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北大公布了新的自主招生办法,由中学校长实名向北大推荐高中毕业生。办法一经公布,立刻就引发了一片争议。网上民意调查显示,有七成网民明确表示反对。争议的内容,有对这一方式本身的质疑、有对出现新的“暗箱操作”的担心、有对选择学生标准的忧虑等等。北大,再次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对于无数心怀北大梦想的高中生来说,这样的幸运又有多少概率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2009年11月12日,星期四,下午,重庆南开中学艺术楼多功能厅。
每周的这个时候,南开中学都会邀请一位嘉宾,来学校为学生举行讲座,被称为“南开讲坛”。在这个被称为面对中学生的“百家讲坛”上,这里讲过金庸小说的艺术,讲过激光的应用与发展,也讲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演讲的嘉宾有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也有在相关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
在南开中学,“南开讲坛”不是必修课,有兴趣的学生才来听,没兴趣就不来,就像高校里的讲座一样。然而,讲坛开到现在,来听的学生是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都要抢位子、站过道。
这一天的讲坛时间从中午一点开始,场面算不上火爆。等候开始的时候,本刊记者和身后一位男生聊上了天。他才读高一,还是新生。他说,只要能抽出时间,每周的“南开讲坛”他是一定要来听的,因为在这里,听到的内容是在课堂上无法听到的,可以获得多元的信息,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可以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这对提高自己的素质非常有好处!”这位高一男生总结性说道。
今天的讲座内容,应该说是为南开的高三学生举行的专场讲座,由北大招办重庆招生组组长冯之越老师和北大物理学院刘川教授,讲解北大2010年的招生政策,其中的重点是北大2010年的自主招生,而在他们可能会讲解的内容之中,最引人期待的焦点,又是北大推出的“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新政。
也因为这一点,讲座现场,来了很多高三学生家长。
“尽得天下英才!”这是冯之越老师在“南开讲坛”的演讲主题。无论他是讲述北大的辉煌历史,还是列数北大的大师名单,这一句话就足以概括所有的意味。
不让每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北大擦肩而过,似乎是执掌中国高等学府牛耳的北大的责任。而对于众多的高中生来说,也无法不承认,对于北大,就如青春期的爱情一般,心中都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区别只在于,有的是暗恋,有的是明恋,有的是发誓一定要把她追到手。
除了高考场上的厮杀,要想进入北大,现在似乎又多了一条“看起来很美”的途径。
按照“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的解释,“实名推荐”是北大推行的自主招生新形式,由获得北大资质认定的中学的校长,按照北大分配的名额,实名推荐本校高中毕业生,被推荐的学生将不再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笔试,而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北大将在他们的高考成绩上降低30分录取。
这部分招录的考生数量,“原则上控制在北京大学本科招生计划人数的3%以内”。
一:幸运机会:百万分之九
对于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来说,面对北大这一招生新政,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会问:这种机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有多少?答案是几乎等于中彩票!
按照北大的规定,从理论上说,全国的每一所中学都可以向北大提出申请,但是,最终的选择权在北大。在南开讲座结束后,和学生交流的现场,问及申请的中学应该具有哪些条件的时候,冯之越老师笑言,如何选择评选中学,那是北大专家委员会的事情。不过,他也介绍说,申请资质认定的中学,往年考入北大的学生数量,将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而对于推荐的学生,他列举了三条标准,那就是“成绩拔尖、品学兼优、排名有公信力”。
2009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在很多人的期待中,公示了首批通过资质审定的中学、校长姓名和各校获得的推荐名额。在这份名单中,共有15个省的39所中学获得校长推荐资格,将有59~92名高中毕业生幸运地被校长直接推荐到北大。
这份名单中,以江苏省的中学最多,共有10所,获得推荐学生名额最多的则在北京,有12~16名。而最后公布的学校名单,也印证了人们之前的猜测,那就是圈定在重点中学之中,一般中学和农村中学是不会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这些通过北大资质审核的中学,清一色都是当地的重点中学。
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的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如果参照这一基数计算,意味着能享受到这种优惠的学生,只占高中毕业生总数的百万分之六到百万分之九。
二、“偏才”和“怪才”是否更易获得机会
按照北大对这一新政的解释,是为了让综合素质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不因为一次高考失利而错过北大,选择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推荐对象,就成了讨论的核心“标准”。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推荐就应该推荐那些“偏才”“怪才”,因为他们的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个人素质”优秀,现在的高考模式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应考能力,在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直取北大。
置身于其中的焦点人物,便是那些被选中的校长们。面对同为自己学生的数千之众,他们选择谁,用什么标准去选择,还有他们身后那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又会怎样影响他们,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手握“生杀大权”的他们,直接牵引着人们的视线。
事实上,39位获得推荐资格的中学校长几乎都一致坦承,用什么标准选择“被推荐的学生”,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压力巨大”。为了保证公平,许多学校都制订了严格甚至是繁琐的评选程序和标准,最后再由学校集体作出选择。
从2009年11月下旬开始,获得推荐资格的学校就陆续公示了被推荐的学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这些幸运儿都有共同的一个特征,那就是都是学校里的“牛人”,成绩优秀,考试排名总是位居前几名——分数,再次成为了评选的唯一标准!
