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追寻自我的生命砥砺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g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整本书阅读渐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提出“整本书阅读或可成为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动机。”本文旨在尝试以“一次追寻自我的生命砥砺”为主题探讨推进《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路径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寻找《西游记》的课程价值
  《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关注的是它所蕴含的“自我与成长”价值。在原著中,唐僧一行人都带着原罪出场,他们或是自我救助或是等待救赎,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最终都走上了西天取经之路。一路上,他们栉风沐雨、降妖除魔,在与妖魔、与自我的不断斗争中追寻自我、砥砺成长、终获成功。正如部编本教材对它的主题界定: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西游记》是研究“自我与成长”的一个经典范本:唐僧少年时寻找父母,追寻自己的身世之谜。成年后西天取经,追寻生命的精神高地。终其一生,唐僧都是在追寻自我,原来他本就是如来座下的金蝉子,唐僧最终寻回了自己。孙悟空的成长更加困难:他原本是一只猴子,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猴王;当上美猴王之后,又想突破自己的生命极限,求长生不老;大闹冥府,勾销生死簿后又想获得绝对自由,妄图“齐天”,于是大闹天宫。孙悟空追寻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否定旧我,突破现我,寻求新我。
  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突破,克己和自我追求的过程。《西游记》以一个取经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它。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我审视,尝试解决他们是谁,从哪来,要去哪里这些难题。这样的教学目标显然比“宗教说”“政治说”“五行说”等更符合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需求与认知水平,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策略:基于《西游记》的“读”“画”“辩”“写”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确定为“一次追寻自我的生命砥砺”。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真实感受,还要引导他们在与经典对话中建构自我价值和精神坐标。引导他们把《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作为自己体悟生命、审视人生的镜子与标本。
  教学价值决定教学策略。基于“自我与成长”主题的《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更强调精心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思想与学术的引领者,引领学生回归阅读的常识、回归文体、整合阅读,指导学生筛选信息,以任务驱动阅读,思辨阅读,读写结合。整个《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读:原生态阅读
  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讀,他们往往会采用浏览法来处理文本,并借助网络搜索故事梗概,以应付教师检查。教师在课堂中或将教材中节选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处理篇章阅读的方法进行文本细读,试图以偏概全地将整部作品在一两节课中高度概括,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囫囵吞枣,强记教师概括出的名著考点,这与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在此基础上体悟生命、理解人生的初衷背道而驰。
  “读”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一要务。读整本书的“读”强调的是原生态阅读。《西游记》位列“四大名著”,文本所能提供的心理空间足够大,这时候就需要学生沉浸在书本中真读、细读、用心读。温儒敏说读书要“连滚带爬”,此为读的尽兴、读的快乐。因为篇幅原因,《西游记》不适合一开始就整体讨论,于是我们决定根据页数,将内容相对集中的卷章放在一起,这样学生可以集中精力阅读和讨论。因此,我们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与学生共读《西游记》,每天规定阅读量,要求学生写旁批,并且打破课内课外的壁垒,精读和跳读并用,对于与主题无关的背景介绍我们采用跳读方法;符合主题探究的关键处如大闹天宫等情节,我们师生在课堂上精读,细读之、精思之、鉴赏之。第一遍的读是至关重要的,是在给学生后续的阅读打底子。
  2.画:画思维导图
  读是画的基础,画是读的延伸。共读整本书之后,引导学生自主筛选与唐僧、孙悟空追寻自我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梳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分析事件对人物成长的重要性(上述梳理可以是表格或文本的形式)。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梳理所得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基于此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唐僧和孙悟空自我成长的思维导图。(以孙悟空为例)
  通过画“孙悟空寻求自我成长图”和“唐僧寻求自我成长图”引导学生以人物的自我追寻之路为主线进行重读;对于重要的情节,如勾销生死簿、大闹天宫等重要情节要反复对比阅读,通过分析情节中的变化来展现人物自我追寻的历程,在此基础上理解孙悟空的成长是一路上否定自我、突破自我,最后又超越了自我的成长过程。
  3.辩:批判性理解
  学生的“阅读”和“绘画”只是基本环节,而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台湾学者蒋勋认为当下的中学生始终没有机会去触碰人性和真正的自我,因为考试不会考。他呼吁教育首先要教学生认识自己,给学生最好的文学,让他们在里面自然的熏陶,从而能够自信地在镜子里面对自己,思考自己的可能性。因此,围绕着“一次追寻自我的生命砥砺”这一鲜明的主题,此时我们必须充分理性地去分析、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分析人物,反观自身,追寻自我,勇敢地亮出、说出自己的观点。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孙悟空形象具有“七十二变的神通,永远战斗的勇敢,机智灵活,翻江搅海,踢天打仙,幽默开朗的孙猴子已经成为充满民族特性的独创形象。”我把李泽厚这句话抛给学生,要求他们从“自我与成长”这一母题中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结合自身的成长,5~6人为一个小组研究一个子题。并给学生介绍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关理论知识。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讨论得不亦乐乎。我们每周安排一次思辨阅读课,每节课就探讨一个子题,由学生主讲,教师点评补充,出现了有意思的子题如“唐僧的自我和孙悟空的本我的矛盾”“猪八戒有没有试图追寻自我?”,等等。学生自己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也许不能超越他人,但通过这样的分析过程,《西游记》才能真正嵌入他们的生活,成为经典。
