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感悟谈一点感想,与同仁商讨:
一、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如学了三角函数后你知道如何测电线竿的高度吗?你怎样去测量河的宽度呢?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解决了电线竿的高度、河的宽度问题的同时,也就学会了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一边和一角求另一边的方法,同时又明白数学为生活所用。又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考虑,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用好教材,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了概率后你知道从54张扑克牌中能抽到2的几率是多少?然后以此判断街上抽奖活动中获奖的几率。教师这样把教材内容创造性地重组,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结合班级学生特點、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主动地加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学中,本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在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四、变 “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
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因此,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本人在备课时,十分注意三维目标的确定并加以落实。每堂课开始,学生给老师行注目礼时,便要求每个学生在老师面前展示充分的自信;十分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功给以积极的评价,在第一堂课上,便对学生说:“举手就是一百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一堂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应由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 教学中要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角度,由“教教科书”走向“用教科书”,由讲授型向创新型教学发展。未来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我们作为培育人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具有创新意识,教师也要不断努力,超越自己,真正去体验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做好以上四种转变,充分展示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揭示数学、明白数学、感悟数学、应用数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如学了三角函数后你知道如何测电线竿的高度吗?你怎样去测量河的宽度呢?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解决了电线竿的高度、河的宽度问题的同时,也就学会了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一边和一角求另一边的方法,同时又明白数学为生活所用。又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考虑,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用好教材,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了概率后你知道从54张扑克牌中能抽到2的几率是多少?然后以此判断街上抽奖活动中获奖的几率。教师这样把教材内容创造性地重组,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结合班级学生特點、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主动地加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学中,本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在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四、变 “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
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因此,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本人在备课时,十分注意三维目标的确定并加以落实。每堂课开始,学生给老师行注目礼时,便要求每个学生在老师面前展示充分的自信;十分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功给以积极的评价,在第一堂课上,便对学生说:“举手就是一百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一堂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应由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 教学中要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角度,由“教教科书”走向“用教科书”,由讲授型向创新型教学发展。未来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我们作为培育人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具有创新意识,教师也要不断努力,超越自己,真正去体验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做好以上四种转变,充分展示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揭示数学、明白数学、感悟数学、应用数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