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的教学新理念。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将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结合我30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本人认为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一、创设教学情境,寻找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從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达到“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 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我们学校准备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 米,宽4 米,深1.5 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 立方米,请你帮老师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二、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注意观察,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盒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水池的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学生都兴趣很高。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首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餐厅、综合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三、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的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我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板书,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四、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同程度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华一家4 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每份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张明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
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将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结合我30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本人认为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一、创设教学情境,寻找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從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达到“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 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我们学校准备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 米,宽4 米,深1.5 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 立方米,请你帮老师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二、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注意观察,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盒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水池的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学生都兴趣很高。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首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餐厅、综合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三、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首先运用身边的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我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两层,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我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板书,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四、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同程度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华一家4 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每份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张明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
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