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引导方法,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愈来愈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探究能力是以上两项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对学生的综合性智能的发展。培养探究能力要注重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1 利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钠时,除了做教材上的有关实验外,还可增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投入钠的实验,并且使用投影,既直观,又好看。看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探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2 引导学生勤总结,得出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的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1.3 结合日常生活,应用化学知识。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化学技术的成果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应该强调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①环境保护知识:如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层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三废利用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现代意识。②工农业生产: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氯碱工业、电镀、化学电源、农药化肥、造纸、涂料、印染、粘合剂、食品工程、医药卫生、新物质、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问题。如何变废为宝,资源合理运用等问题。
1.4 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学生交谈来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方法尤其对于化学基础较差的同学适用。
1.5 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不断变换教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知识不仅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2.要创设质疑情境,点燃探究之火
2.1 创设提问环境。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2.2 引导开放思路,鼓励大胆探究。传统的教育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缺陷即缺少独创性。经验告诉我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学过和未学过的知识之间,在未知领域与新领域的知识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设联系的桥梁,诸多认识问题是可以突破的,这正是探索性实验培养的关键。
自主探索实验关键是自主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探索动机,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帮助引导。启发积极思维、帮助设计分析方案,查阅文献资料、补充设问和反问,以增加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能顺利完成。因此自主探索实验的特点是:提出问题,限制方法,自定方案,实验探索,自寻结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上的重大进展与成就并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提出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即“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3.运用模型创设,提高空间想象力
3.1 用结构示意图或直观模型,建立空间概念。结构示意图或直观模型是客观实物的模拟品,也是对微观事物想象的类似品。通过对模型或结构示意图的“形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求达到“神似”,这样就能准确的判断和定位。通过直观模型,可纠正平面的结构错觉,这样经过数次的观察,感性认识不断加强,大脑中就会逐渐建立起正确的、完整的、清晰的立体构象,为增强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打下基础,也为以后学习结构化学奠定基础。
3.2 寻找原型,进行类比迁移。中学化学对乙烯、乙炔、苯、白磷等的分子的空间结构作了详细的介绍,解题时就充分利用典型物质原型进行类比迁移,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单键可以旋转,而双键不能旋转的基本原理解题。
3.3 抓住空间形象特点,分析空间结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应认真审题,由平面思维定势,进行创造迁移,灵活的将信息和空间构形及性质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完整的立体形象。
3.4 切割单元平均计算。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4.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
一要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二要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三要及时辅导、整理、小结。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
总之,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创新意识与能力就会稳步提高。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引导方法,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愈来愈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探究能力是以上两项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对学生的综合性智能的发展。培养探究能力要注重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1 利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钠时,除了做教材上的有关实验外,还可增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投入钠的实验,并且使用投影,既直观,又好看。看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探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2 引导学生勤总结,得出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的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1.3 结合日常生活,应用化学知识。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化学技术的成果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应该强调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①环境保护知识:如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层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三废利用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现代意识。②工农业生产: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氯碱工业、电镀、化学电源、农药化肥、造纸、涂料、印染、粘合剂、食品工程、医药卫生、新物质、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问题。如何变废为宝,资源合理运用等问题。
1.4 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学生交谈来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方法尤其对于化学基础较差的同学适用。
1.5 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不断变换教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知识不仅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2.要创设质疑情境,点燃探究之火
2.1 创设提问环境。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2.2 引导开放思路,鼓励大胆探究。传统的教育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缺陷即缺少独创性。经验告诉我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学过和未学过的知识之间,在未知领域与新领域的知识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设联系的桥梁,诸多认识问题是可以突破的,这正是探索性实验培养的关键。
自主探索实验关键是自主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探索动机,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帮助引导。启发积极思维、帮助设计分析方案,查阅文献资料、补充设问和反问,以增加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能顺利完成。因此自主探索实验的特点是:提出问题,限制方法,自定方案,实验探索,自寻结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上的重大进展与成就并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提出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即“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3.运用模型创设,提高空间想象力
3.1 用结构示意图或直观模型,建立空间概念。结构示意图或直观模型是客观实物的模拟品,也是对微观事物想象的类似品。通过对模型或结构示意图的“形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求达到“神似”,这样就能准确的判断和定位。通过直观模型,可纠正平面的结构错觉,这样经过数次的观察,感性认识不断加强,大脑中就会逐渐建立起正确的、完整的、清晰的立体构象,为增强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打下基础,也为以后学习结构化学奠定基础。
3.2 寻找原型,进行类比迁移。中学化学对乙烯、乙炔、苯、白磷等的分子的空间结构作了详细的介绍,解题时就充分利用典型物质原型进行类比迁移,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单键可以旋转,而双键不能旋转的基本原理解题。
3.3 抓住空间形象特点,分析空间结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应认真审题,由平面思维定势,进行创造迁移,灵活的将信息和空间构形及性质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完整的立体形象。
3.4 切割单元平均计算。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4.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
一要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二要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三要及时辅导、整理、小结。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
总之,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创新意识与能力就会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