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中人物形象“异”之探究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就是苏轼的老友陈季常。“余既耸然异之”老朋友相见,给作者最大的感觉就是惊异。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身上體现出了诸多“异”之特征。笔者此文主要探究方山子身上体现出的“异”,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解读有个抓手,学习这篇文章时,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掌握了方山子这个人物形象“异”之特点,就能领会文章的精髓,深入文章的内核。
  一、方山子“异”之体现
  生活经历 “异”
  方山子生活经历奇“异”,由少年侠士,少壮志士,到晚年隐士,可谓非常戏剧性,三个人生阶段,三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少年豪气冲天,少年壮志凌云,晚年归隐山林,生活轨迹变化充满戏剧性,生活经历的奇异,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苏轼对此也甚是惊异。方山子在此前豪气干云、侠气弥胸,具文武才干,有凌云之志,怎么突然成隐士了呢?成了隐士后,方山子“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怎么可能是隐士呢?作者也是疑虑重重。
  接人待物“异”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人之常情,老朋友相见,听闻对方的遭遇,应该安慰宽解。方山子听了老朋友苏轼的遭遇,先是低着头一句话都没有,接着抬头大笑。这在常人看来方山子太不通人情事故,对老朋友的遭遇非但没有安慰,掬一把同情泪,还竟然仰天大笑,奇怪之极。
  生活态度 “异”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家徒四壁,妻子儿女甚奴婢都怡然自得。人们都有趋利避害、喜富厌穷的天性,方山子的家人怎么处于穷困的境地中还自得其乐呢?很显然家人的生活态度是受方山子的影响,是方山子生活态度的折射。方山子人物形象的奇异在作者和读者心中又抖了一个包袱,吊足胃口。
  行为做派奇异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可见方山子富且贵,既是官二代也是富二代,靠着祖宗的产业和荫庇,过上优渥的生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方山子对这些“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在常人看来其可怪也哉!此外方山子在山中“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所著帽“方屋而高”, 其行为着装异,与常人不同。
  二、“异”之内涵挖掘
  方山子在生活经历、待人接物、生活态度、行为做派等方面体现出的奇异,其实有着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地去体味,深深地去探究。
  方山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的行为做派很奇异,方山子富且贵,各方面条件优渥,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些优渥的条件,选择穷居山中。可见他的理想不是追求个人地位,个人荣华富贵,与一般的宦途失意而隐居者是有区别的,他的政治理想是济天下、为朝廷除弊事,为苍生谋幸福,是胸怀天下之人。
   方山子生活经历奇“异”,由侠士到志士再到晚年隐士,充满戏剧性。这奇异的背后令人玩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作为隐士,两眉之间还有精悍之色,让人感到很奇异。这怎么理解呢?作者在文章第三小节,着重体现了方山子打猎时的侠士之风,凸显其意气风发、侠气弥胸,以及技艺了得。接着提到了马背上谈论用兵和古今成败,凸显其文武才干,是有大才大志之人。作为游侠志士的精神气质,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在思想感情上彻底消解,我们说相由心生,他眉宇间体现的精悍之气,是内心志士之心延续的体现,这是一种蛰伏,是在等时机成熟,一鸣惊人。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方山子生活态度的奇异,其实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人生态度。作者主动舍弃富贵,而选择穷居,向我们展示了他绝不会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自损气节;体现了方山子在不能兼济天下的情况下,乐而归隐。方山子品性高洁、安贫乐道、淡泊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在生活态度的奇异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
  “俯而不答,仰而笑”,方山子在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方面表现得很奇怪,我们怎么理解这种奇怪表现呢?老朋友相见,当得知对方的遭遇,没有开解、宽慰,而是俯而不答的沉默,继而仰头大笑。我们理解了生活经历奇异、生活态度奇异,行为做派奇异,就不难理解这里的接人待物的奇异了。为什么对老朋友这样呢?苏轼被贬官的人生挫折或许是方山子体验过的,或是洞察官场浮世的方山子预料之中的事,所以不用说,不必说,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无声胜有声”的一种默契表达。“仰而笑”可以看出,方山子对宦海浮沉的一种坦然豁达。
  三“异”之凸显探因
  方山子作为苏轼的好朋友,值得写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突出强调老朋友身上的“异”呢?
