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台县野云沟乡并不是一个特别具有自然优势的乡,甚至还具有不少劣势,但是,野云沟乡在找准方向后,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实事求是,扬长避短,让农民们的自主意识带给他们自信,带给他们创富的动力,呈现出了一种能量的持续进发,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也就越走越宽,越走越顺了。
对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理解非常实在质朴,就是“要过上好日子”。而对于乡领导干部来说,则需要找到着力点,把新农村建设落实到许多具体而细微的事情上去,让一件件实事使农民有“过上好日子”的幸福感,让农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上,都有一种愉悦感、充实感。
轮台县野云沟乡乡党委书记李雪峰说,野云沟乡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把改变村容村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把服务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三点聚力,有力地撬动了新农村建设。
用措施保证农民增收致富
野云沟村村民罗忠明去年种了260亩棉花,亩产达到了350公斤,纯收入50万元,他卖完棉花直接就到库尔勒的车市上买了一辆十五万元的越野车。“这个冬天,除了参加科技之冬培训学习种棉技术外,我还想到那些棉花高花的团场种棉能手那里去好好学习,争取明年把产量再提高一大截,有越野车,爬坡走沟的,方便。”他欣喜地说道。
罗忠明告诉笔者,“我的车还不算最好的,同村的陈国全,买了一辆三十多万元的原装三菱车,那真是有派呀。”
李雪峰告诉笔者,去年棉花价格非常好,乡里种棉花的农民们大都富了起来,今年全乡农民光买车就买了十五辆。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这里的农民大多不是“一条腿走路”,而是“多条腿致富”。
野云沟乡野云沟村一组果农努尔·买买提的两亩杏子就卖了8000多元,杏子摘了又种冬麦和复播玉米,“这样,一亩地就有了三茬收入,让土地给我们长出更多的票子来。”为了增加收入,该乡改变过去单一种植小白杏的模式,还种植了早熟的毛杏,这使得野云沟的杏子比其它地方上市早,抢占了市场优势,农民也尝到了甜头。
而牙森·玉素甫、阿力克·艾尼瓦尔这些年轻人,则从“田间”走向“车间”,通过乡里组织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走进工厂。
李雪峰告诉笔者,近年来,富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乡里助农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民要外出就业,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很重要,县里在培训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县里的工业企业又有效地充当起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乡里所做的工作就是做好组织工作,让农民们“出得去,有钱挣”,成为家庭收入的一个“顶梁柱”。
为助农致富,乡里还组织汉族、维吾尔族农民赴内地及周边县乡观摩学习规范化种植、特色养殖及蔬菜大棚技术。
“干部们给我们说了,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所以,我们多挣钱也是在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呢。”这是农民们发自内心的话语,他们已经意识到,农民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建漂亮新村
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弯曲通向农家小院;文化室、生态村、和谐农家;万亩滴灌棉花整齐壮观……2010年年末,笔者在轮台县野云沟乡采访时,走入任何一家庭院,不管是院外还是院内,都是干净得仿佛剐刚打扫过,一盆盆花草在窗台上显得生机盎然。“这里的农民很爱干净哦?”“是呀,我们已经养成习惯了。现在村里搞卫生环境评星,家里弄得干干净净是光荣,家里卫生搞不好,脸上没有光呢。”吐逊古丽·玉素甫说。
“新农村,不光漂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要漂亮在农民的心里,大家都爱护环境了,新农村才是真正的漂亮。”李雪峰这样认为。
314国道野云沟段是进入轮台县的东大门,该路段是库阿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其北侧的铁路复线也已开工建设,沿线道路两侧大多是戈壁荒漠,常年风沙比较大,每年三、四月份,刮起的沙尘能见度时常只有30米。为改善路沿环境,野云沟乡党委、政府以项目为依托,积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投入近300万元,建起了一条长6公里宽200米的绿色长廊。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野云沟乡创造性进行发展筹资,共协调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420余万元,修建了2座便民村大桥,硬化32公里的乡村路面,使全乡乡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新建了2个村办公室,修建1处文体活动中心,新(扩)建1座乡卫生院,新建富民安居房83户,全乡富民安居房达到90%以上。目前自来水、柏油路、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实现了村村通。
李雪峰说,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里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把农房风貌改造、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整体打造,同步推进,促进了农村生产大发展、生活环境大改观、乡风文明大提升,实现了群众利益和社会效益互利共促、有机统一。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野云沟乡把环境综合治理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加强村级“文化大院”、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干净人家、孝顺媳妇”评选、文化科技卫生“三串门”、道德模范人物宣传等活动,举办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读书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创建,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
