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喝茶,就有用大搪瓷缸的习惯。因我爱茶、喜茶、好茶,就结缘寻找自己的生活伴侣(茶),并打破稳定而平淡的生活,茶的美丽和魅力,让我放弃公职,专心做茶。
2001年,我开始茶山漫漫征途,游走于祖国的各地茶叶主产名山,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顺势顺季,西南、华南、华中、华东、江南,从城市农村到原始森林,依依踏寻。虽收获颇多,但问题更多,返黔后得幸与贵州的茶老前辈们(如:牟应书、张其生、朱志业、汪恒武等等)讨教,而后,在众多不成体系的爱好里,我去叩开了浙江大学茶学系的学习之门,在学习了一个周期后,我开始了与贵州茶的交流。
起初,贵州茶在我的生活中品饮量为两三个月一斤,级别品种单一,费用占我的生活闲开支8%左右。自2002年,在贵阳市创立了九品工夫大好茶味馆后开始深入贵州茶产业的末端,讓我与贵州茶产生深深的缘份。当时的贵州茶企小敖乱,茶园面积80余万亩不到百万亩,技术水平低,人才匮乏,茶专业教育培训机构极少,无茶专业高等教育,所谓的知名茶场、茶企业都是以前的国企与集体企业,在本地知名茶里,流传较好的有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羊艾毛峰、贵定云雾茶、大众茶有新桥、普安、上隆、东坡等地茶场茶叶;贵州其他地茶基本属于少见、少闻,红茶也只有少数国有企业小部分生产,市场不可遇见。
2000年后,全国各地国有集体茶场茶厂开始大面积推行改制,贵州省也跟上了改的大潮,承包、收购、重组、新创等各地茶场、茶区开始整合,重新挥袍上战场,同时,一些知名茶主产区县已开始规划茶作为本县的主要产业结构布局(如:贵定、都匀、湄潭、凤冈县等)。2005年,贵州老茶人王亚兰、梁正、吴健与我发起创建了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在老领导李万禄、王录生、何蔚先等大力支持下,我们圆满完成了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实情调研任务,为省委出台2007年六号文《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供了基础。2006年,在贵州省农业厅的委托下,我们首次以贵州省级组团亮相中国国际茶博会,让贵州茶走出去,让贵州茶开始正式亮相呐喊。2007年为推动贵州茶产业发展与贵州茶企发展,贵州茶人孜孜不倦奋斗在一线,为参加北京中国国际茶博会,为贵州茶发声获得好荣誉我亲自带上贵州所产优质茶上杭州、北京与我国著名茶专家沈培和老先生和著名评审专家龚淑英老师促膝讨教,回来精心备赛,促成了贵州春江花月夜茶在国际茶博会得两金两银的好成绩。同年g月,也见证了贵州大学恢复茶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喜讯。
2002年到2007年期间,石阡县、贵定县开始批量恢复本地群体种,为了规范茶叶生产加工及茶叶产品质量,我与朱志业老师一道,到山头到地里为贵定县茶产业从恢复当地品种(鸟王种)育苗到制作炒青云雾贡茶绿茶一步一步采摘分级到制作实物标准样,当地云雾镇水利茶场和云雾茶场负责生产加工的茶叶作标准基料,实物标准样有力促进贵定绿茶产业发展稳步发展。
此外,我还见证参与编撰了《贵州百科全书》《贵州茶百科全书》《茶韵》《茶馆》等刊物,参与了全省地方中字头茶叶之乡的申报,不仅参与论证,而且梳理并补充重要资料,例如_中国苗岭贡茶之乡一一贵定、中国石阡苔茶之乡一一石阡,中国锌硒茶之乡一一凤冈、中国古茶树之乡一一普安等等。
贵州茶的发展宣言:安全质量是基础、加工文化是关键、推广营销是价值是征途。现在贵州茶叶产量连续10年保持了30%的年均增长速度,茶叶面积达到700万亩,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一;茶叶加工企业(含合作社)从309家发展到4149家,增加了13倍;茶叶产量2.5万吨增加到32.7万吨,增加了13倍;茶叶总产值从6.2亿元增长到361.9亿元,增加了近60倍,年均增长50.5%,而我的贵州茶品饮量从两个月一斤到现在的两个月三斤,品质等级从单一的到现在的十余种有多,费用也从生活闲开支的8%占到必备开支24%……
正是一个个贵州茶人的不断实践、创新、突破,贵州茶产业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持续向前、屡创佳绩。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全省收购标准实物样政策计划指令性管理经济,转变为指导性实物标准样自由买卖市场经济;从市场化条件下规模发展缓慢转变为支柱型产业化跨越式空前大发展,从而依据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贵州茶产业高效健康快速发展,让全世界享受贵州的健康茶。
为贵州茶产业发展,本人从未停歇,也仍将竭尽全力让我们共同结出最丰盛的成果来回报生我们、养我们的这一方热土一一贵州!(作者系贵阳市品茗业协会会长、国家高级评茶师、评茶员国家考评员、中国茶叶学会成员、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贵州省茶馆业协会副会长、贵阳市星级茶馆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贵州省茶百科全书》编委)
