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心理健康的缺失现象越来越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学业发,教师自身和教育管理者应充分认识,积极干预。
关键词:教师素质 心理问题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方式,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的特点和现状。注重提高教师的各种素质,理应成为新课改理论和实践中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
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学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其中很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因为就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言,“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即一方面,其他各种素质都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其他各种教育又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归宿处。”
一、教师心理健康缺失现象不利于新课改的开展
当今教师队伍中,虽然不乏那些各方面素质良好的优秀教师,但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因教师心理不健康而引起的不正常、不协调现象。比如,某些教师的妒嫉心理,当别人辛勤耕耘取得成绩得到社会肯定、获得荣誉时,就抱怨别人甚至为了抬高自己降低对方的荣誉,在背后造谣言、搬是非、讲坏话,造成工作上许多消极被动的影响;过分的自负心理,总认为自己的业务水平比其他教师高,教学能力比其他教师强,工作中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大,甚至目中无人;失衡的心理状态,因个人的收入、住房、职称等问题产生不平衡心理,并把这种不平衡引起的怨言发泄到学生身上,或无端指责,或冷嘲热讽,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不良的性格习惯,缺乏情感控制能力,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不是耐心教育帮勘,动辄训斥甚至侮辱,引起学生抵触对立情绪;另外还有报复心理、变态心理、良卑心理等等。上述种种现象,表面上是教师的个人修养、人际关系、性格特点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师心理素质不高。
试想,教师心理素质不高,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实施新课改迫切需要教师首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修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包含很深的道理,它告诉我们:你要教育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的确,学生接受的并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给他的知识、技能,他们还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个性、品格的影响,受到教师心理倾向的感染和熏陶。无数事实证明,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教师总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相反,如果教师心理素质不高,当然也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学生的。
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可以发现,两位教师学历相同,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也差不多,但教学效果却差异明显。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除了工作态度、教学方法、学生实际等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方面原因。因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他们能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去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并在一种和谐、友好的心理氛围中,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提升教师心理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是切实可行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听到一些学生因心理不健康而引起的令人遗憾的事例。如有的大学生不适应大学新的环境,造成心理失衡而退学,有的大学生因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排遣不正常心理影响而自杀,有的中学生因考试不顺心,或受到老师、家长批评负气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走上歧途而不能自拔,还有一些类似情况并且发生在某些小学生的身上。所有这些现象已经说明,心理素质不高的状况已经出现在小学生到大学生的各个层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有家庭的、社会的和学生自身的,但也不能忽视来自教师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学校和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
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自身加强心理修养,不断克服自身不良的心理品质,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至关重要。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这种所谓教育机智,……就是一切想跟教育学者一样对别人的心灵发挥某种影响的那些人所需要的那种心理学的机智。”从教师自身来看,要努力做到:
1.不断学习,注重体验。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学习师德规范;
2.冷静思考,不断反省。科学分析现状,加强自我控制力;
3.关注现实,克服不足。要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得与失的关系,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时消除不良的心理影响。
教育管理部门也应为改善教师心理素质作相应的探索和干预。笔者建议: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并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心理实践活动。如对部分教师进行心理学上岗培训和考核,邀请有关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讲座,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竞赛活动等等。
2.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活动,创设良好的校内心理氛围。比如领导和数师开展谈心活动,加强心理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对心理上有较大问题的,还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心理咨询。
3.引进心理激励机制,完善有关心理素质目标的考评。例如,在年终评比个人先进时,可再加上文明育人、礼貌从教的内容,对班主任工作的考评中可加上有无出现心理不健康学生,是否倾听学生心声做到真正爱护学生等内容,还可让学生适当参与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考评。
4.帮助教师找出不当行为的心理原因,进行心理分析并及时矫正。例如某教师经常旷工,或顶撞领导,或变相体罚学生,学校领导除了对这位教师可进行行政处置之外,还应该帮这位教师进行心理分析,指出错误的根源,矫正不良心理倾向,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
古人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践中,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最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燕国材,《三论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2.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