民生“支点”让农民们精神头十足
“党员真是不一样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党员在,我们就心里有底了。”这是笔者在野云沟村三小队残疾人阿米娜·阿布都家采访时,聚集在这里的乡亲们说的一句话。从他们发亮的眼神里,笔者发现了一种信任的光芒,这种信任,非常宝贵。
野云沟村三小队的村民们陆续入住了富民安居房,可阿米娜·阿布都却因为家庭贫困,还住在破旧的矮房子里。党员陈新建看在眼里,自发组织三小队的其他几户维吾尔族和汉族村民,放下自己的农活,出钱出入出力为阿米娜·阿布都家盖起了一户三间的富民安居房。现如今,阿米娜·阿布都逢人就会提起陈新建为她家盖房子的事,每次都是激动不已。
其他村民还告诉笔者,陈新建承包的70亩棉花地,年均籽棉亩产都在400公斤以上,成为了野云沟乡棉花种植能手,现已率先致富。他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将自己种植棉花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该村缺乏种植经验的维吾尔族村民,教他们如何播种、浇水、施肥和打药才能增产增收。在他的帮助下,该村的几户维吾尔族种植户迅速地掌握了棉花高产种植技术,棉花产量和收入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去年棉花带来丰厚收益的时候,他们一次次向陈新建举起了大拇指。
“党员就是要时刻关注民生,帮乡亲们解决困难,这样,才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号。”陈新建的话,透出了“关注民生”这个信息。
“我们村过60岁的老人,月月有钱挣,感谢党,感谢政府!”在野云沟乡69岁的村民阿不都·艾力心里,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是实实在在的,就是他每个月可以领到养老金。他感慨地说,“没想到种了一辈子地,如今老了每月还有养老金,生活有保障,心里踏实多了。”
“生活好了,我们也想着为社会做点事情,来回报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野云沟乡退休老教师艾尔西丁·玉山,办起了农家书屋。他告诉笔者:“我自己平时酷爱读书看报,当看到村里农牧民群众喜欢看书,但是很少有机会去买书,我就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书籍资料,在自家院落腾出一间房,拿出自己三十年来收集的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办了一间农家书屋,野云沟乡领导亲手把写有‘艾尔西丁·玉山农家书屋’的牌子挂在了门上。”“我们只要有时间,就要去上学,不但书多,而且老师很耐心,不懂的都可以问他,老师从来不收学费。”塔勒克村农民哈斯木·也提很喜欢到这间书屋里来。
生活需要愿景,美好的希望是支撑人们更好生活下去的“支点”。野云沟乡的村民如今就有着美好的期盼,他们相信,今后的日子将会更加美好。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支点”,他们走路都仿佛是踩着弹簧,带劲、精神。
野云沟乡的实践证明,各个地区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万能模式,只有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搞好新农村建设。
对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理解非常实在质朴,就是“要过上好日子”。而对于乡领导干部来说,则需要找到着力点,把新农村建设落实到许多具体而细微的事情上去,让一件件实事使农民有“过上好日子”的幸福感,让农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上,都有一种愉悦感、充实感。
轮台县野云沟乡乡党委书记李雪峰说,野云沟乡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把改变村容村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把服务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三点聚力,有力地撬动了新农村建设。
用措施保证农民增收致富
野云沟村村民罗忠明去年种了260亩棉花,亩产达到了350公斤,纯收入50万元,他卖完棉花直接就到库尔勒的车市上买了一辆十五万元的越野车。“这个冬天,除了参加科技之冬培训学习种棉技术外,我还想到那些棉花高花的团场种棉能手那里去好好学习,争取明年把产量再提高一大截,有越野车,爬坡走沟的,方便。”他欣喜地说道。
罗忠明告诉笔者,“我的车还不算最好的,同村的陈国全,买了一辆三十多万元的原装三菱车,那真是有派呀。”
李雪峰告诉笔者,去年棉花价格非常好,乡里种棉花的农民们大都富了起来,今年全乡农民光买车就买了十五辆。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这里的农民大多不是“一条腿走路”,而是“多条腿致富”。
野云沟乡野云沟村一组果农努尔·买买提的两亩杏子就卖了8000多元,杏子摘了又种冬麦和复播玉米,“这样,一亩地就有了三茬收入,让土地给我们长出更多的票子来。”为了增加收入,该乡改变过去单一种植小白杏的模式,还种植了早熟的毛杏,这使得野云沟的杏子比其它地方上市早,抢占了市场优势,农民也尝到了甜头。
而牙森·玉素甫、阿力克·艾尼瓦尔这些年轻人,则从“田间”走向“车间”,通过乡里组织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走进工厂。
李雪峰告诉笔者,近年来,富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乡里助农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民要外出就业,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很重要,县里在培训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县里的工业企业又有效地充当起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乡里所做的工作就是做好组织工作,让农民们“出得去,有钱挣”,成为家庭收入的一个“顶梁柱”。
为助农致富,乡里还组织汉族、维吾尔族农民赴内地及周边县乡观摩学习规范化种植、特色养殖及蔬菜大棚技术。
“干部们给我们说了,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所以,我们多挣钱也是在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呢。”这是农民们发自内心的话语,他们已经意识到,农民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建漂亮新村
