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誰的標準工時
澳門因為其特殊的經濟產業結構,在勞動人口上存在著大量的文職工作人員,在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文職人員應該是按照工作模式歸類,主要是指有別於勞動密集型工種的僱員,按照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的就業資料定義可以看出目前文員屬類的就業僱員就高達10萬,當中包括了4.7萬左右的莊荷,如果在寬鬆定義上再加上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及其他如醫生等的特定人員,澳門幾乎有高達17萬的就業人口可以被歸納為文職人員,根據2016年第一季度的統計資料澳門現階段有39萬就業人口,可見幾乎近五成人員為文職工作人員,分佈在澳門各個行業。整體意義而言,澳門文職人員的界限並不是以單一職業為區分標準,這個範圍超出了某個行業的限制,而居於各行各業的文職人員的訴求也相對廣泛,隨著越來越高比例的文職人員就業人口的出現,2005年澳門文職人員總會就應運而生,也是隸屬於澳門工聯總會的系統總工會之一,文總十年來的工作重點是關心身處各行業的文職人員的維權需求,從權利的角度來看基本上就是職業權益,但對權利的含意,文總也作了一些開拓性的探索例如休息休假權、向上流動權、身心健康權等等。特別是休息休假權關係到家庭生活和諧、身體健康等關鍵問題,我們力求最大程度地保護僱員在職業上、生活上的基本權益,通過向政府與企業提出訴求、理性溝通等方式及時提出建議、解決問題。
而關係到僱員身心狀況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基本工時的討論,最近在鄰近的香港、台灣、內地都有過熱烈的社會討論,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地區都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制定了基本工時制度。在這一方面,澳門也並沒有落後,早在2008年,我們的《勞動關係法》中的第33條已經對正常工作時間(即基礎工時)有了明確規定:每天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每週工作不超過48小時。條文中甚至對於連續工作的時間也有做出具體的規定。但法例是否能有效執行自然需要政府勞動主管部門的監督,他們的實質監督才可對法例的實施發揮主導作用。法律規定是從理想狀態與法理上做出明確認定的,考慮到澳門的實際經濟模式,大量的服務性行業,職工中需輪班工作的為數也不少,再加上文職工作有別於機械性的定時定點甚至定量工作,任務型的文職工作性質具有連貫性,現實狀況是即使是到了規定的下班時間,很多情況也不可能立即下班而對工作不進行任何跟進。因此我們在現實和法律之間要尋求企業與員工最理想的互動狀態,期望雙方都善意對待法律法規的執行同時兼顧工作的靈活性。畢竟從企業老闆的角度來看當然希望工作越快越好地執行,從員工的角度也是希望在被信任的基礎上能夠有效率地完成,但雙方若處於一個互相懷疑或者對立的情緒下,就難以營造和諧的勞資關係。澳門雖然在勞動保障上的法律法規基本齊備,但我們不排除在澳門的職場,企業對僱員一些不合理安排的個別極端狀況仍然存在,所以過去幾十年,澳門工聯總會從社會發展與勞動權益的角度去積極發聲維權,一方面以社團力量在不同個案上協助僱員維護自身權益,另一方面在議會陣線上,積極推動相關修法,為勞動基本權益等完善法律保障,當中亦包括標準工時上的規範。
改進中的休假權
標準工時之外,在現在的商業社會對於全體僱員而言,最為關注的就是合理的休息休假權利,澳門社會在近十多年來高速發展,我們從僱員的權利出發,積極爭取改善以下幾項的主要權益保障:
(1)對於女性法定的產假天數提出改進建議,現時56天產期對女性產後調養恢復並不足夠,如果不針對實際的社會需求做出改善,則在法律之外沒有體現“人性化”的關懷。
