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中药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常规治疗为常规治疗组,中药治疗为中药治疗组,63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中药治疗组(33例),常规治疗组采用蓝光照射辅以西药的常规治疗方法,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口服中药治疗,每日2次,连用3天。结果:中药治疗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常规治疗,差异有显著性(P=0.19<0.05)。结论:中药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药;疗效评价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1)。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而病理性黄疸若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核黄疸表现除四联症外,可出现智力落后、抽搐或阵挛、抬头乏力及流涎等,严重可危及患儿生命(2),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
目前,對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多以蓝光治疗为主,同时配合一定西药辅助治疗,严重的用换血疗法。近几年来,国内探索用中医药方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采用方法主要有中药口服、静脉注射、外用等中医药治疗手段(3)。我院从2010~2013年共收治6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予以口服中药配合蓝光治疗,现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63例住院患儿,胎龄37~42周,入院日龄3~21天,出生体重≥2500g,入院时血清胆红素≥205μmol/L,且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肝肾功能正常。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4)。
1.2分组:63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其中男35例(56%),女28例(44%);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及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水平等基本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常规治疗(1)蓝光治疗:根据黄疸程度每日给予8~24小时蓝光照射,采用凌波代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XH2-90新生儿黄疸治疗仪,(蓝光灯管使用时间<2000h)(2)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尼可刹米75mg/(kg.d)分次口服,(3)病因治疗。病例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治疗。中药为茵陈12g,片姜黄3g黄柏3g,泽兰3g,通草3g,车前草9g,炒麦芽9g。凉水煎服,1日2次口服。
1.3疗效评价:治疗开始后每天记录患儿黄疸下降情况。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强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中药治疗组较常规治疗在下降幅度更大,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疸治理重点可概括为“一个目的,两个关键”,“一个目的”就是一切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胆红素脑病,“两个关键”其一是阻止胆红素入脑,其二是降低胆红素的浓度。应用蓝光照射时在一定强度的可见光作用下,积聚于皮肤的未结合胆红素分子的内部构型发生变化,转化为胆红素的光化学产物,这些产物无需在肝脏进行葡萄糖醛酸化,就可直接通过胆汁和尿液排泄,使体内胆红素量减低。应用苯巴比妥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促进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从而加强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笔者应用中药配合蓝光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为湿热所致,治当化瘀通络、利湿退黄,方中炒麦芽疏肝散瘀,茵陈清利湿热、利肝退黄,片姜黄破血行气,泽兰活血祛瘀,通利经脉,黄柏、通草、车前草利肝胆湿热,全方具有化瘀通络、利湿退黄之功。
笔者采用中药配合光疗疗效确切,避免了长时间光疗的潜在危险,较单纯间断光疗更为高效、经济、方便,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 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5。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03。
[3]郑明平,施建林。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概述[J],中医儿科杂志,2009,5(1):44~47。
[4]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38~439。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药;疗效评价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1)。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而病理性黄疸若不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核黄疸表现除四联症外,可出现智力落后、抽搐或阵挛、抬头乏力及流涎等,严重可危及患儿生命(2),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
目前,對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多以蓝光治疗为主,同时配合一定西药辅助治疗,严重的用换血疗法。近几年来,国内探索用中医药方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采用方法主要有中药口服、静脉注射、外用等中医药治疗手段(3)。我院从2010~2013年共收治6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予以口服中药配合蓝光治疗,现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63例住院患儿,胎龄37~42周,入院日龄3~21天,出生体重≥2500g,入院时血清胆红素≥205μmol/L,且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肝肾功能正常。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4)。
1.2分组:63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其中男35例(56%),女28例(44%);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及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水平等基本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常规治疗(1)蓝光治疗:根据黄疸程度每日给予8~24小时蓝光照射,采用凌波代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XH2-90新生儿黄疸治疗仪,(蓝光灯管使用时间<2000h)(2)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尼可刹米75mg/(kg.d)分次口服,(3)病因治疗。病例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治疗。中药为茵陈12g,片姜黄3g黄柏3g,泽兰3g,通草3g,车前草9g,炒麦芽9g。凉水煎服,1日2次口服。
1.3疗效评价:治疗开始后每天记录患儿黄疸下降情况。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强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中药治疗组较常规治疗在下降幅度更大,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疸治理重点可概括为“一个目的,两个关键”,“一个目的”就是一切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胆红素脑病,“两个关键”其一是阻止胆红素入脑,其二是降低胆红素的浓度。应用蓝光照射时在一定强度的可见光作用下,积聚于皮肤的未结合胆红素分子的内部构型发生变化,转化为胆红素的光化学产物,这些产物无需在肝脏进行葡萄糖醛酸化,就可直接通过胆汁和尿液排泄,使体内胆红素量减低。应用苯巴比妥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促进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从而加强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笔者应用中药配合蓝光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为湿热所致,治当化瘀通络、利湿退黄,方中炒麦芽疏肝散瘀,茵陈清利湿热、利肝退黄,片姜黄破血行气,泽兰活血祛瘀,通利经脉,黄柏、通草、车前草利肝胆湿热,全方具有化瘀通络、利湿退黄之功。
笔者采用中药配合光疗疗效确切,避免了长时间光疗的潜在危险,较单纯间断光疗更为高效、经济、方便,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 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5。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03。
[3]郑明平,施建林。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概述[J],中医儿科杂志,2009,5(1):44~47。
[4]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3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