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工具现代转化的再认识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ertl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ools not only boosts moder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but also is a key link to complet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lth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tool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modern tools has restricted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在本世紀融合“非遗”保护的发展中,对传统手工艺操作的关注和保护,使得传统工具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宣传推广中,为了凸显“非遗”特性和“人文”品质,传统的工艺操作和工具被越来越多地作为关键内容或决定要素加以强调。工具的创制及使用原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工具和工艺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但在现阶段,对待中国传统手工艺工具的态度出现分歧,呈现两极态势:在宣传中主张手工制作和与之相应的传统工具;在实际生产中各类现代工具(图1)有着广泛应用。前工业社会的传统工具和后工业社会的现代工具之间的鲜明差异,使得与工具相关的矛盾在传统手工艺现代和未来的生存发展的探索中凸显出来。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中,行业面对的市场危机也是催动中国传统手工艺完成其现代转化的机遇,而工具的现代转化(20世纪50年代已先行展开)是其中的基础性内容。虽然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不是单纯应用现代工具,但工具的现代转化是传统手工艺完成现代转化的关键环节。
  一.工具的进化支撑传统手工艺的现有成果与面貌
  现有的各类传统手工艺与产品的样貌并非与生俱来,无不经历了工具、材料和工艺的长期协同发展,工艺及其产品的新面貌是以工具的进化为依托的。
  髹漆工艺成熟较早,但雕漆工艺的发端则较晚,缺少适合的工具便不可能将设想的工艺付诸实施。雕刻工具的不断发展、完善推动雕漆工艺的产生和发展,实现髹饰由平面而立体的艺术表现追求;再如,石家河、良渚、红山、石峁等多个文化的玉器已展现了上古古人冶玉的精湛工艺,而玉雕器皿虽然在商代已见,但到汉代才渐成规模;从原始青瓷初见到唐代秘色瓷,离不开千百年间持续不断地制备原料、拉坯、烧制等各环节工具研发来完成创意转化。
  工业革命催化社会生产力的跃进:从自然力机械,转变为蒸汽机,再发展到电动机,造成工具的重大变革,使人类的生产活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也在随之而变,电动工具、各种自动化机器应运而生。然而,到本世纪传统手工艺再度恢复时,从业者、参与者,乃至消费者,却对其生产工具纠结起来,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工具被置于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对立面,无需耗用大量人力的自动化生产模式被认为与传统手工艺的“传统”不相应,似乎越原始的工具才越“非遗”、越“文化”。
  人类使用工具加工材料制造产品的目的是什么?绝不是真人秀或行为艺术的造作形式,而是为更好地服务于生存与生活。效率是工具体现的原则——保持或提升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减少单位产品的成本消耗(包括:生产时间、原辅材料、人工等)、保持或提升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增加单位时间的产品产量,多、快、好、省地提供优质、适宜的产品是工具之于生产活动的价值所在。
  从人力驱动到电力驱动,从人工控制到自动化(图2),从金属到超声波、激光(图3),从传统制造到3D打印……,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大幅拓展,科技推动各类工具日新月异,以适应现代人优化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需要。这一系列巨变对传统手工艺提出路径抉择的邀约,从业者应当如何抉择呢?