(2)落實男士侍產假。這不是澳門新創的權益,而是早已在全球多個地區與國家盛行,鄰近地區已經設有男士有薪侍產假,內地規定三至七日不等,香港自去年開始實施男士三天侍產假,八折支薪,台灣則規定享有五天有薪假期。所以我們也努力推動在澳門能夠將五天有薪男士侍產假納入《勞動關係法》,目前澳門只有少數的企業設有男士有薪侍產假,但這是個別企業福利而已,並未有在法例上得到保障。
(3)在年假規定上,澳門現時法例規定只有不少於6天有薪假期,但明顯保障太低,在世界上排名倒數名列前茅。我們應該看到,僱員通過休假可釋放壓力、調整身心狀況,因此在工作中可以更加高效高質地完成。回歸後的經濟起飛,讓澳門人享受經濟紅利的同時,也逐漸剝奪了原有良好的家庭相處相伴的機會,因此通過合理的休假對於個人、家庭與澳門社會的整體穩定發展都是大有裨益。
再者,對於文職人員而言,其工作特性決定了他們需要更高的職場效率,工作任務的連續性亦不會因休假而中斷,因此合理地改善文職人員的休假制度,也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與生產力提升,這樣的狀態對於僱員本身、對企業而言都是雙贏的局面。
以現實的狀況來看,工作上加班的情況是難以避免的,在2015年文總進行的一項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澳門有超過50%的文職人員存在每人每天一小時的加班狀況,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前面解釋過的文職人員的工作特性決定的;同一調查中也有四分之一人表示無需加班,從此來看,相對於鄰近地區,澳門文職人員加班工作的狀況不算非常嚴重,但仍然有需要改進的空間。企業也應該思考為什麼僱員需要增加工時影響休息休假。這不妨從企業管理的角度,思考企業為僱員所提供的工作管理、技術、工具等支援是否足夠?企業有否積極對僱員展開培訓以提高效率及生產力?如果只是一味地拖延工時,影響休息休假權,長期而言對僱員就會帶來身體過勞與心理過勞的負面影響。
行業特性下的“過勞”
在社會的勞動結構中,有些特殊的行業工種是極容易存在過勞的現象,比如目前在澳門比較明顯的巴士司機行業,常常因為人手不足、發車規定不合理、交通擁堵、與乘客間矛盾等造成身心上的壓力,差劣的工作環境例如巴士總站無設置洗手間、無固定用餐場所或者時間,造成很多司機在駕駛時長期保持一個“捱”的狀態,久而久之就容易發生過勞的現象。針對於此,工聯總會不斷呼籲政府與業界要善用澳門本地的人力資源,加大對行業培訓,改善工作環境,進一步吸引本地居民投身巴士司機行業,如果在待遇上得以提高,又能改善工作環境,自然可以吸引年輕人陸續入行,防止出現行業人才斷層等的現象。這其實也是雞與雞蛋的邏輯問題,經常有說巴士司機不夠人手,但長期不友善的工作環境又何以吸引新人入行呢?當中更有牽涉公共交通頑疾等問題有待政府更好地規劃。工聯總會近年也加強與巴士公司進行合作,協助招募本地司機,鼓勵更多人投入此行業,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也期待有效緩解司機長期身心過勞的狀況。
休息休假權是僱員的一項基本權利,一旦長期縱容過勞,就會可能出現目前在台灣、內地等有上升趨勢的過勞死現象。我們希望所有工作的規範化都應該在法律層面上有所體現,如果法律對此沒有明確的規定和保障,那麼對於普通僱員而言,當不幸出現有關狀況時,等待著他們家庭的就將會是漫長的追訴。澳門現在對於過勞的法律規定尚未明確與細化,隨著社會變化的加速,整體社會與立法會都應該在過勞議題上做出更加深刻的思考與快速的修法,進一步作前瞻性立法監督與防範。
作為一個世界著名旅遊目的地,澳門給予大家一個特別鮮明的印象:“生活節奏較慢且悠閒”,特區政府亦清晰目標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旅遊休閒城市。因此當社會高速發展到一個階段時,我們應該思考發展是否需要無止盡?我們單純地追求經濟的增長,而拋棄對生活的追求、對家庭關係、社會和諧的追求,想必這不會是一個宜居宜遊城市的定位。如果我們的職場越來越極端化,過勞逐漸蔓延,對於外界而言我們也很難塑造“國際旅遊休閒都市”的形象,因此為達到我們的目標定位,對於澳門本身而言,也應該從打造一個友善的職場開始做起。
