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as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而学习语言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使硬生生的书面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一种“立体化学习”的感觉。因而,朗读是语文“立体化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朗读的“沼泽地”
  
  急功近利的心态致使我们没有把朗读放在一个足够重视的位置,朗读教学生成了大片大片的“沼泽地”。
  第一片“沼泽地”:压缩朗读时间,读得浮光掠影
  “提问——回答”占据了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的朗读时间被压缩。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则表现越突出。即使是课堂上进行了朗读,也往往是蜻蜒点水式的。朗读时间成了少数几位学生展示自己朗读功底的舞台。多数学生朗读的能力既得不到锻炼,更谈不上提高,想要由朗读来促进“立体化学习”又从何说起。
  第二片“沼泽地”:脱离朗读实际,读得毫无章法
  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下面相似的场景:
  师:谁来给刚才同学的朗读点评一下?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他的声音很响亮。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生:他读得很流利。
  师:让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朗读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朗读训练也是逐步实现的,由最初的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以至熟读成诵。只有把每一步迈稳,才能达到预期的高度。教师没有说明朗读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标准,学生就没有参考标准,更无法衡量自己的朗读行为,自然对提高朗读水平效果不显著。
  第三片“沼泽地”:漠视朗读技能,读得没有效果
  有这样的教学片段: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他读出北风的狂妄自大了吗?”“谁再来试试?”“谁能读好?”教师叫了好几位学生起来朗读,都没能读出应有的语气。
  当然读不好!哪个词语要重读,哪个字音要延长,没有教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如何朗读?
  
  二、朗读对“立体化学习”的意义
  
  1.朗读,语言的资源站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朗读正是积累语言最佳的途径。如《月亮湾》一课,优美的图画配上优美的语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缓缓流动的河水、游来游去的小鱼、像朝霞一样灿烂的桃花、绿油油的农田……那如诗般的语言,不断冲击着学生的视听神经,使学生身临其境,好词佳句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当课文中相似的场景出现,学生一定会记起文中的好词佳句,自然而然地吟诵出口。
  
  2.朗读,思维的促进剂
  朗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动动嘴皮子”,还需要调动眼、耳、手、脑。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要调动自己的情感经历。所以,朗读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木兰从军》一文,让学生回忆在电视上看到的古代战争场景,理解木兰生活的时代“战事紧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木兰劝说父母的经过,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体会木兰为国为家分忧的高尚情操。
  
  3.朗读,审美的催化剂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朗读就是重要手段。如《母亲的恩情》一课,通过朗读“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让学生明白“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白母爱的伟大,使学生懂得要孝敬父母。
  
  三、朗读的有效途径
  
  1.示范朗读
  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么一段: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可以正确指导学生断句,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蝴蝶谷中各种各样的蝴蝶聚在一起的美丽情景。它们五彩斑斓,随风翩翩起舞,多么美丽、热闹的场面啊!
  
  2.创设情境
  好的朗读,不只是清晰、流利、悦耳的音调,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内涵,融入自己的体验,表达文章所要抒发的情感。因此,指导朗读时,应该创设相应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指导学生朗读“骆驼妈妈疼爱地说”的话语时,学生朗读不出母亲关爱的语气。我便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受委屈的情景,说说当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安慰受伤的孩子的。模仿妈妈的语气,读一读骆驼妈妈说的话。果然,学生的朗读有了很大的起色。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相似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验人物心理活动。如此一来,朗读指导也收到成效。
  朗读不是语文“立体化学习”的唯一途径。但通过朗读,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的“立体化学习”。让我们徜徉在有声语文的世界里,继续探寻语文教学的又一个春天。
  
  (责编 夏 天)
其他文献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我想用这句佛家禅语来形容语言文字的博大精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所以,我觉得做一名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应该不是按词典的意思简单照搬,而是要让文字有情趣,有意思,生动形象起来,这样才会为孩子们所接受并喜欢。请看下面几个词语教学片断:    “荡漾”教学片断  苏教版第五册《西湖》中的一个词语:  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远处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
书名:词库音系学中的声调  作者:道格拉斯·蒲立本,著;马秋武,李继宏,译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100179690  定价:39元  《词库音系学中的声调》一书,以非洲语言的声调问题为核心,在词库音系学理论框架内对某些声调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充分赋值、重调以及合格条件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论证,为自主音段音系学、词库音系学和不充分赋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做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 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本节课的教学旨在捕捉课文的关键句段及灵动的字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中明理,以语言训练为基础,将“工具”落实到位,让“人文”润物无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呈现整体,突出重点画面  朗读下面两组词语,并试用这几个词语概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十九大的召开,惠民热词“红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红包”一词看似“旧瓶”,但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和十九大的东风下装上了“新酒”,瞬间成为温暖人心的惠民热词。  一、红包的传统义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红包”一词最常见的意思是“春节给小孩儿的压岁钱”。我国的压岁钱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另外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
5岁半的小宇(化名)趁黎老师扭头板书时,不失时机地和旁边同学说话、做起小动作来。黎老师看到后拿起教鞭走下讲台,对着自己手臂狠狠地抽了一鞭,胳膊肿起血印子。“你还想让老师受到惩罚吗?”老师轻声问,小宇含着泪摇头……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发生在深圳某校学前班的真实事情。  被其他多位老师评价“很淘气”、转到黎老师班里的小宇自此之后真的变了,上课的小动作明显减少,成绩也有所提高。小宇的父亲非常感谢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我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以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次习作,以实践活动为先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积累素材,激活兴趣;以口语交际为凭借,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为了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为其创设“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而积极语用需要积极的语境。就高考作文题型设计而言,创设的其实就是可供积极语用的基本“语境”。就实践活动的语境而言,任何写作都会受到语境中某些要素的制约,从而潜在地影响考生思想力和表达力的释放程度。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持续凸显了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通过创设“积极的语言实
要学好文言文,读是关键。读的学问很大,读的方式有很多种。笔者以董旭午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为例,谈谈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提高教学效率。概括地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过好“三关”——“诵读关”“猜读关”“品读关”,切实培养学生的品析力、感悟力、学习力和自觉力,以及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教师要引领学生过好“诵读关”  古人是特别重视诵读的,几乎所有的诗文都要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中强调:“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评改记叙文,要针对记叙文的特点评改,要从三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切身的感受出发,营造轻松和谐的评改意境,注重对学生习作过程和方法的关注。    [习作内容]  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