2001年,我开始茶山漫漫征途,游走于祖国的各地茶叶主产名山,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顺势顺季,西南、华南、华中、华东、江南,从城市农村到原始森林,依依踏寻。虽收获颇多,但问题更多,返黔后得幸与贵州的茶老前辈们(如:牟应书、张其生、朱志业、汪恒武等等)讨教,而后,在众多不成体系的爱好里,我去叩开了浙江大学茶学系的学习之门,在学习了一个周期后,我开始了与贵州茶的交流。
起初,贵州茶在我的生活中品饮量为两三个月一斤,级别品种单一,费用占我的生活闲开支8%左右。自2002年,在贵阳市创立了九品工夫大好茶味馆后开始深入贵州茶产业的末端,讓我与贵州茶产生深深的缘份。当时的贵州茶企小敖乱,茶园面积80余万亩不到百万亩,技术水平低,人才匮乏,茶专业教育培训机构极少,无茶专业高等教育,所谓的知名茶场、茶企业都是以前的国企与集体企业,在本地知名茶里,流传较好的有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羊艾毛峰、贵定云雾茶、大众茶有新桥、普安、上隆、东坡等地茶场茶叶;贵州其他地茶基本属于少见、少闻,红茶也只有少数国有企业小部分生产,市场不可遇见。
2000年后,全国各地国有集体茶场茶厂开始大面积推行改制,贵州省也跟上了改的大潮,承包、收购、重组、新创等各地茶场、茶区开始整合,重新挥袍上战场,同时,一些知名茶主产区县已开始规划茶作为本县的主要产业结构布局(如:贵定、都匀、湄潭、凤冈县等)。2005年,贵州老茶人王亚兰、梁正、吴健与我发起创建了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在老领导李万禄、王录生、何蔚先等大力支持下,我们圆满完成了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实情调研任务,为省委出台2007年六号文《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供了基础。2006年,在贵州省农业厅的委托下,我们首次以贵州省级组团亮相中国国际茶博会,让贵州茶走出去,让贵州茶开始正式亮相呐喊。2007年为推动贵州茶产业发展与贵州茶企发展,贵州茶人孜孜不倦奋斗在一线,为参加北京中国国际茶博会,为贵州茶发声获得好荣誉我亲自带上贵州所产优质茶上杭州、北京与我国著名茶专家沈培和老先生和著名评审专家龚淑英老师促膝讨教,回来精心备赛,促成了贵州春江花月夜茶在国际茶博会得两金两银的好成绩。同年g月,也见证了贵州大学恢复茶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喜讯。
2002年到2007年期间,石阡县、贵定县开始批量恢复本地群体种,为了规范茶叶生产加工及茶叶产品质量,我与朱志业老师一道,到山头到地里为贵定县茶产业从恢复当地品种(鸟王种)育苗到制作炒青云雾贡茶绿茶一步一步采摘分级到制作实物标准样,当地云雾镇水利茶场和云雾茶场负责生产加工的茶叶作标准基料,实物标准样有力促进贵定绿茶产业发展稳步发展。
此外,我还见证参与编撰了《贵州百科全书》《贵州茶百科全书》《茶韵》《茶馆》等刊物,参与了全省地方中字头茶叶之乡的申报,不仅参与论证,而且梳理并补充重要资料,例如_中国苗岭贡茶之乡一一贵定、中国石阡苔茶之乡一一石阡,中国锌硒茶之乡一一凤冈、中国古茶树之乡一一普安等等。
贵州茶的发展宣言:安全质量是基础、加工文化是关键、推广营销是价值是征途。现在贵州茶叶产量连续10年保持了30%的年均增长速度,茶叶面积达到700万亩,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一;茶叶加工企业(含合作社)从309家发展到4149家,增加了13倍;茶叶产量2.5万吨增加到32.7万吨,增加了13倍;茶叶总产值从6.2亿元增长到361.9亿元,增加了近60倍,年均增长50.5%,而我的贵州茶品饮量从两个月一斤到现在的两个月三斤,品质等级从单一的到现在的十余种有多,费用也从生活闲开支的8%占到必备开支24%……
正是一个个贵州茶人的不断实践、创新、突破,贵州茶产业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持续向前、屡创佳绩。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全省收购标准实物样政策计划指令性管理经济,转变为指导性实物标准样自由买卖市场经济;从市场化条件下规模发展缓慢转变为支柱型产业化跨越式空前大发展,从而依据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贵州茶产业高效健康快速发展,让全世界享受贵州的健康茶。
为贵州茶产业发展,本人从未停歇,也仍将竭尽全力让我们共同结出最丰盛的成果来回报生我们、养我们的这一方热土一一贵州!(作者系贵阳市品茗业协会会长、国家高级评茶师、评茶员国家考评员、中国茶叶学会成员、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贵州省茶馆业协会副会长、贵阳市星级茶馆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贵州省茶百科全书》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