澳門因為其特殊的經濟產業結構,在勞動人口上存在著大量的文職工作人員,在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文職人員應該是按照工作模式歸類,主要是指有別於勞動密集型工種的僱員,按照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的就業資料定義可以看出目前文員屬類的就業僱員就高達10萬,當中包括了4.7萬左右的莊荷,如果在寬鬆定義上再加上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及其他如醫生等的特定人員,澳門幾乎有高達17萬的就業人口可以被歸納為文職人員,根據2016年第一季度的統計資料澳門現階段有39萬就業人口,可見幾乎近五成人員為文職工作人員,分佈在澳門各個行業。整體意義而言,澳門文職人員的界限並不是以單一職業為區分標準,這個範圍超出了某個行業的限制,而居於各行各業的文職人員的訴求也相對廣泛,隨著越來越高比例的文職人員就業人口的出現,2005年澳門文職人員總會就應運而生,也是隸屬於澳門工聯總會的系統總工會之一,文總十年來的工作重點是關心身處各行業的文職人員的維權需求,從權利的角度來看基本上就是職業權益,但對權利的含意,文總也作了一些開拓性的探索例如休息休假權、向上流動權、身心健康權等等。特別是休息休假權關係到家庭生活和諧、身體健康等關鍵問題,我們力求最大程度地保護僱員在職業上、生活上的基本權益,通過向政府與企業提出訴求、理性溝通等方式及時提出建議、解決問題。
而關係到僱員身心狀況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基本工時的討論,最近在鄰近的香港、台灣、內地都有過熱烈的社會討論,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地區都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制定了基本工時制度。在這一方面,澳門也並沒有落後,早在2008年,我們的《勞動關係法》中的第33條已經對正常工作時間(即基礎工時)有了明確規定:每天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每週工作不超過48小時。條文中甚至對於連續工作的時間也有做出具體的規定。但法例是否能有效執行自然需要政府勞動主管部門的監督,他們的實質監督才可對法例的實施發揮主導作用。法律規定是從理想狀態與法理上做出明確認定的,考慮到澳門的實際經濟模式,大量的服務性行業,職工中需輪班工作的為數也不少,再加上文職工作有別於機械性的定時定點甚至定量工作,任務型的文職工作性質具有連貫性,現實狀況是即使是到了規定的下班時間,很多情況也不可能立即下班而對工作不進行任何跟進。因此我們在現實和法律之間要尋求企業與員工最理想的互動狀態,期望雙方都善意對待法律法規的執行同時兼顧工作的靈活性。畢竟從企業老闆的角度來看當然希望工作越快越好地執行,從員工的角度也是希望在被信任的基礎上能夠有效率地完成,但雙方若處於一個互相懷疑或者對立的情緒下,就難以營造和諧的勞資關係。澳門雖然在勞動保障上的法律法規基本齊備,但我們不排除在澳門的職場,企業對僱員一些不合理安排的個別極端狀況仍然存在,所以過去幾十年,澳門工聯總會從社會發展與勞動權益的角度去積極發聲維權,一方面以社團力量在不同個案上協助僱員維護自身權益,另一方面在議會陣線上,積極推動相關修法,為勞動基本權益等完善法律保障,當中亦包括標準工時上的規範。
改進中的休假權
標準工時之外,在現在的商業社會對於全體僱員而言,最為關注的就是合理的休息休假權利,澳門社會在近十多年來高速發展,我們從僱員的權利出發,積極爭取改善以下幾項的主要權益保障:
(1)對於女性法定的產假天數提出改進建議,現時56天產期對女性產後調養恢復並不足夠,如果不針對實際的社會需求做出改善,則在法律之外沒有體現“人性化”的關懷。
(2)落實男士侍產假。這不是澳門新創的權益,而是早已在全球多個地區與國家盛行,鄰近地區已經設有男士有薪侍產假,內地規定三至七日不等,香港自去年開始實施男士三天侍產假,八折支薪,台灣則規定享有五天有薪假期。所以我們也努力推動在澳門能夠將五天有薪男士侍產假納入《勞動關係法》,目前澳門只有少數的企業設有男士有薪侍產假,但這是個別企業福利而已,並未有在法例上得到保障。
