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当代大学生在目前政策和就业形势下转专业的目的、原因和心理行为,以及这个现象下反映的各个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更理性地看待专业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关键词】生物工程 转专业 创新能力
在大学里允许学生转学和转换专业,在中国的大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极端严苛到逐渐放宽的过程,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学转专业制度仍有诸多限制,比如:大学第一学年的学分绩点排名限制、转出人数的限制和转入人数的限制等。最近10年,各省的教育厅和各个高等学校在国家教育部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对转专业的规定都做出了自己的详细实施方案。有的是具体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绩点;在原专业年级排名前10才有资格申请转专业;有的是规定转专业人数不能超过本年级专业的10%;也有的学校比较宽松,实行“零门槛”政策。
综合各校的情况来看,不管某一学校的转专业政策如何,在其校中各个专业转入和转出的比例情况,基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专业学科在社会上的热门程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就业难易、薪酬高低以及该专业的学科实力、办学水平。
一项对当下大学生转专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出:“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对所学课程感觉没有兴趣”是目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转专业的两大主因。希望转专业的心态在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一份2319人参与的新浪网教育频道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想转专业的比例比较高:很想转的人占71.9%,想转转不了的人占16.7%,有4.4%的人表示换了专业也一样,只有7.0%的人选择不换专业。
至于为什么要换专业,有45.0%的人表示“以后不好就业”;有35.8%的人表示“课程无趣”;选择不喜欢现在的专业的占13.7%;认为学费太高的占5.5%。
由此可见,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担心成为大学生考虑转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毕业生数量增加而导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大学所学的专业就是以后谋生的饭碗,因此对待专业要考虑长远。此外,服从调剂等原因也是一个导致大学生考虑转专业的重要因素。在回答“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当时为何填报该专业”时,有48.2%的人选择“因服从调剂,就调剂来了”,可见调剂生是转专业的重要部分;有21.8%的人选择“当时不懂,随便填了一个”;有20.9%的人选择“看似好专业,实则不好”。可见,在选择专业时因不了解或不慎重,也为以后转专业埋下了伏笔。只有9.1%的人选择“父母极力建议我选报”。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在专业的选择上,父母的建议并不一定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位大学新生最后都能如愿转专业,如果转不成,大学生如何来弥补,有49.5%的人选择修双学位;有27.1%的人选择课余多看书;准备辅修的占14.4%;准备退学再考的占9.0%。
在笔者的大学里,生物工程专业属于2006年新设立的学科,设立之初基础较弱,学校投入较为大量的经费进行学科建设,近年来已经逐步增强办学实力,正在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每年生物工程专业的60名新生里仅有3-5名是第一志愿填报的,其余学生均是从校外或本校的热门志愿调剂录取。由此导致大一下学期要求转专业的学生非常多,曾有一届多达20多名。分析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和上文提到的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学生在高中时期对生物课不够重视,上大学后对所学专业就业方向不够了解,促使他们选择转专业。
本专业每年的就业率并不低,毕业生多在珠三角一带生物制品公司、化妆品厂、食品企业就业。入职初期的起薪一般为平均水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但后期往往会有较多提升机会。大学期间所开设的课程理论性较强,尤其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失去兴趣。
但也有某些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出现像往年一样大量转专业的情况,比如在2014级新生中仅有1名同学申请转专业。这种偶然现象引起了笔者的重视,对这一届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他们大部分同学没有申请转专业的原因是对生物工程专业产生了兴趣,想要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对待学生转专业的现象,需要用辩证法来对待。一方面,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有利于发现人才,发挥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另一方面,分析为什么学生要求离开某一个专业,可以发现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学生转专业的要求,要像大禹治水一样善于疏导,而不是用堵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入学的第一堂专业介绍课上就让学生多了解专业的研究方向、发展前景是吸引他们兴趣的最佳时机。在随后的学习中,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老师要协调配合好,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困难等,都可以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另外,本专业的各位老师同行们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本文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有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文君.“零门槛”转专业时代.管理[J],2011,13(21):58-61
[2]罗红玲,曹代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地质教育[J],2012,3:9-11
