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实现学校德育的创新、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有着独特的优势。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等德育功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主导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行为,促使大家奋发向上。如何建设学校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念及思路环境校园活动校园制度人际关系
现代德育理论家汪广仁指出:“校园文化比传统德育说教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使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影响力。”而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通过道德内化来形成个人品质,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强制的道德说教。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等德育功能,以至于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有鉴于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主导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行为,促使大家奋发向上。
学校文化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及思路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坚持汪广仁倡导的“让先进文化时时充满校园,让多彩校园处处体现教育”这一理念,使校园成为育苗之土、育人之地、成长之处。
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育人为宗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来实现学校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
二、环境育人,凸现教育无穷魅力
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让校园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通过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我们要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教室布置,是学生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教室里分布应有各种各样的版块,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如“优作园地”、“我们的故事”、“成长的足迹”……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这样,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三、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文化活动是学校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终体现。我们应该传承学校文化传统活动,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学生在文化活动的浸润中提升人格、多元发展。
我们要坚持融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原则。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使每个人都是校园文化主旋律中的一个音符。因此,在教师中应多开展活动,引导教师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可以举办如教师才艺大赛、课改论坛、师德论坛、敬业爱岗演讲比赛、“校园文化论坛”,让老师们展现自身才华,畅谈教育美景,形成了人人关心校园文化,人人参与校园文化的良好局面;在学生中也应开展“校徽设计”、“校园文化牌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文明班级评选”等活动,激发了他们爱我校园、美化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融合和完善功能,引导学生如汪广仁所提倡的“四位一体德育网络”之“学生自我控制”那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重视角色文化建设。要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生会建设、班集体建设、团支部建设的基础上,注意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培育、指导和发展。学生纪律仲裁委员会、学生文明督察队、学生文明护校队、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组织,一方面在学校现场管理、生活管理、教学管理、文明创建、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中积极参与,充当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自我服务工作中,学生要达到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教、实践上自炼的标准。
重视社团文化建设。注意发挥学生社团的联结作用,引导文化主流。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培训学习班,并注意把普及性与提高性文化活动相结合,大众性和专业性文化活动相结合,修养性和成果性文化活动相结合,既有面上的活跃,又有点上的突破,还有质上的提高。如文学社、爱心社、书画协会、合唱队、舞蹈学习班等组织和形式是学生扩充知识、提高技能、发挥特长的重要渠道。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合唱比赛、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新年晚会以及书法、绘画、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这样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
重视文体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要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如升国旗仪式教育系列,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教育系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教育系列。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格。
四、完善的校园制度
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一个整体,比作一个完整的人,基本建设是躯体,环境建设好比外衣,文化建设是眼睛,活动建设是血脉,那么,制度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脑和灵魂。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在一所制度体系完善并能执行到位的校园中,学生会自觉的接受制度的规范、约束;而在制度管理比较混乱的校园中,学生往往会对制度的效用产生质疑,并尝试突破它的约束。这种情形在新建成的学校中比较常见,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应列在首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校园文化的完善。
但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我们在工作中可能又有这样的认识,校园的制度是天然合理的、公平公正的,是无须质疑其合理性的,对于制度,只存在遵守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需要创新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制度的僵化,甚至可以理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僵化。做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校园制度,要学会质疑德育制度的合理性。如我们可以对学校的德育制度进行德育合理性论证,在制度创新时坚持民主性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制度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我们可以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的特点,师生共同制订体现时代要求的校训、校风、校歌、校服等,制订一系列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班队等的评比活动,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在制度创新时,我们也要注意制度措辞。现在的校园制度,多以“不准如何”“禁止如何”等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目的,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创新体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激励和引导学生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制度创新时,要注意减少“硬”约束,强调“软”约束。如在引导学生制定班规时尽量少说“不”和“不许”,多说“应该”,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比如,“不许作弊”改为“文明考试”,“不许骂人”改为“说话文明”等。写学校宣传标语时,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比如“礼貌使你高雅”、“助人使你快乐”等。
