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音乐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我们不如换种方式来进行音乐鉴赏课教学,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
【关键词】新课改,新教学,音乐鉴赏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行后,传统的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其实,“在未欣赏音乐之前,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特别是一些学生们很少接触的中外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
那么,我们不如换种方式来进行音乐鉴赏课教学,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具体表现为:
开始上课,不说出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读“导言”,然后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创作诗歌散文、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展示。这种教学,有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亦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如上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组织教学后,教师只作简单导入(今天我们要欣赏三个非常有名的作品,这些曲子有完全不同的情绪,同学们要仔细感受,并且要有感想和联想),因为学生开始适应这种教学,彼此都非常认真。初听后(可听部分),教师让学生说说音乐特点,各自感受。有同学说这些作品情绪有的活泼欢快,犹如描绘春天早晨大草原上的蓝天白云,牛羊骏马;有的则让我想起自己的悲伤往事;有的则想起前年跟父母去看长江时的感受……。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学生已把作品内涵基本体验和感悟。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情况作简单介绍,然后让同学们完成课后“拓展与探究”,这样就完成了教学。
篇幅短小,音乐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大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如:《刨洋芋》,可让同学们编排舞蹈;《辽阔的草原》,可让同学们画画;《上去高山望平川》,可让同学们写诗……,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情绪得到恰当的把握。
有些作品是同学们以往很少接触也不太愿意接受的,比如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这一单元刚开始时,许多同学表示很难理解,并且建议跳过这个单元。这样的作品,如果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话,比较容易开展,但如果没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话,那么按照先听后讲、或先讲后听的方法,效果都不会很好,这就需要同学们自主完成教学。首先介绍关于京剧的始末原由以及名家代表和作品,以及播放并讲解甚至教唱部分京剧中各种“唱腔、念白”片段,讲梅兰芳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课后让同学们分小组下去收集与“京剧——做工、武打”、以及脸谱等相关的资料和材料,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大多数同学都能借助网络、报刊杂志等搜集到相关资料和材料,然后让同学们自己绘画脸谱,自己选择讲述人物角色及历史故事,自己表演角色,自己表述感受,这样下来,效果非常不错。有的同学自己制作了脸谱和服装,表演了《包龙图坐打开封府》,有的同学则分角色扮演了现代京剧《沙家浜》片断《智斗》,有的同学还专门看了新拍的由影视明星黎明和章子怡主演的电影《梅兰芳》,并在课堂上讲述故事情节和观后感。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不但使同学们充分体验到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中外民歌,在欣赏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听相关民歌、描述各国或各地区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之后学唱民歌,最后创作民歌,这样,不仅让同学们理解了民歌特点:地域性、即兴性,又以同学们为主体感受到音乐创作的乐趣。比如欣赏我国陕西民歌《脚夫调》,先听录音,然后让同学们说出歌中所表现的内容:歌曲表述了脚夫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这时教师播放陕西民歌《赶牲灵》与之作对比,大多同学都能说出曲目属于陕北民歌和陕北一带的地理条件和民风民俗,教师适当补充歌曲体裁内容等,接着学唱歌曲,并让同学们创作歌词,上台表演。这样不仅能让同学们熟悉曲目,复习地理知识,更能使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与表现才能,一举多得。而教师只起到辅助学习作用,轻松教学。
教材中也有同学们特别喜爱的内容,如第三十三节《流行风》,课本上的曲目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当代流行曲目,几乎所有同学都能说出词曲作者、创作背景和首唱者是谁,那么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必要用老生常谈的教学方式,而可以把它安排为“班级演唱会”,效仿央视“星光大道”,让同学们自己寻找自己最喜欢、最拿手,对自己影响深刻或有意义的流行歌曲及其伴奏参加“课堂流行音乐PK大赛”。评判组由教师和班干成员组成并进行投票评判,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擂台赛,不但歌唱表演,还要介绍该曲目的背景、作者及时代意义(可由演唱者本人或小组成员进行介绍)等来增加投票指数,票数高的可进入第二轮、第三轮和总决赛。有的同学演唱了《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有的演唱了《宝莲灯》的主题曲《想你的365天》,有的演唱了“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有的演唱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公益歌曲《相信爱》,有的还自弹自唱了自己创作的歌曲《榕树上的面包》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特别受同学们欢迎,不仅能让老师发现更多有音乐才华的苗子,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而且使同学们在开心完成教学的同时,学到了更多辨别流行音乐是否健康的元素。
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只有转换教学方式,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只有让学生占有主体地位,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音乐鉴赏》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9年7月北京第一版.
[2] 《教师用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鉴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北京第一版.
[3] 《怎样欣赏音乐》,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家 科普兰.
[4] 《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0年10月第7次印刷.