这似乎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事情,没有人对此感到太多的惊讶。
如何评价和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下,这似乎永远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就在北大公布自主招生新政前,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北京论坛第六届年会在北京召开,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接受采访时,有一番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精彩言论。
他说:“北大要培养领袖人才。自主招生可以招收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但如果做不好也可能走偏,可能让农村的孩子就更没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会知道尊重别人,会更能吃苦。”
出生于农村的周其凤校长认为,素质要全面考量,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农村孩子能吃苦耐劳,尊重别人,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
这样的解读,似乎更符合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人才的本 意。
三、只要公平就可以接受
在2009年11月12日的“南开讲坛”结束后,我们在围着北大招办重庆招生组组长冯之越老师的学生中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他们中高三、高二、高一的学生都有。
“你们担不担心校长在推荐的时候做‘人情’?”对这样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了否定,他们说,其实在学校里谁很厉害,谁有资格“被推荐”,大家心里基本上都明白,更何况还有一个公示过程,如果是“人情”,服不了众,那肯定是会惹来麻烦的。
持同样态度的还有学生家长。谭女士来自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她的女儿高中来到南开中学后,她就一直在重庆陪读。另一位赵先生的家就在南开中学旁边。他们的子女同在南开高三的20班,成绩同样都很优秀,他们是帮各自的子女来听“讲坛”的。
在他们看来,“校长做‘人情’”这样的问题不用太担心,“公示”本身就是很好的监督。
谭女士说:“如果一个学生的成绩排位是第五名,另一个学生是第六名,反而是第六名的被推荐走了,我觉得这都很正常,校长想推荐谁,他有这个权利。只要推荐的不是排在二三十名的学生!”
“现在还是欠缺一些具体的选择标准。这种标准是越清楚越好,这样一看谁能去谁不能去,自己就清楚了。”赵先生对开始的这种“标准缺失”非常理解,他希望北大在以后能把这套体系建立得更加完备。他说,虽然那时自己的孩子已经结束了高中生活,但这会让后来的学生们,更公平地享受到这样的机会。
北大是属于中国高中生的集体梦想,在推动中国高考改革的路途上,北大的举动也总是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味。即使这一次的“新政”一推出,也同样面对着喧嚣的争议,而在各种声音的背后,相信没有人会怀疑北大寓于其中的,对于改变中国教育理念深刻而长远的思考。这样的改变,必定会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而未来也总是充满了希望。
给“标准”一点阳光
“校长推荐”是国外许多大学招生的常用模式。只是比较起来,他们的标准更明确而清晰,而我们总是习惯以“综合素质”一句话来代表对学生的评价。
以美国高校自主招生为例,有旅美学者总结出美国名牌大学评价学生的“公式”,这些大学要求的综合素质评分项目分别为:就读的高中(0~4分)。课程难度(0~21分),年级排名(-1~3分),平均成绩(0—16分)。SAT成绩(6~25分),全国荣誉学者(0—3分),申请论文(-3~5分),推荐信(-2~4分),课外活动(-5~30分),种族多元化(一3~5分),体育活动(8~40分),超级录取(40分),体育教练点名(5~10分),家住远处(3分),父母因素(5~8分),多元化(3~5分)。
依据这样的评价标准,公众可以明确地知道,某个学生可以得到怎样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不是不明不白的“综合素质高”这样笼统的描述。
2009年11月12日,星期四,下午,重庆南开中学艺术楼多功能厅。
每周的这个时候,南开中学都会邀请一位嘉宾,来学校为学生举行讲座,被称为“南开讲坛”。在这个被称为面对中学生的“百家讲坛”上,这里讲过金庸小说的艺术,讲过激光的应用与发展,也讲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演讲的嘉宾有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也有在相关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
在南开中学,“南开讲坛”不是必修课,有兴趣的学生才来听,没兴趣就不来,就像高校里的讲座一样。然而,讲坛开到现在,来听的学生是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都要抢位子、站过道。
这一天的讲坛时间从中午一点开始,场面算不上火爆。等候开始的时候,本刊记者和身后一位男生聊上了天。他才读高一,还是新生。他说,只要能抽出时间,每周的“南开讲坛”他是一定要来听的,因为在这里,听到的内容是在课堂上无法听到的,可以获得多元的信息,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可以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这对提高自己的素质非常有好处!”这位高一男生总结性说道。