  4.写:写自我成长
  在这个意义上的写作,其实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辨读写。学生基于前面的“读”“画”“辩”三个环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观点和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思维训练的成果转化为文字。学生借助《西游记》中的人物成长和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若阅读任何一部伟大的经典,学生都能如斯人,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安放自己的精神;沉浸在阅读中,唤醒和激发思想的动能,于愿足矣!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崇实女子中学
其他文献
诗歌教学的主要着力方向有三个——语言、审美、思想。要想使诗歌切实发挥其教育效能,教学当然应均衡地照顾到三个方向,不宜轻此薄彼。但诗歌教学的三个方向,各有其引导和发展规律,在具体实践中是不能同策的。比如语言,主要依靠研究技法、咬文嚼字来指导学生;审美,则宜通过情境、诵读、寻韵等来引导。因而,虽然实践中是将三个方向的对应策略整合起来运用,但从教研上,可以把它们作为独立的课题来研究。这样,可以使教学质量
期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饰物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源远流长,不容小觑。从原始人佩戴的贝壳,到今天人们的手机装饰小物件,它们并不是单纯为了漂亮,还隐含着某种文化或心理的期待。  古人认为牛皮性柔,性急的人佩带可以自我警戒。《韩非子·观行》中记载:“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韦”,即熟牛皮,成语“韦编三绝”中的“韦”就是熟牛皮这个意思。西门豹知道自己性子急躁,经常佩带熟牛皮,提
期刊
斯托夫人因著有《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给当时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而获得林肯总统的称赞,说她“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我国著名作家夏衍的《包身工》也因其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揭露了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双重统治下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而一度引起巨大的轰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阅读这篇报告文学我们自然不会忽视其对人物所处的当时社会环境的展示,从文学的角度而言我
期刊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先生曾用“守正创新”一词来概括新教材的特点。就笔者看来,“守正”是指新教材保留了人教版、苏教版的不少经典篇目,延续了苏教版人文组元的编写体例;“创新”则意指编写理念的革新,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方式去设计单元,引导教师创设恰当的学习任务去驱动学生。可见,根据统编版教材的导向和新课标的要求,以
期刊
我国的文言文对语言中的文字音律方面比较考究,作者在进行文言文写作时,也往往从音律的角度出发,使得文言文在字里行间透露着音律美。文言文的主要特点是音律铿锵,由于古人在进行文言文写作时,往往注重文言文字词之间的骈俪对仗,并且对于字词之间的平仄及押韵极其考究,所以,许多文言文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音律美的特点十分明显。其中,音律美的典型代表作品以诗、词、曲为主,由于诗、词、曲有着严格的韵律要求,因此读起来
期刊
苏轼的《前赤壁赋》,语言精妙,情感率真,哲思深邃,一直是高中文言文阅读的经典篇目。《前赤壁赋》的阅读教学,很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做过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索,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课例和学习资源。不久前,笔者又一次做了《前赤壁赋》的区级研究课。这节研究课使我对苏轼的《前赤壁赋》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文言文阅读教学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我的教学从思路、思维、思想三个层面展开,美其名曰:“高中文言
期刊
统编版教材关注单元一体化教学的编排,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语文教学重在从精读课文中理解内容、实践练习,继而提炼出相应的阅读方法,然后利用单元中略读课文的平台,对这些方法进行实践性运用,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小学统编版教材三下《方帽子店》一文,就是典型的略读课文,所在单元以“复述”为训练要点,教师要紧扣从单元精读课文中学习的方法,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搭建支架,将复述的
期刊
名著阅读已成为当下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从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还构建了“三位一体”阅读课程体系。撬动名著阅读,需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喜怒哀乐;体会语言的精准到位、斑斓多姿;体味主题的多层次、多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然而目前的名著阅读教学面临种种困境,如当教学内容由单篇短章变成整本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名著阅读达到效果,这令教师们“手足无
期刊
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教学材料,在文言文学习中,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写景类文章。因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决定了这部分学习内容理解起来比较晦涩难懂,学生在感受言意之美的时候遇到的挑战较大。因此,选择相似文本进行组文阅读,在文本表达的理解中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实现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登泰山记》是姚鼐游览泰山后所作的一篇游记,也是学生感受文言文简约之美、行文之美,意蕴
期刊
名著阅读对于中学生而言既必要又重要。温儒敏先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名著阅读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小说阅读,学生往往关注的是小说的情节,停留在对于人物浅层的喜恶上。对于单线条、情节紧凑曲折的,便认为是个精彩的故事;对于人物复杂、旁生枝节的,便有可能觉得冗长啰嗦,无心阅读。美国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说:“刚入门的读者会被层出不穷的细节淹没,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名字让他们疲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