五、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调查表明,“领导 长者 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师长 父母 朋友”型的教师角色,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校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可以满足师生、生生交往的需要,也有利于发展师生、生生间的友谊感,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性格。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具有消极影响,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师生与生生间。师生间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责难、误会或学生偏激的性格等。部分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时,往往带有上位者的优越感,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会导致师生间的疏离,使双方产生隔阂,以致无法完成德育目的。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喜欢责难、辱骂甚至体罚学生的教师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而一些和蔼可亲、心思细密的教师则往往成为学生倾诉的首选对象。当然,有时候也存在部分比较极端的学生。无论何时,教师都应以高尚的师德,向学生倾注爱心,换取学生的信赖和纯洁的友谊,如此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朝气蓬勃的性格。至于学生间的矛盾,产生缘由比较复杂,我们作为引导者,更需要细致的了解,妥善的解决,力争使班级形成为和谐、融洽的集体,以避免消极情绪过多地影响学生人格发展。师生只有在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才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愉快,勤于工作,乐于学习,激发其热爱学校,热爱人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荣誉感、进取心。
除此之外,学校的基本建设也很重要,它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搭好骨架。学校应有微机室、语音室、书库、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这样能保证师生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也能为教学现代化和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学校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分批建设,逐步完善。尤其是精神文化的形成有一个积淀的过程。校园文化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而不是将外在的文化细胞移植于学校体内,要结合时代要求、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而逐渐生成。如在文化建设方面,不仅要注意文化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实用性,同时在字词和字体的选用上也要注重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
学校作为大众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人与人打交道的文化场所,应把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大众认同的观念,形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在交流中相融,让不同观点的思想在碰撞中升华,让不同种类的文化在沟通中趋同,真正成为从事文化的传承、积累和创新的地方,成为思想与思想交流、情感与情感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心灵家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显著的德育效应,学校德育必须借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载体。任何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相悖的。我们只有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范围充分宽广的校园文化,才能改善校园“气候”,美化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德育效应。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电话:13984256788;信箱:[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念及思路环境校园活动校园制度人际关系
现代德育理论家汪广仁指出:“校园文化比传统德育说教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使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影响力。”而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通过道德内化来形成个人品质,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强制的道德说教。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等德育功能,以至于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有鉴于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主导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行为,促使大家奋发向上。
学校文化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及思路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坚持汪广仁倡导的“让先进文化时时充满校园,让多彩校园处处体现教育”这一理念,使校园成为育苗之土、育人之地、成长之处。
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育人为宗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来实现学校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
二、环境育人,凸现教育无穷魅力
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让校园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花园、温暖的家园和幸福的乐园。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通过绿化、香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我们要让墙壁“说话”,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
教室布置,是学生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教室里分布应有各种各样的版块,这些版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如“优作园地”、“我们的故事”、“成长的足迹”……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这样,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
三、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文化活动是学校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终体现。我们应该传承学校文化传统活动,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学生在文化活动的浸润中提升人格、多元发展。
我们要坚持融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原则。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使每个人都是校园文化主旋律中的一个音符。因此,在教师中应多开展活动,引导教师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可以举办如教师才艺大赛、课改论坛、师德论坛、敬业爱岗演讲比赛、“校园文化论坛”,让老师们展现自身才华,畅谈教育美景,形成了人人关心校园文化,人人参与校园文化的良好局面;在学生中也应开展“校徽设计”、“校园文化牌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文明班级评选”等活动,激发了他们爱我校园、美化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融合和完善功能,引导学生如汪广仁所提倡的“四位一体德育网络”之“学生自我控制”那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重视角色文化建设。要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生会建设、班集体建设、团支部建设的基础上,注意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培育、指导和发展。学生纪律仲裁委员会、学生文明督察队、学生文明护校队、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组织,一方面在学校现场管理、生活管理、教学管理、文明创建、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中积极参与,充当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自我服务工作中,学生要达到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教、实践上自炼的标准。