  二.现代化工具促进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发展
  回溯传统手工艺的演化历史,其产品和工艺对各时代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表达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形成反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积累……多方面成果。每一次工具的进化和变革都会提升人类的生产能力,并且使艺术表现力得到增强,得以使创意形式和内容丰富。
  人类一直在探索强化和延伸双手力量和灵巧的途径与方法,这种内在动力也随着技艺代代传承。20世纪50-80年代的传统手工艺从业者们创造了一个赶超前代的辉煌阶段,创制了一批经典产品,其工巧水平、艺术和文化水平成为传统手工艺现代发展的高峰。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生产工具的现代化,手工劳动的传统和方式难以企及。各类从业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工具革新,电动设备被广泛引入,如:用于织毯生产的卧式平毯机和电动剪刀(20世纪50年代),景泰蓝磨光机(1959年),制作各种锦地的制地机(1973年),轧丝机(1974年),用于花丝镶嵌生产的多功能掐边机和梅花瓣成型机(1973年)、掰蔓机(1975年),木工锼活机和磨活机(1974年),制作大型玉雕件的“万能”磨玉机(1969年),用于细部加工的无极变速磨玉机(1978年),用于浅浮雕加工的超声波加工机(1989年),等等,这些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发展了技术手段,达到传统工具无法实现的效能和质量。
  工具和工艺的创新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准备了物质条件,但由于缺乏科学认识的指导,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未能适时、全面、有效地实现,也导致了对现代化工具的认识产生误区,制约了传统手工艺在新时期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传统工具不能适应现代转化的需要
  “非遗”的宣传和保护中对形式的强调造成对“非遗”本义认识的不充分,忽视了传统手工艺与时俱进的特质,陷入静态化、阶段化的认识误区。以偏概全的保护理念无视传统手工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进步性,同时也暴露出认识的矛盾——如果一味强调保持既有形态,那么,其之前长期发展演化又当作何论?在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中,由于没有充分、客觀认识传统手工艺的沿革和发展,在探讨和争论中,传统手工艺工具面临着被定格、被倒退的情境。表现为过度强调传统工具,以突出手工制造的属性;避讳机器制造和后工业社会的现代工具。
  要整体、动态地认识传统手工艺工具,既看到其发端、形成,又要正视其变化、演进,不能墨守成规。既有形态只能是暂时的、阶段性的,若单纯地要求其止步于斯,人类的智慧又有何意义呢?
  低效的传统工具制约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同一性。高人工、低产量、高价格的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化的规模消费,制约公众对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消费选择,不能支持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充分融合。高成本筑成的高价格并不能反映产品应有的价值,也不能支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增加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社会消费规模,充分扩展基础消费的广度和高度,才能使目前已有的艺术品消费、奢侈品消费获得有效支撑,减少市场波动的影响。如:在玉雕、木雕、花丝镶嵌等品类中广泛使用的手持电动工具(图4),体现的正是传统手工艺现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进化趋势。不能使足够多数的人选择消费,这种产品及其工艺就不属于现代生活,不属于现代社会。
  通过纵向对比可见,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并非造成传统手工艺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工具的操控和使用仍是依赖人来完成的。即便是智能化设备,其设计来源和学习对象仍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产品出现的种种问题,关键原因是运用工具从事生产的人。从事传统手工艺产品生产的从业者在思想和认识上达不到体现传统积淀、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和文化表现所需水平,就不可能充分利用工具的效能创造出优质产品。例如:玉石雕刻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是用“水凳”,以脚踏通过皮带带动砣转动磨制玉料;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以电动磨玉机、带有钻石粉的各种砣雕琢玉石,拓展了从业者操作和创意的空间。现在的从业者绝大多数已不会使用“水凳”,却并未阻碍玉雕技艺发展,倒退或固守绝非传承之道(图5)。在当前和未来的活态传承中,一味排斥数字化、智能化工具亦非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之道。作为传承人的从业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是科学地认识自身的作用,以及人与机器的有机结合。人的手是思想表达的介质,也是思想驱动工具的介质,为了让传统手工艺进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必须要借助现代化工具实现传统手工艺产品规模量产(图6)。在这一趋势下,要求从业者不仅是传承某一类工艺技术,更要传承蕴涵其中的工艺文化和工艺思想——对生活方式所代表的价值观的解读。有了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技艺传承才能是活态的,呆板、劣质的产品因为缺少了人的思想才没有灵魂和精神。因此,减省人类劳动的现代工具将是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可持续的一块“试金石”。
  当前对传统手工艺工具的认识忽视了人类对工具需要的内涵,从而将传统工具与现代工具对立起来。先进工具补强人手无法实现的精准、高效,手工痕迹并不能全部以“生动”“韵味”来粉饰,工具的现代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在当代,以及向未来发展的客观必然。工具的改进伴随着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整个历程,是活态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必须是助力,而不能成为桎梏。现代的传统手工艺从业者需要汲取前人的智慧来认识社会的转型、认识工具的变革、认识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
  四.传统工具和现代工具共同构建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完整性
