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为了解近年女性白带病的种类,以便对其治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方法 应用CTB染色法检测白带涂片500例,盐水法对照236例。结果 500例CTB染色白带涂片中,阳性总数443例,占88.6%;CTB染色法较盐水法多检出霉菌、滴虫26例,阳性率高出11个百分点,P<0.05,差异显著。结论 CTB染色法具有快速、简便,染色形态清晰,并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及临床诊治水平,是一种可靠的实验诊断手段。
【关键词】白带涂片;CTB染色法 ; 盐水法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034-02
异常的白带增多女性生殖道炎症是妇女常见病之一。对我院2014年3月—2014年9月部分住院及门诊患者500例白带涂片CTB染色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500例白带涂片标本均来自本院部分住院及门诊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岁。
1.2 试剂:CTB染色液由Ⅰ液及Ⅱ液组成。试剂由湖南株洲市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推广站提供;G(革兰)氏染液:由科室按说明自配。
1.3 器材:玻片、显微镜、镜油、酒精灯等。
1.4 方法:取同一标本涂片三张,作镜检用。
1.4.1 CTB染色法,又称妇科涂片多项检查快速染色技术(以下简称“本法”);涂片经火焰或酒精固定,滴加Ⅰ液1滴加热7~8秒钟→水洗,滴加Ⅱ液1滴15秒钟左右,水洗→趁湿(水有透明作用)高倍镜检(疑为淋球菌、核异质细胞、癌细胞者,换油镜鉴别),全过程仅需5—8分钟。
1.4.2 盐水法 对照组生理盐水涂片直接镜检霉菌、滴虫,淋球菌、加特纳球杆菌、条件致病菌(非阴道杆菌)均为G氏染色。
2 结果
2.1 CTB染色检出霉菌186例,占37.2%;滴虫83例,占16.6%;条件致病菌61例,占12.2%;Gˉ双球菌58例,占11.6%;加特纳球杆菌36例,占7.2%;纤毛菌14例占2.8%;核异质细胞5例,占1.0%;总检出率88.6%,(见表1)。
表1 500例白带涂片检出率阳性统计表
病 种 阳性例数 阳性率(%)
霉菌性阴道炎 186 37.2
滴虫性阴道炎 83 16.6
条件致病菌性阴道炎 61 12.2
淋球菌性阴道炎 58 11.6
加特纳性阴道炎 36 7.2
纤毛菌性阴道炎 14 2.8
核异质细胞 5 1.0
癌细胞 0 0.0
合 计 433 88.6
2.2 二重感染166例,占阳性的37.4%;三重感染49例占阳性的11.1%。见表2、表3。
表2 433例阳性病例中二重混合感染率
病 种 阳性例数 阳性率(%)
霉菌、滴虫性阴道炎 64 14.5
霉菌、淋菌性阴道炎 43 9.7
霉菌、加特纳性阴道炎 29 6.5
淋球菌、加特纳菌性阴道炎 5 1.12
滴虫、加特纳性阴道炎 25 5.6
合 计 166 37.4
表3 443例阳性病例中三重混合感染率
病 种 阳性例数 阳性率(%)
霉菌滴虫、加特纳菌性阴道炎 12 2.7
霉菌滴虫、淋球菌性阴道炎 37 8.4
合计 49 11.1
2.3本法与盐水法对照组检查霉菌滴虫236例,本法检出霉菌65例,滴虫42例,共107例,阳性率45.3%;盐水法检出霉菌53例,滴虫28例,共81例,阳性率34.3%。见表4。
表4 236例两法检查对照结果
病 源 菌 本法阳性(%) 盐水法阳性(%)
霉 菌 65(27.5) 53(22.5)
滴 虫 42(17.8) 28(11.8)
合 计 107(45.3) 81(34.3)
*P<0.05,差异显著
3 讨论
3.1 从表1可以看出,500例白带涂片中,阳性患者443例,占总人数的88.6%,其中霉菌性阴道炎发病率较高「1」,占37.2%;其次滴虫性阴道「2」占16.6%;淋球菌性阴道炎「3」占11.6%,这与气候潮湿、不道德性行为有关。
3.2 CTB染色法检出36例加特纳球菌(10—20%KOH溶液,发出恶腥臭味)「4」;58例Gˉ双球菌,5例核异质细胞均与G氏染色结果相符。
3.3 二重感染发病率远远高于三重感染,见表2、表3。在混合感染中,以霉菌、滴虫或霉菌合并其他感染、滴虫合并其他感染发病率较高,故感染不仅仅是单一的「3」。
3.4 从表4可以看出,本法比盐水法检出霉菌、滴虫的阳性率高出11个百分点,P﹤0.05,差异显著,这是由于本法可以弥补盐水法受环境温度、离体时间、清洁度等的影响及方法局限性的不足,还可在同一涂片上同时作出多项检查。
总之,CTB染色法检查妇科白带多种病原菌,对医生诊断和治疗妇科病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过去一些病例,单一用药效果往往不理想,现临床根据CTB染色法结果联合用药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周贵民,谢 灵。国内酵母菌感染和实验室诊断的现状及建议。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301~303
[2]孙惠,邵启祥,李卫党。滴虫性阴道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临床检验杂志,1999,17:40~41