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弯曲通向农家小院;文化室、生态村、和谐农家;万亩滴灌棉花整齐壮观……2010年年末,笔者在轮台县野云沟乡采访时,走入任何一家庭院,不管是院外还是院内,都是干净得仿佛剐刚打扫过,一盆盆花草在窗台上显得生机盎然。“这里的农民很爱干净哦?”“是呀,我们已经养成习惯了。现在村里搞卫生环境评星,家里弄得干干净净是光荣,家里卫生搞不好,脸上没有光呢。”吐逊古丽·玉素甫说。
“新农村,不光漂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要漂亮在农民的心里,大家都爱护环境了,新农村才是真正的漂亮。”李雪峰这样认为。
314国道野云沟段是进入轮台县的东大门,该路段是库阿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其北侧的铁路复线也已开工建设,沿线道路两侧大多是戈壁荒漠,常年风沙比较大,每年三、四月份,刮起的沙尘能见度时常只有30米。为改善路沿环境,野云沟乡党委、政府以项目为依托,积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投入近300万元,建起了一条长6公里宽200米的绿色长廊。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野云沟乡创造性进行发展筹资,共协调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420余万元,修建了2座便民村大桥,硬化32公里的乡村路面,使全乡乡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新建了2个村办公室,修建1处文体活动中心,新(扩)建1座乡卫生院,新建富民安居房83户,全乡富民安居房达到90%以上。目前自来水、柏油路、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实现了村村通。
李雪峰说,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里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把农房风貌改造、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整体打造,同步推进,促进了农村生产大发展、生活环境大改观、乡风文明大提升,实现了群众利益和社会效益互利共促、有机统一。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野云沟乡把环境综合治理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加强村级“文化大院”、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干净人家、孝顺媳妇”评选、文化科技卫生“三串门”、道德模范人物宣传等活动,举办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读书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创建,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
民生“支点”让农民们精神头十足
“党员真是不一样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党员在,我们就心里有底了。”这是笔者在野云沟村三小队残疾人阿米娜·阿布都家采访时,聚集在这里的乡亲们说的一句话。从他们发亮的眼神里,笔者发现了一种信任的光芒,这种信任,非常宝贵。
野云沟村三小队的村民们陆续入住了富民安居房,可阿米娜·阿布都却因为家庭贫困,还住在破旧的矮房子里。党员陈新建看在眼里,自发组织三小队的其他几户维吾尔族和汉族村民,放下自己的农活,出钱出入出力为阿米娜·阿布都家盖起了一户三间的富民安居房。现如今,阿米娜·阿布都逢人就会提起陈新建为她家盖房子的事,每次都是激动不已。
其他村民还告诉笔者,陈新建承包的70亩棉花地,年均籽棉亩产都在400公斤以上,成为了野云沟乡棉花种植能手,现已率先致富。他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将自己种植棉花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该村缺乏种植经验的维吾尔族村民,教他们如何播种、浇水、施肥和打药才能增产增收。在他的帮助下,该村的几户维吾尔族种植户迅速地掌握了棉花高产种植技术,棉花产量和收入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去年棉花带来丰厚收益的时候,他们一次次向陈新建举起了大拇指。
“党员就是要时刻关注民生,帮乡亲们解决困难,这样,才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号。”陈新建的话,透出了“关注民生”这个信息。
“我们村过60岁的老人,月月有钱挣,感谢党,感谢政府!”在野云沟乡69岁的村民阿不都·艾力心里,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是实实在在的,就是他每个月可以领到养老金。他感慨地说,“没想到种了一辈子地,如今老了每月还有养老金,生活有保障,心里踏实多了。”
“生活好了,我们也想着为社会做点事情,来回报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野云沟乡退休老教师艾尔西丁·玉山,办起了农家书屋。他告诉笔者:“我自己平时酷爱读书看报,当看到村里农牧民群众喜欢看书,但是很少有机会去买书,我就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书籍资料,在自家院落腾出一间房,拿出自己三十年来收集的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办了一间农家书屋,野云沟乡领导亲手把写有‘艾尔西丁·玉山农家书屋’的牌子挂在了门上。”“我们只要有时间,就要去上学,不但书多,而且老师很耐心,不懂的都可以问他,老师从来不收学费。”塔勒克村农民哈斯木·也提很喜欢到这间书屋里来。
生活需要愿景,美好的希望是支撑人们更好生活下去的“支点”。野云沟乡的村民如今就有着美好的期盼,他们相信,今后的日子将会更加美好。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支点”,他们走路都仿佛是踩着弹簧,带劲、精神。
野云沟乡的实践证明,各个地区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万能模式,只有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搞好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