重视社团文化建设。注意发挥学生社团的联结作用,引导文化主流。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培训学习班,并注意把普及性与提高性文化活动相结合,大众性和专业性文化活动相结合,修养性和成果性文化活动相结合,既有面上的活跃,又有点上的突破,还有质上的提高。如文学社、爱心社、书画协会、合唱队、舞蹈学习班等组织和形式是学生扩充知识、提高技能、发挥特长的重要渠道。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合唱比赛、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新年晚会以及书法、绘画、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这样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
重视文体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要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如升国旗仪式教育系列,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教育系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教育系列。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格。
四、完善的校园制度
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一个整体,比作一个完整的人,基本建设是躯体,环境建设好比外衣,文化建设是眼睛,活动建设是血脉,那么,制度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脑和灵魂。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在一所制度体系完善并能执行到位的校园中,学生会自觉的接受制度的规范、约束;而在制度管理比较混乱的校园中,学生往往会对制度的效用产生质疑,并尝试突破它的约束。这种情形在新建成的学校中比较常见,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应列在首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校园文化的完善。
但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我们在工作中可能又有这样的认识,校园的制度是天然合理的、公平公正的,是无须质疑其合理性的,对于制度,只存在遵守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需要创新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制度的僵化,甚至可以理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僵化。做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校园制度,要学会质疑德育制度的合理性。如我们可以对学校的德育制度进行德育合理性论证,在制度创新时坚持民主性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制度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我们可以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的特点,师生共同制订体现时代要求的校训、校风、校歌、校服等,制订一系列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严格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文明班队等的评比活动,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在制度创新时,我们也要注意制度措辞。现在的校园制度,多以“不准如何”“禁止如何”等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目的,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创新体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激励和引导学生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制度创新时,要注意减少“硬”约束,强调“软”约束。如在引导学生制定班规时尽量少说“不”和“不许”,多说“应该”,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比如,“不许作弊”改为“文明考试”,“不许骂人”改为“说话文明”等。写学校宣传标语时,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比如“礼貌使你高雅”、“助人使你快乐”等。
五、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调查表明,“领导 长者 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师长 父母 朋友”型的教师角色,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校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可以满足师生、生生交往的需要,也有利于发展师生、生生间的友谊感,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性格。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具有消极影响,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师生与生生间。师生间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责难、误会或学生偏激的性格等。部分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时,往往带有上位者的优越感,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会导致师生间的疏离,使双方产生隔阂,以致无法完成德育目的。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喜欢责难、辱骂甚至体罚学生的教师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而一些和蔼可亲、心思细密的教师则往往成为学生倾诉的首选对象。当然,有时候也存在部分比较极端的学生。无论何时,教师都应以高尚的师德,向学生倾注爱心,换取学生的信赖和纯洁的友谊,如此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朝气蓬勃的性格。至于学生间的矛盾,产生缘由比较复杂,我们作为引导者,更需要细致的了解,妥善的解决,力争使班级形成为和谐、融洽的集体,以避免消极情绪过多地影响学生人格发展。师生只有在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才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愉快,勤于工作,乐于学习,激发其热爱学校,热爱人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荣誉感、进取心。
除此之外,学校的基本建设也很重要,它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搭好骨架。学校应有微机室、语音室、书库、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这样能保证师生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也能为教学现代化和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学校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分批建设,逐步完善。尤其是精神文化的形成有一个积淀的过程。校园文化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而不是将外在的文化细胞移植于学校体内,要结合时代要求、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而逐渐生成。如在文化建设方面,不仅要注意文化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实用性,同时在字词和字体的选用上也要注重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
学校作为大众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人与人打交道的文化场所,应把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大众认同的观念,形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在交流中相融,让不同观点的思想在碰撞中升华,让不同种类的文化在沟通中趋同,真正成为从事文化的传承、积累和创新的地方,成为思想与思想交流、情感与情感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心灵家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显著的德育效应,学校德育必须借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载体。任何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相悖的。我们只有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范围充分宽广的校园文化,才能改善校园“气候”,美化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德育效应。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电话:13984256788;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