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吐温曾说过:“对 印度 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
2018年的年底,我与友人乘坐“恒河遗产之旅”旗下的“恒河旅行者号”河轮,从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Kolkata)启程,沿着恒河下游逆流而上。这场跨年航行途经恒河两岸的乡村和小城,除了一路上让你忘却时间的风景,还有难得一见的文化古迹,更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真实生活,体验了一把印度旅游局的宣传语“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别样风情让我觉得或许“Incredible”这个词太谦虚了,应该叫“Nothing Impossible India”,没有不可能的印度。
河轮划过水面,非常平稳,让习惯了海上风浪的我都有些不适应,以为在平地上。每次上岸需要换更小的乌篷船,所到之处,在岸上大人孩子的围观下,我们有些受宠若惊。那些不知名的村落里,村民很少见到外国游客,民风相当淳朴,也没有旅游景区的浓厚商业氛围。岸上观光景点稍微远点的,要乘坐马车、人力车或“Tuktuk”摩的,入乡随俗,深入印度人的生活,慢节奏细细品味,这样的旅行远比走马观花游览景点有意思的多。
白色的神牛安静地卧在砖塔下,妇人匆匆走过,村民们友善地看着我们这些好奇的外国游客,他们的生活中除了放牛种庄稼,便是祷告了。印度农民比城市人更加虔诚,因为语言不通,很难和他们交流,但可以看得出,简朴的生活背后是极少的欲望,人们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清晨,岸边的村庄玛蒂亚里(Matiari)在袅袅炊烟中苏醒。“叮叮咚咚”的金属敲打声回荡在村子的各个角落,村子以金属手工艺制作著称,早起的人们已经开始一天的辛劳了,这些以传统方式打造各种日用器皿的小作坊,和一个世纪前变化不大。工匠们利用回收的铜在作坊中制作各种谈不上精美的黄铜制品,当然价格也很低廉。热情的拉吉邀请我们参观他的小作坊,他的家很整洁,有一个不大的院落,廊下便是他的铺子。在这里我为自己定制了一个亮蹭蹭的铜盘,刻上双鱼座和我的名字,人民币才二十块钱。人们扛着一摞摞铁桶经过身边,西孟加拉邦虽然是印度的“粮仓”,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也是工业中心,但处于贫困中的群体依旧十分庞大。
恒河边的古普提帕拉村(Guptipara villiage)依旧崇尚古老的吠陀文化,这里的宗教活动十分隆重,带动了相关的产业:村子里有一批世代制作泥塑神像的匠人。据说做神像的泥土必须用恒河水调和,再涂上颜料。甚至女孩子的生日,父母也会来请一尊神像,庆祝后将其沉到恒河中以保佑女孩平安长大。一尊普通神像要人民币两三百,只摆放一天便被投入河中,以印度的消費水平,有钱人家才买得起。传统习俗养活了一个村子的手艺人,这些色彩鲜艳的神像还真是栩栩如生。
然而,冬季是印度雾霾最严重的季节,乡村也不例外。即使这样,我还是喜欢打开房间的落地窗,倚在栏杆上看落日。看着一轮红日在浑浊的空气中徐徐落下,人与物皆朦胧。为了拍摄2019年的第一场日出,早晨五点半爬起来,坐上乌篷船。日出前的恒河,天色、水色浑然一体,只有一条小船,两岸的风景笼罩在灰色调中,随意、零乱,隐隐约约,让人不禁联想起莫奈的《日出·印象》。太阳悄无声息升起,既没有喷薄而出,更无金光万缕,恒河上的渔民撒开渔网,网住了那轮惨淡的红日。对他们而言,新年的第一天没有任何不同,只要收成好,天天都是过新年。
西孟加拉邦恒河两岸的庙宇历史不算太长,多建于18-19世纪,其中红色陶土修建而成的印度教寺庙,虽然规模不大,但复杂精美的雕饰,典雅的造型,保存完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恒河两岸一片田园风光,这个季节金灿灿的油菜花让人赏心悦目。恒河平原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主,富足的恒河流域也成为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不仅是今天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昔日佛教兴起的地方,至今还有大量佛教圣地遗存。沿途,我们参观的寺庙多以印度教为主。
西孟加拉邦的恒河沿岸,多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卡尔纳便是其中之一,印度语称为Ambika