  传统手工艺的形成与演化贯穿着人与工具的互动,人运用工具创造出更丰富、品质更高的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类产品,社会发展带动的工具革新又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提升,传统手工艺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不断成熟、完善。
  以雕漆工艺为例,由锥刻、剔犀、剔红等的产品制作年代排列可以推知,古代工匠对雕漆工艺的探索经历了漆层加工硬度变化的过程,最初是待漆坯干固后进行刻划,嗣后逐步掌握对漆层结膜干固程度的控制,半干时以薄而柔韧的刀进行剔、雕,产生新颖、多层次艺术、装饰效果,形成丰富变化,使雕漆工艺日益多样。到现阶段,基于艺术效果的需要,一些从业者发现对某些细节的表现待漆坯完全干固后以硬刀雕刻效果更佳,于是开发硬质刀具,甚至电动工具(因材料特性,之前在雕漆生产中无法使用)。多元工具的引入为雕漆工艺当代发展塑造出新样貌。目前,在生产中已采用数控设备进行雕刻,而消费者并不排斥机制与人工结合生产的产品,市场表现良好。虽以目前的自动化设备尚难以大规模替代手工生产,但智能化设备对雕漆产品生产将会带来的变革已指日可待。
  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相适应,传统手工艺工具也必然有其现代转化、进化持续发生,历代留传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也显示出工具的这种转化。现代的人们尚未将传统手工艺认识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故而对传统手工艺工具的认识也滞留在了历史中。
  众多从业者和参与者以对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的个例的认知替代了对行业整体的认识,导致对传统手工艺行业发展方向、整体规划和路径认识的扭曲,工具是较为典型的一个方面。个体的生产制作并非行业的缩影,只是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认识与需求的引导下,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必然是以产品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消费作为支撑。因此,宏观层面的行业发展需求必然形成相应的生产方式对工具发展的要求,不能以个例来概括传统手工艺的全貌。
  传统工具与现代工具并不冲突,在可持续发展中二者行其道,不同的生产特性决定了它们的共生关系,交集之外有着自身的广阔空间。传统工具和现代工具是传统手工艺现代发展的两个层面,各具优势、互为补益,共同构成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及向未来发展的完整基础。
  当代的从业者、参与者和消费者,乃至社会大众,都应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工具的现代转化予以客观、充分的认识。工具是科技、文化发展成果的体现和应用,工具的发展、进步又拉动工艺的发展,促进工艺的综合表现力的提升。没有工具的现代转化,时人及后来者便见识不到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璀璨多姿。现代人要破除唯材料、唯大师(或传承人)、唯工具等的狭隘工艺观,通过传统手工艺的产品及其生产方式所要认识的是前人的智慧,能生产出功能合宜、形态优美、内容生动的优质产品才是传承与发展的硬道理。现代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所要传承的不是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而是有活力的智慧、有生命的文化。
其他文献
Ar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 can take full advantage of some related language in art. Through the designers’creation, traditional habits c
期刊
Yakwool industry is now confronted with challenges and needs to explore for the paths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Due to soft feeling, thermal insulation and breathability, yakwool can be combined wit
期刊
As a famous British critic, Ruskin was attracted by the local architecture when he lived in Venice. Therefore, he wrote The Stones of Venice with the intention of exploring the craft and history of Ve
期刊
In 1775, The German archaeologist and art historian Winkelmann published a paper entitled "Some Opinions on the Imitation of Greek Works in Painting and Sculpture". With his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w
期刊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touris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期刊
This paper takes the guide desig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form and the theme content in the process of space guidance in the design of
期刊
Umbrella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There were initially feather umbrellas, silk umbrellas and umbrellas made of cotton cloth and bamboo split. After the invention of paper i
期刊
The lotus pond scenery, represented by Pattern of Mandarin Duck in Lotus Pond, is a commonly-seen decorative pattern on blue-and-white porcelains of the Yuan Dynasty. It appears frequently and spreads
期刊
The way to combine creative manual labor and personalized jade carvings and give birth to the new-fashioned jade carvings with contemporary value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ind
期刊
As known to all, lacquer-carved jade-inlaid floor screen is the most typical to radiate glorious charms of Yangzhou Lacquerware in contemporary times and the most frequently selected as national gift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