今天的讲座内容,应该说是为南开的高三学生举行的专场讲座,由北大招办重庆招生组组长冯之越老师和北大物理学院刘川教授,讲解北大2010年的招生政策,其中的重点是北大2010年的自主招生,而在他们可能会讲解的内容之中,最引人期待的焦点,又是北大推出的“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新政。
也因为这一点,讲座现场,来了很多高三学生家长。
“尽得天下英才!”这是冯之越老师在“南开讲坛”的演讲主题。无论他是讲述北大的辉煌历史,还是列数北大的大师名单,这一句话就足以概括所有的意味。
不让每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北大擦肩而过,似乎是执掌中国高等学府牛耳的北大的责任。而对于众多的高中生来说,也无法不承认,对于北大,就如青春期的爱情一般,心中都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区别只在于,有的是暗恋,有的是明恋,有的是发誓一定要把她追到手。
除了高考场上的厮杀,要想进入北大,现在似乎又多了一条“看起来很美”的途径。
按照“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的解释,“实名推荐”是北大推行的自主招生新形式,由获得北大资质认定的中学的校长,按照北大分配的名额,实名推荐本校高中毕业生,被推荐的学生将不再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笔试,而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北大将在他们的高考成绩上降低30分录取。
这部分招录的考生数量,“原则上控制在北京大学本科招生计划人数的3%以内”。
一:幸运机会:百万分之九
对于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来说,面对北大这一招生新政,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会问:这种机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有多少?答案是几乎等于中彩票!
按照北大的规定,从理论上说,全国的每一所中学都可以向北大提出申请,但是,最终的选择权在北大。在南开讲座结束后,和学生交流的现场,问及申请的中学应该具有哪些条件的时候,冯之越老师笑言,如何选择评选中学,那是北大专家委员会的事情。不过,他也介绍说,申请资质认定的中学,往年考入北大的学生数量,将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而对于推荐的学生,他列举了三条标准,那就是“成绩拔尖、品学兼优、排名有公信力”。
2009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在很多人的期待中,公示了首批通过资质审定的中学、校长姓名和各校获得的推荐名额。在这份名单中,共有15个省的39所中学获得校长推荐资格,将有59~92名高中毕业生幸运地被校长直接推荐到北大。
这份名单中,以江苏省的中学最多,共有10所,获得推荐学生名额最多的则在北京,有12~16名。而最后公布的学校名单,也印证了人们之前的猜测,那就是圈定在重点中学之中,一般中学和农村中学是不会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这些通过北大资质审核的中学,清一色都是当地的重点中学。
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的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如果参照这一基数计算,意味着能享受到这种优惠的学生,只占高中毕业生总数的百万分之六到百万分之九。
二、“偏才”和“怪才”是否更易获得机会
按照北大对这一新政的解释,是为了让综合素质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不因为一次高考失利而错过北大,选择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推荐对象,就成了讨论的核心“标准”。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推荐就应该推荐那些“偏才”“怪才”,因为他们的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个人素质”优秀,现在的高考模式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应考能力,在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直取北大。
置身于其中的焦点人物,便是那些被选中的校长们。面对同为自己学生的数千之众,他们选择谁,用什么标准去选择,还有他们身后那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又会怎样影响他们,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手握“生杀大权”的他们,直接牵引着人们的视线。
事实上,39位获得推荐资格的中学校长几乎都一致坦承,用什么标准选择“被推荐的学生”,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压力巨大”。为了保证公平,许多学校都制订了严格甚至是繁琐的评选程序和标准,最后再由学校集体作出选择。
从2009年11月下旬开始,获得推荐资格的学校就陆续公示了被推荐的学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这些幸运儿都有共同的一个特征,那就是都是学校里的“牛人”,成绩优秀,考试排名总是位居前几名——分数,再次成为了评选的唯一标准!