2018年的年底,我与友人乘坐“恒河遗产之旅”旗下的“恒河旅行者号”河轮,从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Kolkata)启程,沿着恒河下游逆流而上。这场跨年航行途经恒河两岸的乡村和小城,除了一路上让你忘却时间的风景,还有难得一见的文化古迹,更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真实生活,体验了一把印度旅游局的宣传语“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别样风情让我觉得或许“Incredible”这个词太谦虚了,应该叫“Nothing Impossible India”,没有不可能的印度。
河轮划过水面,非常平稳,让习惯了海上风浪的我都有些不适应,以为在平地上。每次上岸需要换更小的乌篷船,所到之处,在岸上大人孩子的围观下,我们有些受宠若惊。那些不知名的村落里,村民很少见到外国游客,民风相当淳朴,也没有旅游景区的浓厚商业氛围。岸上观光景点稍微远点的,要乘坐马车、人力车或“Tuktuk”摩的,入乡随俗,深入印度人的生活,慢节奏细细品味,这样的旅行远比走马观花游览景点有意思的多。
白色的神牛安静地卧在砖塔下,妇人匆匆走过,村民们友善地看着我们这些好奇的外国游客,他们的生活中除了放牛种庄稼,便是祷告了。印度农民比城市人更加虔诚,因为语言不通,很难和他们交流,但可以看得出,简朴的生活背后是极少的欲望,人们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清晨,岸边的村庄玛蒂亚里(Matiari)在袅袅炊烟中苏醒。“叮叮咚咚”的金属敲打声回荡在村子的各个角落,村子以金属手工艺制作著称,早起的人们已经开始一天的辛劳了,这些以传统方式打造各种日用器皿的小作坊,和一个世纪前变化不大。工匠们利用回收的铜在作坊中制作各种谈不上精美的黄铜制品,当然价格也很低廉。热情的拉吉邀请我们参观他的小作坊,他的家很整洁,有一个不大的院落,廊下便是他的铺子。在这里我为自己定制了一个亮蹭蹭的铜盘,刻上双鱼座和我的名字,人民币才二十块钱。人们扛着一摞摞铁桶经过身边,西孟加拉邦虽然是印度的“粮仓”,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也是工业中心,但处于贫困中的群体依旧十分庞大。
恒河边的古普提帕拉村(Guptipara villiage)依旧崇尚古老的吠陀文化,这里的宗教活动十分隆重,带动了相关的产业:村子里有一批世代制作泥塑神像的匠人。据说做神像的泥土必须用恒河水调和,再涂上颜料。甚至女孩子的生日,父母也会来请一尊神像,庆祝后将其沉到恒河中以保佑女孩平安长大。一尊普通神像要人民币两三百,只摆放一天便被投入河中,以印度的消費水平,有钱人家才买得起。传统习俗养活了一个村子的手艺人,这些色彩鲜艳的神像还真是栩栩如生。
然而,冬季是印度雾霾最严重的季节,乡村也不例外。即使这样,我还是喜欢打开房间的落地窗,倚在栏杆上看落日。看着一轮红日在浑浊的空气中徐徐落下,人与物皆朦胧。为了拍摄2019年的第一场日出,早晨五点半爬起来,坐上乌篷船。日出前的恒河,天色、水色浑然一体,只有一条小船,两岸的风景笼罩在灰色调中,随意、零乱,隐隐约约,让人不禁联想起莫奈的《日出·印象》。太阳悄无声息升起,既没有喷薄而出,更无金光万缕,恒河上的渔民撒开渔网,网住了那轮惨淡的红日。对他们而言,新年的第一天没有任何不同,只要收成好,天天都是过新年。
恒河边的印度教寺院
西孟加拉邦恒河两岸的庙宇历史不算太长,多建于18-19世纪,其中红色陶土修建而成的印度教寺庙,虽然规模不大,但复杂精美的雕饰,典雅的造型,保存完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恒河两岸一片田园风光,这个季节金灿灿的油菜花让人赏心悦目。恒河平原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主,富足的恒河流域也成为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不仅是今天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昔日佛教兴起的地方,至今还有大量佛教圣地遗存。沿途,我们参观的寺庙多以印度教为主。
西孟加拉邦的恒河沿岸,多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卡尔纳便是其中之一,印度语称为Amb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