(3)在年假規定上,澳門現時法例規定只有不少於6天有薪假期,但明顯保障太低,在世界上排名倒數名列前茅。我們應該看到,僱員通過休假可釋放壓力、調整身心狀況,因此在工作中可以更加高效高質地完成。回歸後的經濟起飛,讓澳門人享受經濟紅利的同時,也逐漸剝奪了原有良好的家庭相處相伴的機會,因此通過合理的休假對於個人、家庭與澳門社會的整體穩定發展都是大有裨益。
再者,對於文職人員而言,其工作特性決定了他們需要更高的職場效率,工作任務的連續性亦不會因休假而中斷,因此合理地改善文職人員的休假制度,也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與生產力提升,這樣的狀態對於僱員本身、對企業而言都是雙贏的局面。
以現實的狀況來看,工作上加班的情況是難以避免的,在2015年文總進行的一項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澳門有超過50%的文職人員存在每人每天一小時的加班狀況,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前面解釋過的文職人員的工作特性決定的;同一調查中也有四分之一人表示無需加班,從此來看,相對於鄰近地區,澳門文職人員加班工作的狀況不算非常嚴重,但仍然有需要改進的空間。企業也應該思考為什麼僱員需要增加工時影響休息休假。這不妨從企業管理的角度,思考企業為僱員所提供的工作管理、技術、工具等支援是否足夠?企業有否積極對僱員展開培訓以提高效率及生產力?如果只是一味地拖延工時,影響休息休假權,長期而言對僱員就會帶來身體過勞與心理過勞的負面影響。
行業特性下的“過勞”
在社會的勞動結構中,有些特殊的行業工種是極容易存在過勞的現象,比如目前在澳門比較明顯的巴士司機行業,常常因為人手不足、發車規定不合理、交通擁堵、與乘客間矛盾等造成身心上的壓力,差劣的工作環境例如巴士總站無設置洗手間、無固定用餐場所或者時間,造成很多司機在駕駛時長期保持一個“捱”的狀態,久而久之就容易發生過勞的現象。針對於此,工聯總會不斷呼籲政府與業界要善用澳門本地的人力資源,加大對行業培訓,改善工作環境,進一步吸引本地居民投身巴士司機行業,如果在待遇上得以提高,又能改善工作環境,自然可以吸引年輕人陸續入行,防止出現行業人才斷層等的現象。這其實也是雞與雞蛋的邏輯問題,經常有說巴士司機不夠人手,但長期不友善的工作環境又何以吸引新人入行呢?當中更有牽涉公共交通頑疾等問題有待政府更好地規劃。工聯總會近年也加強與巴士公司進行合作,協助招募本地司機,鼓勵更多人投入此行業,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也期待有效緩解司機長期身心過勞的狀況。
休息休假權是僱員的一項基本權利,一旦長期縱容過勞,就會可能出現目前在台灣、內地等有上升趨勢的過勞死現象。我們希望所有工作的規範化都應該在法律層面上有所體現,如果法律對此沒有明確的規定和保障,那麼對於普通僱員而言,當不幸出現有關狀況時,等待著他們家庭的就將會是漫長的追訴。澳門現在對於過勞的法律規定尚未明確與細化,隨著社會變化的加速,整體社會與立法會都應該在過勞議題上做出更加深刻的思考與快速的修法,進一步作前瞻性立法監督與防範。
作為一個世界著名旅遊目的地,澳門給予大家一個特別鮮明的印象:“生活節奏較慢且悠閒”,特區政府亦清晰目標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旅遊休閒城市。因此當社會高速發展到一個階段時,我們應該思考發展是否需要無止盡?我們單純地追求經濟的增長,而拋棄對生活的追求、對家庭關係、社會和諧的追求,想必這不會是一個宜居宜遊城市的定位。如果我們的職場越來越極端化,過勞逐漸蔓延,對於外界而言我們也很難塑造“國際旅遊休閒都市”的形象,因此為達到我們的目標定位,對於澳門本身而言,也應該從打造一個友善的職場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