这似乎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事情,没有人对此感到太多的惊讶。
如何评价和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下,这似乎永远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就在北大公布自主招生新政前,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北京论坛第六届年会在北京召开,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接受采访时,有一番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精彩言论。
他说:“北大要培养领袖人才。自主招生可以招收素质比较高的学生,但如果做不好也可能走偏,可能让农村的孩子就更没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会知道尊重别人,会更能吃苦。”
出生于农村的周其凤校长认为,素质要全面考量,一个所谓的高考状元的素质不一定比一个农村的孩子素质更高,农村孩子能吃苦耐劳,尊重别人,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
这样的解读,似乎更符合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人才的本 意。
三、只要公平就可以接受
在2009年11月12日的“南开讲坛”结束后,我们在围着北大招办重庆招生组组长冯之越老师的学生中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他们中高三、高二、高一的学生都有。
“你们担不担心校长在推荐的时候做‘人情’?”对这样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了否定,他们说,其实在学校里谁很厉害,谁有资格“被推荐”,大家心里基本上都明白,更何况还有一个公示过程,如果是“人情”,服不了众,那肯定是会惹来麻烦的。
持同样态度的还有学生家长。谭女士来自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万州区,她的女儿高中来到南开中学后,她就一直在重庆陪读。另一位赵先生的家就在南开中学旁边。他们的子女同在南开高三的20班,成绩同样都很优秀,他们是帮各自的子女来听“讲坛”的。
在他们看来,“校长做‘人情’”这样的问题不用太担心,“公示”本身就是很好的监督。
谭女士说:“如果一个学生的成绩排位是第五名,另一个学生是第六名,反而是第六名的被推荐走了,我觉得这都很正常,校长想推荐谁,他有这个权利。只要推荐的不是排在二三十名的学生!”
“现在还是欠缺一些具体的选择标准。这种标准是越清楚越好,这样一看谁能去谁不能去,自己就清楚了。”赵先生对开始的这种“标准缺失”非常理解,他希望北大在以后能把这套体系建立得更加完备。他说,虽然那时自己的孩子已经结束了高中生活,但这会让后来的学生们,更公平地享受到这样的机会。
北大是属于中国高中生的集体梦想,在推动中国高考改革的路途上,北大的举动也总是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味。即使这一次的“新政”一推出,也同样面对着喧嚣的争议,而在各种声音的背后,相信没有人会怀疑北大寓于其中的,对于改变中国教育理念深刻而长远的思考。这样的改变,必定会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而未来也总是充满了希望。
给“标准”一点阳光
“校长推荐”是国外许多大学招生的常用模式。只是比较起来,他们的标准更明确而清晰,而我们总是习惯以“综合素质”一句话来代表对学生的评价。
以美国高校自主招生为例,有旅美学者总结出美国名牌大学评价学生的“公式”,这些大学要求的综合素质评分项目分别为:就读的高中(0~4分)。课程难度(0~21分),年级排名(-1~3分),平均成绩(0—16分)。SAT成绩(6~25分),全国荣誉学者(0—3分),申请论文(-3~5分),推荐信(-2~4分),课外活动(-5~30分),种族多元化(一3~5分),体育活动(8~40分),超级录取(40分),体育教练点名(5~10分),家住远处(3分),父母因素(5~8分),多元化(3~5分)。
依据这样的评价标准,公众可以明确地知道,某个学生可以得到怎样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不是不明不白的“综合素质高”这样笼统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