[3]李明辉.当前我国大学生转专业行为浅析.消费导刊[J],2009,5:246-248
【关键词】生物工程 转专业 创新能力
在大学里允许学生转学和转换专业,在中国的大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极端严苛到逐渐放宽的过程,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学转专业制度仍有诸多限制,比如:大学第一学年的学分绩点排名限制、转出人数的限制和转入人数的限制等。最近10年,各省的教育厅和各个高等学校在国家教育部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对转专业的规定都做出了自己的详细实施方案。有的是具体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绩点;在原专业年级排名前10才有资格申请转专业;有的是规定转专业人数不能超过本年级专业的10%;也有的学校比较宽松,实行“零门槛”政策。
综合各校的情况来看,不管某一学校的转专业政策如何,在其校中各个专业转入和转出的比例情况,基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专业学科在社会上的热门程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就业难易、薪酬高低以及该专业的学科实力、办学水平。
一项对当下大学生转专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出:“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对所学课程感觉没有兴趣”是目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转专业的两大主因。希望转专业的心态在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一份2319人参与的新浪网教育频道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想转专业的比例比较高:很想转的人占71.9%,想转转不了的人占16.7%,有4.4%的人表示换了专业也一样,只有7.0%的人选择不换专业。
至于为什么要换专业,有45.0%的人表示“以后不好就业”;有35.8%的人表示“课程无趣”;选择不喜欢现在的专业的占13.7%;认为学费太高的占5.5%。
由此可见,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担心成为大学生考虑转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毕业生数量增加而导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大学所学的专业就是以后谋生的饭碗,因此对待专业要考虑长远。此外,服从调剂等原因也是一个导致大学生考虑转专业的重要因素。在回答“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当时为何填报该专业”时,有48.2%的人选择“因服从调剂,就调剂来了”,可见调剂生是转专业的重要部分;有21.8%的人选择“当时不懂,随便填了一个”;有20.9%的人选择“看似好专业,实则不好”。可见,在选择专业时因不了解或不慎重,也为以后转专业埋下了伏笔。只有9.1%的人选择“父母极力建议我选报”。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在专业的选择上,父母的建议并不一定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位大学新生最后都能如愿转专业,如果转不成,大学生如何来弥补,有49.5%的人选择修双学位;有27.1%的人选择课余多看书;准备辅修的占14.4%;准备退学再考的占9.0%。
在笔者的大学里,生物工程专业属于2006年新设立的学科,设立之初基础较弱,学校投入较为大量的经费进行学科建设,近年来已经逐步增强办学实力,正在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每年生物工程专业的60名新生里仅有3-5名是第一志愿填报的,其余学生均是从校外或本校的热门志愿调剂录取。由此导致大一下学期要求转专业的学生非常多,曾有一届多达20多名。分析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和上文提到的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学生在高中时期对生物课不够重视,上大学后对所学专业就业方向不够了解,促使他们选择转专业。
本专业每年的就业率并不低,毕业生多在珠三角一带生物制品公司、化妆品厂、食品企业就业。入职初期的起薪一般为平均水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但后期往往会有较多提升机会。大学期间所开设的课程理论性较强,尤其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失去兴趣。
但也有某些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出现像往年一样大量转专业的情况,比如在2014级新生中仅有1名同学申请转专业。这种偶然现象引起了笔者的重视,对这一届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他们大部分同学没有申请转专业的原因是对生物工程专业产生了兴趣,想要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对待学生转专业的现象,需要用辩证法来对待。一方面,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有利于发现人才,发挥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另一方面,分析为什么学生要求离开某一个专业,可以发现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学生转专业的要求,要像大禹治水一样善于疏导,而不是用堵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入学的第一堂专业介绍课上就让学生多了解专业的研究方向、发展前景是吸引他们兴趣的最佳时机。在随后的学习中,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老师要协调配合好,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困难等,都可以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另外,本专业的各位老师同行们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本文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有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文君.“零门槛”转专业时代.管理[J],2011,13(21):58-61
[2]罗红玲,曹代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地质教育[J],2012,3:9-11
[3]李明辉.当前我国大学生转专业行为浅析.消费导刊[J],2009,5: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