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学生观,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重点,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发展的基础上。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五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即“重情境中激趣”,“重活动中体验”,“重合作中探究”,“重实践中应用”,“重评价中发展”。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重情境中激趣
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得有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他认为:儿童是个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或需要的支配,如果不引起那种活动的自发的动机力量,是不可能全力工作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有兴趣的学习是富有主动性的。因此,课堂教学只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全神贯注主动地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激趣。
二、重活动中体验
体验性学习是让学生学习时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经历它、感受它、考查它,最终认识它、掌握它。体验性学习重在情感激发、心灵感悟,它能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丰富经验、增强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某个问题、记住某个结论,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个结论,并在体验中达到一种情感和理论的升华。《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强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经历、体验、感悟数学,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直接体验和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重合作中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要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提供合作探究的问题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能探究。即选择的数学问题要适合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是学生能够想到的。其二,学生会探究。即探究的思路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强加给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学生经过个体或群体的努力,自己想出的。
四、重实践中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生活。把课本学习与生活挂起钩来,让学生认识到学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得高分,而是为了运用数学,让学生产生没有数学就没有生活的强烈意识。
没有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创造。数学教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就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就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教长方形的周长时,发给每个学生一根50厘米长的铁丝,让每个学生用这条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没有剩余铁丝),比比看,谁围的长方形多。同学们兴趣倍增,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并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宽如何变动,其周长都固定为50厘米,这种一题多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对学生的新发现、新创造,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五、重评价中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数学评价应以课程改革新理念为指导,遵照数学课程标准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把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方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究发展性学习评价机制,关注人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激励、诱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作出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和对终生学习有价值的、公平的、客观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关注他们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查。对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看学生是否乐意且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应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考查学生能否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这样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对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有积极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学生观,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重点,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发展的基础上。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五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即“重情境中激趣”,“重活动中体验”,“重合作中探究”,“重实践中应用”,“重评价中发展”。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重情境中激趣
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得有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他认为:儿童是个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或需要的支配,如果不引起那种活动的自发的动机力量,是不可能全力工作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有兴趣的学习是富有主动性的。因此,课堂教学只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全神贯注主动地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激趣。
二、重活动中体验
体验性学习是让学生学习时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经历它、感受它、考查它,最终认识它、掌握它。体验性学习重在情感激发、心灵感悟,它能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丰富经验、增强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某个问题、记住某个结论,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个结论,并在体验中达到一种情感和理论的升华。《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强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经历、体验、感悟数学,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直接体验和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重合作中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要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提供合作探究的问题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能探究。即选择的数学问题要适合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是学生能够想到的。其二,学生会探究。即探究的思路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强加给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学生经过个体或群体的努力,自己想出的。
四、重实践中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生活。把课本学习与生活挂起钩来,让学生认识到学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得高分,而是为了运用数学,让学生产生没有数学就没有生活的强烈意识。
没有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创造。数学教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就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就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教长方形的周长时,发给每个学生一根50厘米长的铁丝,让每个学生用这条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没有剩余铁丝),比比看,谁围的长方形多。同学们兴趣倍增,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并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宽如何变动,其周长都固定为50厘米,这种一题多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对学生的新发现、新创造,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五、重评价中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数学评价应以课程改革新理念为指导,遵照数学课程标准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把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方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探究发展性学习评价机制,关注人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激励、诱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作出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和对终生学习有价值的、公平的、客观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关注他们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查。对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看学生是否乐意且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应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考查学生能否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这样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对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