[3]徐文严。中国性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性传播疾病诊断预防。见:1996年全国性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2~8
作者简介:李仲兴,郑家齐,李家宏主编。诊断细菌学。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1992,518~523
【关键词】白带涂片;CTB染色法 ; 盐水法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034-02
异常的白带增多女性生殖道炎症是妇女常见病之一。对我院2014年3月—2014年9月部分住院及门诊患者500例白带涂片CTB染色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500例白带涂片标本均来自本院部分住院及门诊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岁。
1.2 试剂:CTB染色液由Ⅰ液及Ⅱ液组成。试剂由湖南株洲市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推广站提供;G(革兰)氏染液:由科室按说明自配。
1.3 器材:玻片、显微镜、镜油、酒精灯等。
1.4 方法:取同一标本涂片三张,作镜检用。
1.4.1 CTB染色法,又称妇科涂片多项检查快速染色技术(以下简称“本法”);涂片经火焰或酒精固定,滴加Ⅰ液1滴加热7~8秒钟→水洗,滴加Ⅱ液1滴15秒钟左右,水洗→趁湿(水有透明作用)高倍镜检(疑为淋球菌、核异质细胞、癌细胞者,换油镜鉴别),全过程仅需5—8分钟。
1.4.2 盐水法 对照组生理盐水涂片直接镜检霉菌、滴虫,淋球菌、加特纳球杆菌、条件致病菌(非阴道杆菌)均为G氏染色。
2 结果
2.1 CTB染色检出霉菌186例,占37.2%;滴虫83例,占16.6%;条件致病菌61例,占12.2%;Gˉ双球菌58例,占11.6%;加特纳球杆菌36例,占7.2%;纤毛菌14例占2.8%;核异质细胞5例,占1.0%;总检出率88.6%,(见表1)。
表1 500例白带涂片检出率阳性统计表
病 种 阳性例数 阳性率(%)
霉菌性阴道炎 186 37.2
滴虫性阴道炎 83 16.6
条件致病菌性阴道炎 61 12.2
淋球菌性阴道炎 58 11.6
加特纳性阴道炎 36 7.2
纤毛菌性阴道炎 14 2.8
核异质细胞 5 1.0
癌细胞 0 0.0
合 计 433 88.6
2.2 二重感染166例,占阳性的37.4%;三重感染49例占阳性的11.1%。见表2、表3。
表2 433例阳性病例中二重混合感染率
病 种 阳性例数 阳性率(%)
霉菌、滴虫性阴道炎 64 14.5
霉菌、淋菌性阴道炎 43 9.7
霉菌、加特纳性阴道炎 29 6.5
淋球菌、加特纳菌性阴道炎 5 1.12
滴虫、加特纳性阴道炎 25 5.6
合 计 166 37.4
表3 443例阳性病例中三重混合感染率
病 种 阳性例数 阳性率(%)
霉菌滴虫、加特纳菌性阴道炎 12 2.7
霉菌滴虫、淋球菌性阴道炎 37 8.4
合计 49 11.1
2.3本法与盐水法对照组检查霉菌滴虫236例,本法检出霉菌65例,滴虫42例,共107例,阳性率45.3%;盐水法检出霉菌53例,滴虫28例,共81例,阳性率34.3%。见表4。
表4 236例两法检查对照结果
病 源 菌 本法阳性(%) 盐水法阳性(%)
霉 菌 65(27.5) 53(22.5)
滴 虫 42(17.8) 28(11.8)
合 计 107(45.3) 81(34.3)
*P<0.05,差异显著
3 讨论
3.1 从表1可以看出,500例白带涂片中,阳性患者443例,占总人数的88.6%,其中霉菌性阴道炎发病率较高「1」,占37.2%;其次滴虫性阴道「2」占16.6%;淋球菌性阴道炎「3」占11.6%,这与气候潮湿、不道德性行为有关。
3.2 CTB染色法检出36例加特纳球菌(10—20%KOH溶液,发出恶腥臭味)「4」;58例Gˉ双球菌,5例核异质细胞均与G氏染色结果相符。
3.3 二重感染发病率远远高于三重感染,见表2、表3。在混合感染中,以霉菌、滴虫或霉菌合并其他感染、滴虫合并其他感染发病率较高,故感染不仅仅是单一的「3」。
3.4 从表4可以看出,本法比盐水法检出霉菌、滴虫的阳性率高出11个百分点,P﹤0.05,差异显著,这是由于本法可以弥补盐水法受环境温度、离体时间、清洁度等的影响及方法局限性的不足,还可在同一涂片上同时作出多项检查。
总之,CTB染色法检查妇科白带多种病原菌,对医生诊断和治疗妇科病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过去一些病例,单一用药效果往往不理想,现临床根据CTB染色法结果联合用药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周贵民,谢 灵。国内酵母菌感染和实验室诊断的现状及建议。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301~303
[2]孙惠,邵启祥,李卫党。滴虫性阴道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临床检验杂志,1999,17:40~41
[3]徐文严。中国性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性传播疾病诊断预防。见:1996年全国性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2~8
作者简介:李仲兴,郑家齐,李家宏主编。诊断细菌学。香港:黄河文化出版社,1992,51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