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語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索和研究 综合性学习 自主 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88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教学中往往没有真正实施,或实施起来流于形式,或缺乏计划性。有的实施过分依赖于课本,缺少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兴趣的考虑;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只做些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之类的工作,缺少甄别整理交换研讨;有的综合性学习课过分语文化,缺乏整合特色;有的又科学专业色彩性过强,把综合性学习课异化成了科学课;有的综合性学习课,完全是教师制定目标、制定程序,学生机械完成,缺乏学生的自主性……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现状来看,实在有太多问题值得进一步去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 和“主动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举措和新突破。
从课程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课程,属于语文学科教学板块。作为植根于语文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从学习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植根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而非“纯粹”的理性学习,是一种过程性的、非线性的语文实践,而非结论式的、直线式的知识掌握。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一个个活动来展开,侧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而不是通过获取最后的结论来掌握语文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从文化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课程性实践学习、是一种开放性语文生活、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文化,而非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潜能,整合语文知识和能力,我们更重视过程性的东西。
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它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但又不仅于此。它突出综合(是语文学习目标的综合、是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是学习方式的综合),强化实践(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强调“自主”。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综合性学习要有计划性。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具体操作可参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建议进行。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生成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因此,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例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的要求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的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仅是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索和研究 综合性学习 自主 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88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教学中往往没有真正实施,或实施起来流于形式,或缺乏计划性。有的实施过分依赖于课本,缺少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兴趣的考虑;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只做些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之类的工作,缺少甄别整理交换研讨;有的综合性学习课过分语文化,缺乏整合特色;有的又科学专业色彩性过强,把综合性学习课异化成了科学课;有的综合性学习课,完全是教师制定目标、制定程序,学生机械完成,缺乏学生的自主性……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现状来看,实在有太多问题值得进一步去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 和“主动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举措和新突破。
从课程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课程,属于语文学科教学板块。作为植根于语文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从学习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植根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而非“纯粹”的理性学习,是一种过程性的、非线性的语文实践,而非结论式的、直线式的知识掌握。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一个个活动来展开,侧重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而不是通过获取最后的结论来掌握语文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从文化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课程性实践学习、是一种开放性语文生活、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文化,而非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潜能,整合语文知识和能力,我们更重视过程性的东西。
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它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但又不仅于此。它突出综合(是语文学习目标的综合、是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是学习方式的综合),强化实践(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强调“自主”。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综合性学习要有计划性。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具体操作可参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建议进行。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生成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因此,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例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的要求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的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仅是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