【关键词】新课改,新教学,音乐鉴赏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行后,传统的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其实,“在未欣赏音乐之前,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特别是一些学生们很少接触的中外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
那么,我们不如换种方式来进行音乐鉴赏课教学,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具体表现为:
开始上课,不说出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读“导言”,然后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创作诗歌散文、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展示。这种教学,有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亦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如上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组织教学后,教师只作简单导入(今天我们要欣赏三个非常有名的作品,这些曲子有完全不同的情绪,同学们要仔细感受,并且要有感想和联想),因为学生开始适应这种教学,彼此都非常认真。初听后(可听部分),教师让学生说说音乐特点,各自感受。有同学说这些作品情绪有的活泼欢快,犹如描绘春天早晨大草原上的蓝天白云,牛羊骏马;有的则让我想起自己的悲伤往事;有的则想起前年跟父母去看长江时的感受……。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学生已把作品内涵基本体验和感悟。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情况作简单介绍,然后让同学们完成课后“拓展与探究”,这样就完成了教学。
篇幅短小,音乐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大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如:《刨洋芋》,可让同学们编排舞蹈;《辽阔的草原》,可让同学们画画;《上去高山望平川》,可让同学们写诗……,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情绪得到恰当的把握。
有些作品是同学们以往很少接触也不太愿意接受的,比如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这一单元刚开始时,许多同学表示很难理解,并且建议跳过这个单元。这样的作品,如果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话,比较容易开展,但如果没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的话,那么按照先听后讲、或先讲后听的方法,效果都不会很好,这就需要同学们自主完成教学。首先介绍关于京剧的始末原由以及名家代表和作品,以及播放并讲解甚至教唱部分京剧中各种“唱腔、念白”片段,讲梅兰芳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课后让同学们分小组下去收集与“京剧——做工、武打”、以及脸谱等相关的资料和材料,现代信息技术发达,大多数同学都能借助网络、报刊杂志等搜集到相关资料和材料,然后让同学们自己绘画脸谱,自己选择讲述人物角色及历史故事,自己表演角色,自己表述感受,这样下来,效果非常不错。有的同学自己制作了脸谱和服装,表演了《包龙图坐打开封府》,有的同学则分角色扮演了现代京剧《沙家浜》片断《智斗》,有的同学还专门看了新拍的由影视明星黎明和章子怡主演的电影《梅兰芳》,并在课堂上讲述故事情节和观后感。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不但使同学们充分体验到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中外民歌,在欣赏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听相关民歌、描述各国或各地区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之后学唱民歌,最后创作民歌,这样,不仅让同学们理解了民歌特点:地域性、即兴性,又以同学们为主体感受到音乐创作的乐趣。比如欣赏我国陕西民歌《脚夫调》,先听录音,然后让同学们说出歌中所表现的内容:歌曲表述了脚夫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这时教师播放陕西民歌《赶牲灵》与之作对比,大多同学都能说出曲目属于陕北民歌和陕北一带的地理条件和民风民俗,教师适当补充歌曲体裁内容等,接着学唱歌曲,并让同学们创作歌词,上台表演。这样不仅能让同学们熟悉曲目,复习地理知识,更能使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与表现才能,一举多得。而教师只起到辅助学习作用,轻松教学。
教材中也有同学们特别喜爱的内容,如第三十三节《流行风》,课本上的曲目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当代流行曲目,几乎所有同学都能说出词曲作者、创作背景和首唱者是谁,那么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必要用老生常谈的教学方式,而可以把它安排为“班级演唱会”,效仿央视“星光大道”,让同学们自己寻找自己最喜欢、最拿手,对自己影响深刻或有意义的流行歌曲及其伴奏参加“课堂流行音乐PK大赛”。评判组由教师和班干成员组成并进行投票评判,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擂台赛,不但歌唱表演,还要介绍该曲目的背景、作者及时代意义(可由演唱者本人或小组成员进行介绍)等来增加投票指数,票数高的可进入第二轮、第三轮和总决赛。有的同学演唱了《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有的演唱了《宝莲灯》的主题曲《想你的365天》,有的演唱了“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有的演唱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公益歌曲《相信爱》,有的还自弹自唱了自己创作的歌曲《榕树上的面包》等等。这样的教学方式特别受同学们欢迎,不仅能让老师发现更多有音乐才华的苗子,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而且使同学们在开心完成教学的同时,学到了更多辨别流行音乐是否健康的元素。
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只有转换教学方式,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只有让学生占有主体地位,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音乐鉴赏》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9年7月北京第一版.
[2] 《教师用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鉴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北京第一版.
[3] 《怎样欣赏音乐》,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家 科普兰.
[4] 《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0年10月第7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