观演示,将该部分知识与中学的相似三角形知识联系,使学生了解规律背后的数学知识本质。学生在反思计算结果不一致的过程中,积累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因此对规律的理解更深入,为后续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操作经验支撑。让学生进行规律的逆向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设计实施,解决问题
  1. 挑战1:大树有多高?
  (1)出示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能算出学校里这棵大树的高度吗?
  小组交流合作:应该准备哪些工具?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测量时有哪些注意点?   画出测算情境示意图。(图2)
  学生在小组交流后明确: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运用比值求出大树的高度。
  师: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再去测量大树的影长。那么,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2)出示具体情境进行计算。
  如果某一时刻,身高1.6米的小丽在阳光下的影长为2.5米,一棵大树的影长为5米,那么大树的高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测量大树的高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以三个探究问题作为脚手架——“应该准备哪些工具”“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测量时有哪些注意点”,并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将测量的方法外显为直观方式,整个合作探究过程重视培养学生思考的有序性、逻辑性、严谨性,以及思维表达能力。
  2. 挑战2:金字塔有多高?
  课件展示:金字塔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看着这一巍峨的建筑,很多人都不禁猜测它到底有多高。但当时没有先进的测量仪器直接测出金字塔的高度,你能根据今天所学,设计出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案吗?
  (1)在设计前,我们先来看看哪条是金字塔的高?
  明确:金字塔的高是指从金字塔顶点向底面作的垂线。
  (2)小组合作探究。
  ①设计测量方案(重点写出所需工具及用途,需要测量的教据,测算步骤,注意点),画出测算过程示意图。
  ②以课前制作的金字塔支架模型为测量对象,选用合适的工具(如手电筒),进行现场模拟测量(根据问题情境,不能直接测出金字塔的高度,金字塔框架各边长可以直接测量)
  (3)修改调整。
  根据设计方案测算出金字塔模型的高度后,直接測量模型的高度,通过对比实际高度与测算结果,检验测算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进行方案的修改调整。
  设计意图:在STEM教育中,整合和设计必不可少。从教育科学原理的角度来说,STEM教育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迁移能力,引导学生能够把一个情境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另一个情境中。在“大树有多高”的问题解决之后,让学生进入“金字塔有多高”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知识和方法迁移,进行方案设计和现场模拟测算,在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如设计和测算中需要运用数学的比例知识、流程图设计以及直观图示的方法,在实施操作中需要控制光源与水平线的夹角来调整影子的方向和长度。活动中注重学生系统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表达、实践、检验、反思、调整,发展学生的多学科知识整合运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强调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
  五、微课延伸,拓展思考
  1. 观看内容为泰勒斯借助太阳光线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微课。(图3)
  2. 对比反思。
  你们的设计方案和泰勒斯的方法一样吗?存在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核心问题①:为什么计算时要用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加上外面的影长?
  核心问题②:为什么泰勒斯要等到他的影长与身高相等时再去测量金字塔的影长呢?
  生反馈: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加上外面的影长才能和金字塔的高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才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边的比例关系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当泰勒斯身高与影长相等时,身高与影长的比值是1,这时金字塔高度与金字塔影长的比值也是1。所以,金字塔的高度等于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加上底面边长的一半,省去了计算环节。
  设计意图:观看内容为泰勒斯利用太阳的光线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微课,让学生亲历经典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后引导学生对比和反思自己设计的方案和泰勒斯的方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见贤思齐,得到进一步优化思维方式的机会。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松柏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因此,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成了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如何让识字教学实现轻松高效的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认为识字教学要做到“五有”,方能让学生达到轻松高效的识字目标。  一、有情趣,快乐识字  儿童识字,对字形辨认最感枯燥乏味,因为他们的思维比较形象具体。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期刊
赏识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是赏识,以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在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等教育评价方法,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性的目的。我校以赏识教育评价理念为指导,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一套较完善的学生评价系统,运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中相应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全方位评价学生,使管理者、教师、家长及学生之间关系融洽,相互欣赏,形成和
期刊
图胜于表,表胜于文,一个直观的插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对插图的使用与开发,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视觉素养。可见,学会看图,利用可视化的工具帮助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以人教版四下Unit 5 Part B Let’s Talk一课为例,探索插图的创造性使用,尝试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一、利用插图,解构文本  1. 借助插图,有效导入。  有效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英语教师常用的导入方
期刊
收到新教育元老储昌楼校长转来的许偲艺的书稿。昌楼告诉我,这是时凤英准备送给女儿的结婚礼物,希望我能够为这本书写个序言。  结婚赠书,似乎是我们新教育人的一道特有的风景。前年,同样在昆山的新教育人高子阳,在女儿结婚时,也是赠送了一本书。子阳还把这本书的稿费捐赠给了新教育基金会。  时凤英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也是当年“教育在线”的骨干,我愉快地答应了昌楼。我希望我也能够为在新教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送上
期刊
关注并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已有的事实经验是深度学习不可忽视的内生资源。那么,如何让深度学习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真正发生呢?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谈几点实践体会。  一、诊断经验,发现问题,让深度学习有方向  在新课教学前,教师必须充分地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认真考虑分析学生已有经验,把握学习起点,确
期刊
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公众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法治教育。2016年,教育部把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意在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遵法、守法、学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规则是条文式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因此,在“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基于儿童立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渗透。 
期刊
自开设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以来,我们在课堂中便开展了1+x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丰厚学生的文化积累。从1到x建立的是从此到彼之间的联系,因此,找准拓展点,就是建立联系,丰厚语文课堂的关键。那么,如何找准拓展点呢?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些许的尝试。  一、同主题拓展  同主题拓展契合的是思维的整体性与意义性的感知。有了相同主题的关联,新旧知识产生了联系,课内课外得到了链接,书本与生活实现了相融,学生
期刊
自教育部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这一股强劲的风吹来,电子白板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如火如荼。电子白板结合移动授课终端、视频展台、反馈器等一起使用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它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二下“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融合电子白板技术实现高效课堂。  一、融入“白板”
期刊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2015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之后,非连续性文本作为监测新宠真正进入了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野。  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多是由文字、图片、表格等组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所以难,就难在其内容虽一目了然,但蕴含跳跃的、巨大的信息量。学生要读懂非连续性文本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要有一定的阅
期刊
传统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并能用小数加减法去解决生活中相应的数学问题。钱老师的练习课也围绕这两点设计了五个环节:一是回忆并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二是联系生活的事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三是三道加减混合算式比大小并计算;四是再次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五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填数练习。简简单单的五个环节,处处体现了钱老师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与渗透,真正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