  首先,“为而在此?”苏轼对和老朋友的相逢很是惊异,老朋友怎么会出现在在乡野。之前方山子给苏轼的印象是雄姿勃发,文武兼具,有雄心壮志,是一流的人才志士,怎么会出现乡野。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光黄间多异人”做了影射,当时的朝廷对像方山子这样一流的人才不用,用二三流人才,甚至庸才。当时国家对外纳贡,在内积贫积弱,作者表达对朝廷用人的忧患。作者通过现象异,人物异来凸显当时社会的异样。
  苏轼凸显方山子“异”,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一个特立独行的朋友轶事,还因为他们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情感——怀才不遇的悲伤。“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是怀才不遇的陈慥,一个是屡遭贬谪的苏轼,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相似的经历使得二人惺惺相惜。苏轼欲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其次,方山子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品质给苏轼很大的启发。他汲取方山子的安贫乐道的品质,面对挫折,安之若素、静静等待发奋的最佳时机。既然此时被贬黄州没办法“达”,那就既来之,则安之。
  所以他在人生失意时,在方山子身上为自己找到思想的出口,和自己达成和解,从而豁达从容地生活在天地间。
  薛海兵老师认为: “陈季常 /方山子就是叙述者东坡的镜子,东坡从彼此在命运、生存与理想等方面的相似性中获得了自我确证。”为我们道出了作者凸显方山子异及异的初衷。苏轼是借他人琵琶谈自己心曲。
  四、“异”“不异”之辩
  《方山子传》中人物形象在生活经历、接人待物、生活态度,行为做派体现出的异,令作者“耸然异之”,令其他人惊异,但这种异并非匪夷所思,个人表现出来的异是建立在社会反常、朝廷反常的前提下。朝廷用人不公,导致一流人才流落于乡野,他们用隐居的方式来明哲保身,以淡泊自守来坚定自己的高尚气节。这种看淡世事,随遇而安,逆境中韬光养晦、蛰伏,等待时机奋发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在非常社会状态下的一种智慧豁达的体现呢?
  人物形象的奇异只是外壳,异其表,常其里。在非正常的社会状态下,有志之士,有才之士,有这样的表现实属正常。
  人物形象方山子之奇异,一线串珠,贯穿全文,把握住方山子的异,不仅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而且能激发读者兴趣,进而吸引人深入探究人物形象,挖掘社会背景,从而对文章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达到高境界、高层次。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学
其他文献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先生曾用“守正创新”一词来概括新教材的特点。就笔者看来,“守正”是指新教材保留了人教版、苏教版的不少经典篇目,延续了苏教版人文组元的编写体例;“创新”则意指编写理念的革新,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方式去设计单元,引导教师创设恰当的学习任务去驱动学生。可见,根据统编版教材的导向和新课标的要求,以
期刊
我国的文言文对语言中的文字音律方面比较考究,作者在进行文言文写作时,也往往从音律的角度出发,使得文言文在字里行间透露着音律美。文言文的主要特点是音律铿锵,由于古人在进行文言文写作时,往往注重文言文字词之间的骈俪对仗,并且对于字词之间的平仄及押韵极其考究,所以,许多文言文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音律美的特点十分明显。其中,音律美的典型代表作品以诗、词、曲为主,由于诗、词、曲有着严格的韵律要求,因此读起来
期刊
苏轼的《前赤壁赋》,语言精妙,情感率真,哲思深邃,一直是高中文言文阅读的经典篇目。《前赤壁赋》的阅读教学,很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做过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索,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课例和学习资源。不久前,笔者又一次做了《前赤壁赋》的区级研究课。这节研究课使我对苏轼的《前赤壁赋》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文言文阅读教学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我的教学从思路、思维、思想三个层面展开,美其名曰:“高中文言
期刊
统编版教材关注单元一体化教学的编排,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语文教学重在从精读课文中理解内容、实践练习,继而提炼出相应的阅读方法,然后利用单元中略读课文的平台,对这些方法进行实践性运用,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小学统编版教材三下《方帽子店》一文,就是典型的略读课文,所在单元以“复述”为训练要点,教师要紧扣从单元精读课文中学习的方法,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搭建支架,将复述的
期刊
名著阅读已成为当下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从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还构建了“三位一体”阅读课程体系。撬动名著阅读,需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喜怒哀乐;体会语言的精准到位、斑斓多姿;体味主题的多层次、多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然而目前的名著阅读教学面临种种困境,如当教学内容由单篇短章变成整本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名著阅读达到效果,这令教师们“手足无
期刊
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教学材料,在文言文学习中,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写景类文章。因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决定了这部分学习内容理解起来比较晦涩难懂,学生在感受言意之美的时候遇到的挑战较大。因此,选择相似文本进行组文阅读,在文本表达的理解中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实现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登泰山记》是姚鼐游览泰山后所作的一篇游记,也是学生感受文言文简约之美、行文之美,意蕴
期刊
名著阅读对于中学生而言既必要又重要。温儒敏先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名著阅读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小说阅读,学生往往关注的是小说的情节,停留在对于人物浅层的喜恶上。对于单线条、情节紧凑曲折的,便认为是个精彩的故事;对于人物复杂、旁生枝节的,便有可能觉得冗长啰嗦,无心阅读。美国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说:“刚入门的读者会被层出不穷的细节淹没,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名字让他们疲于
期刊
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整本书阅读渐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提出“整本书阅读或可成为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动机。”本文旨在尝试以“一次追寻自我的生命砥砺”为主题探讨推进《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路径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寻找《西游记》的课程价值  《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关注的是它所蕴含的“自我与成长”价值。在原著中,唐僧一行人都带着原罪出场,他们或是
期刊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对于初中阶段,日臻成熟,价值观的形成也进入了较为关键的阶段,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本文将结合新课标和高考核心之一“立德树人”考查要求,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密切联系。  一、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  2017年,语文《新课标》提出
期刊
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中所设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是依照彼此融通、相互融进的方式编排的,单元内容之间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其中,语文要素将相应的语文能力点,以要素的方式有序地呈现在不同的册数和单元中,紧扣“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维度,将教学的关注点指向于听说读写的维度上,但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设置用意,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内容泛化、方法老化、训练虚化的现象。因此,教师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