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整个世界正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整个世界正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在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但随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網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计算机教育更新较快,因此,我们的教材也应跟上步伐,一般来说,一本教材用2~3年就要更新。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授课 上机实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还是比较切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了学生对授课缺乏兴趣、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学生自学积极性差等问题。
三、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针对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编排的方法,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我们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要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深化计算机教材模式改革,突出高职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教材模式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对于某一模块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引入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在以往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受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要求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以理论考核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课堂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习只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熟悉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简单程序的编制与调试,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
高职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可以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所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停留在会打字或会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水平上,而应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程序编写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实用文档的编辑与写作、表格制作与计算、演示文稿的制作、建立求解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编程思想和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的实训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大作业和实训课题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完成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项目的训练。新教材以教育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为依据,充分考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模块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大量与社会志也需要相适应、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题型类似的习题与实训课题,使学生在这些习题和实训课题的引导下,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实践证明,结合社会职业需要和以资格证书考试相适应的课后实训课题,对于引导学生精读课本、学会自学将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课后实训课题对系统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都会收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路子,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整个世界正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在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但随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網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计算机教育更新较快,因此,我们的教材也应跟上步伐,一般来说,一本教材用2~3年就要更新。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授课 上机实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还是比较切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了学生对授课缺乏兴趣、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学生自学积极性差等问题。
三、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在参照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针对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编排的方法,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我们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要走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模式。只有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才能够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深化计算机教材模式改革,突出高职特色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教材模式改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理论叙述体系要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对于某一模块最好采用完整的案例人手引入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从模块整体知识考虑。将问题用模块的局部知识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除包括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基本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在以往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受用人单位对学历证书要求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以理论考核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课堂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实习只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熟悉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简单程序的编制与调试,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轨道。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和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
高职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可以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所以,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停留在会打字或会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水平上,而应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程序编写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实用文档的编辑与写作、表格制作与计算、演示文稿的制作、建立求解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编程思想和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的实训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大作业和实训课题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完成将来从事社会职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项目的训练。新教材以教育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为依据,充分考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模块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大量与社会志也需要相适应、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题型类似的习题与实训课题,使学生在这些习题和实训课题的引导下,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实践证明,结合社会职业需要和以资格证书考试相适应的课后实训课题,对于引导学生精读课本、学会自学将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课后实训课题对系统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都会收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路子,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