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虚拟教研室是跨学科、跨校际甚至跨国际的教研工作者为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前瞻性问题,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组成的教学研究团队。依托虚拟教研室,文章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手段,从而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
:
2021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拟确定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 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校际合作项目; 2022年辽宁科技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拟教研室是跨学科、跨校际甚至跨国际的教研工作者为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前瞻性问题,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组成的教学研究团队。依托虚拟教研室,文章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手段,从而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雷火灸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早期气滞血瘀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用雷火灸联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VAS疼痛评分、Harri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证候中髋部刺痛、关节活动受限、胁肋胀痛、面色晦暗等积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
背景 尿路感染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疗效与生活质量,尽早识别其相关因素,并针对性地预防与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者对尿路感染影响因素研究日益增多但结论仍存有争议,且目前缺少相关系统综述,无循证医学支撑。目的 系统评价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
<正>一、引言从1999年我国发射第一颗陆地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CBERS-01)以来,陆地卫星遥感得到快速发展,应用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已成为资源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和管理等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1]。目前,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不同特点,我国已构建了种类齐全、功能互补、尺度完整的卫星观测体系,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得到跨越式提升[2]。国产卫星观测应用体系日趋完善,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新时代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推动数字技术与虚拟教研室建设融合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文章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虚拟教研室合作式跨时空教学共同体的本质意蕴,在诠释虚拟教研室跨界学习、契约规制、优势互补等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起点逻辑、存在逻辑、成长逻辑和历史逻辑厘清数字化转型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价值旨归。据此,文章提出了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推进路径,即在物
虚拟教研室主要针对以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以强化人才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式教研活动。虚拟教研室是新媒体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师教学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基层教学团队创新的时代展现。
重视和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是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是基层教学组织改革的重要探索。在厘清现行高职院校教研室运行现状、充分发掘虚拟教研室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合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现状的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为今后各高职院校虚拟教研室的大面积推广具有借鉴意义。
针对传统实体教研室的不足,为推进洛阳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洛阳理工学院启动通信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虚拟教研室充分利用各学校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成果,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工程认证为课题,探索教研活动的开展技巧,通过高校之间的交流互访,促进了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各自的课程教学质量。
地理综合思维包含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三个维度,用综合思维认识地理事象,就是从多个维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地理概念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以地理概念为中心的综合思维体系。文章给出以地理概念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策略,然后以“热力环流”为例呈现概念教学过程,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渗透综合思维的培养。
从高考考情出发,依据综合思维的三层次,对“湖泊”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与重组。选取鄱阳湖作为“湖泊”单元教学的情境,以多视角下的鄱阳湖、变化中的鄱阳湖、未来的鄱阳湖三个子课时展开“湖泊”复习单元教学设计,系统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当前,医学正面临着从信息时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入医疗领域,医学正逐渐形成全新的知识体系和图谱,以及相应的思考模式和处理方案。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医学、工程和新技术融合的“智能医学影像”课程为实验载体,设计基于虚拟教研室的双线融合教学模式,探索推进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新型授课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工科、新医科的教学建设要求。本文通过搭建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融合教学资源库、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