关键词:教师素质 心理问题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方式,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的特点和现状。注重提高教师的各种素质,理应成为新课改理论和实践中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
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学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其中很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因为就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言,“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即一方面,其他各种素质都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其他各种教育又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归宿处。”
一、教师心理健康缺失现象不利于新课改的开展
当今教师队伍中,虽然不乏那些各方面素质良好的优秀教师,但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因教师心理不健康而引起的不正常、不协调现象。比如,某些教师的妒嫉心理,当别人辛勤耕耘取得成绩得到社会肯定、获得荣誉时,就抱怨别人甚至为了抬高自己降低对方的荣誉,在背后造谣言、搬是非、讲坏话,造成工作上许多消极被动的影响;过分的自负心理,总认为自己的业务水平比其他教师高,教学能力比其他教师强,工作中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大,甚至目中无人;失衡的心理状态,因个人的收入、住房、职称等问题产生不平衡心理,并把这种不平衡引起的怨言发泄到学生身上,或无端指责,或冷嘲热讽,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不良的性格习惯,缺乏情感控制能力,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不是耐心教育帮勘,动辄训斥甚至侮辱,引起学生抵触对立情绪;另外还有报复心理、变态心理、良卑心理等等。上述种种现象,表面上是教师的个人修养、人际关系、性格特点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师心理素质不高。
试想,教师心理素质不高,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实施新课改迫切需要教师首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修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包含很深的道理,它告诉我们:你要教育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的确,学生接受的并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给他的知识、技能,他们还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个性、品格的影响,受到教师心理倾向的感染和熏陶。无数事实证明,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教师总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相反,如果教师心理素质不高,当然也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学生的。
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可以发现,两位教师学历相同,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也差不多,但教学效果却差异明显。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除了工作态度、教学方法、学生实际等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方面原因。因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他们能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去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并在一种和谐、友好的心理氛围中,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提升教师心理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是切实可行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听到一些学生因心理不健康而引起的令人遗憾的事例。如有的大学生不适应大学新的环境,造成心理失衡而退学,有的大学生因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排遣不正常心理影响而自杀,有的中学生因考试不顺心,或受到老师、家长批评负气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走上歧途而不能自拔,还有一些类似情况并且发生在某些小学生的身上。所有这些现象已经说明,心理素质不高的状况已经出现在小学生到大学生的各个层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有家庭的、社会的和学生自身的,但也不能忽视来自教师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学校和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
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自身加强心理修养,不断克服自身不良的心理品质,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至关重要。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这种所谓教育机智,……就是一切想跟教育学者一样对别人的心灵发挥某种影响的那些人所需要的那种心理学的机智。”从教师自身来看,要努力做到:
1.不断学习,注重体验。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学习师德规范;
2.冷静思考,不断反省。科学分析现状,加强自我控制力;
3.关注现实,克服不足。要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得与失的关系,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及时消除不良的心理影响。
教育管理部门也应为改善教师心理素质作相应的探索和干预。笔者建议: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并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心理实践活动。如对部分教师进行心理学上岗培训和考核,邀请有关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讲座,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竞赛活动等等。
2.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活动,创设良好的校内心理氛围。比如领导和数师开展谈心活动,加强心理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对心理上有较大问题的,还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心理咨询。
3.引进心理激励机制,完善有关心理素质目标的考评。例如,在年终评比个人先进时,可再加上文明育人、礼貌从教的内容,对班主任工作的考评中可加上有无出现心理不健康学生,是否倾听学生心声做到真正爱护学生等内容,还可让学生适当参与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考评。
4.帮助教师找出不当行为的心理原因,进行心理分析并及时矫正。例如某教师经常旷工,或顶撞领导,或变相体罚学生,学校领导除了对这位教师可进行行政处置之外,还应该帮这位教师进行心理分析,指出错误的根源,矫正不良心理倾向,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
古人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践中,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最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燕国材,《三论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2.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