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渠道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得知识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提高化学科高考成绩的关键一个环节。如何才能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首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千方百计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在各项教学活动中使他们充当主角。2.从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准和高度。3.教学不平均用力,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度作为复习的主攻目标。4.给学生开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在各轮复习中,复习某一部分知识前,我都给学生1—2节课让学生根据复习目标和复习思考题自己阅读思考。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特别是复习到知识难点和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思考,展开讨论,直到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适当让学生参与讲评,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在批改时,我除了注意寻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还注意记录下出现典型错误的学生或有巧妙、简捷解法的学生,特别注意发现一些中等偏下生的优点。在课堂上,让部分学生针对自己的错误情况分析某题的错误原因,或让学生讲出他对某题的简捷解法和思考过程等,然后根据情况给予表扬、鼓励或者提醒。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一轮复习阶段,适当穿插一些综前联后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回顾。在二三轮复习中,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整理知识,纠正错误,反思记录典型题目的巧解法等。
其次,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
在综合练习阶段,各种模拟题很多,面对各种信息资料,我注意了不凭大概印象就决定取舍,而是将题目认真地做一遍,将那些考查角度新颖、内涵深刻、启发性强的题目挑出来自己组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力避偏题、怪题。这样避免了学生产生疲于奔命、被动紧张的心理,也提高了练习效果。
第三,处理好非智力因素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三复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将复习与高考密切联系,复习时,要讲清复习内容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练习时练高考题或高考题型都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其二,是让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进步,尝试到成功的欢乐。在不同的复习阶段,都要定时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和训练双基的题目测验一下学生的成绩,认真给学生批阅,打上分数,写些肯定的或激励的批语,使学生获得愉快的心境,提高学生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既要和同学们比,又要和自己的过去比,从而比出进步,比出信心來。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轮复习开始阶段,我就制订了复习常规,并且指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听、怎样练习、怎样回顾、反思题目等,并要求认真执行,不断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及时给予评价。我还要求学生建立知识规律总结本和错题记录本,并定期检查,学生大多做得很好,在高考前的自由复习阶段,学生上述两本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不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具体的做法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重点做那些性格脆弱、情绪波动性大的学生工作,用名人的经历启发他们,用美好的理想激励他们,用心理学上的暗示法强化他们性格中的正面因素,减弱负面因素,用更多的关怀去温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意志有所加强,在高考中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
第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化学知识多而散,难以记牢,分析归纳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化学规律的技能。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在解释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后,再提出问题:氯化铵溶液为什么呈酸性?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呈中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再引导学生分析对比三种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盐类水解的定义和本质。并通过对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类别、它们能否水解、实际参加水解反应的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溶液的酸碱性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五言绝句):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强强显中性。这样既突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归纳、总结规律,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第五,构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课程标准》无论是从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目标,还是从课程内容的设定来看,始终体现了一个鲜明的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创新,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教学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学科活动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以上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达到“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的总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千方百计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在各项教学活动中使他们充当主角。2.从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准和高度。3.教学不平均用力,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度作为复习的主攻目标。4.给学生开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在各轮复习中,复习某一部分知识前,我都给学生1—2节课让学生根据复习目标和复习思考题自己阅读思考。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特别是复习到知识难点和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思考,展开讨论,直到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适当让学生参与讲评,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在批改时,我除了注意寻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还注意记录下出现典型错误的学生或有巧妙、简捷解法的学生,特别注意发现一些中等偏下生的优点。在课堂上,让部分学生针对自己的错误情况分析某题的错误原因,或让学生讲出他对某题的简捷解法和思考过程等,然后根据情况给予表扬、鼓励或者提醒。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一轮复习阶段,适当穿插一些综前联后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回顾。在二三轮复习中,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整理知识,纠正错误,反思记录典型题目的巧解法等。
其次,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
在综合练习阶段,各种模拟题很多,面对各种信息资料,我注意了不凭大概印象就决定取舍,而是将题目认真地做一遍,将那些考查角度新颖、内涵深刻、启发性强的题目挑出来自己组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力避偏题、怪题。这样避免了学生产生疲于奔命、被动紧张的心理,也提高了练习效果。
第三,处理好非智力因素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三复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将复习与高考密切联系,复习时,要讲清复习内容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练习时练高考题或高考题型都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其二,是让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进步,尝试到成功的欢乐。在不同的复习阶段,都要定时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和训练双基的题目测验一下学生的成绩,认真给学生批阅,打上分数,写些肯定的或激励的批语,使学生获得愉快的心境,提高学生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既要和同学们比,又要和自己的过去比,从而比出进步,比出信心來。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轮复习开始阶段,我就制订了复习常规,并且指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听、怎样练习、怎样回顾、反思题目等,并要求认真执行,不断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及时给予评价。我还要求学生建立知识规律总结本和错题记录本,并定期检查,学生大多做得很好,在高考前的自由复习阶段,学生上述两本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不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具体的做法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重点做那些性格脆弱、情绪波动性大的学生工作,用名人的经历启发他们,用美好的理想激励他们,用心理学上的暗示法强化他们性格中的正面因素,减弱负面因素,用更多的关怀去温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意志有所加强,在高考中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
第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化学知识多而散,难以记牢,分析归纳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化学规律的技能。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在解释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后,再提出问题:氯化铵溶液为什么呈酸性?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呈中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再引导学生分析对比三种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盐类水解的定义和本质。并通过对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类别、它们能否水解、实际参加水解反应的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溶液的酸碱性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五言绝句):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强强显中性。这样既突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归纳、总结规律,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第五,构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课程标准》无论是从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目标,还是从课程内容的设定来看,始终体现了一个鲜明的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创新,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教学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学科活动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以上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达到“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的总目标,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