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儿厌食症常发生于3岁至6岁的儿童,主要表现为长期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小儿厌食症是影响儿童健康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患有该类病症的儿童常常伴有恶心、腹泻、便秘、便血等。中医主张“补益中气、阴阳调和”的治病宗旨,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是由于儿童气血不足、内分泌失调等因素造成,可以通过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且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显著。本文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
引言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我国儿童患有小儿厌食症的概率也在逐年递增,患有小儿厌食症的儿童长时间食欲不振、食量骤减、不思饮食、精神状态不佳,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目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式有中医和西医两种,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致病原因是儿童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所致,只要服用促进消化系统运行的药物即可;而中西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儿童的气血不足、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等因素所致,需服用健脾养胃、生津消食、理气助运等中药,并辅助以中药敷脐治疗,所得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本文就以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为例,探究其临床疗效。
一、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常见于3岁~6岁的低龄儿童群体,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食欲不振、食欲锐减、适量骤减、精神状态不佳。小儿厌食症作为一种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儿童患有该疾病常常会出现呕吐、不思进食、腹泻、便秘、腹胀、腹痛、便血等并发症[1]。目前临床医学上证明,引发小儿厌食症的主要原因为机体疾病干扰(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长期便秘等)、药物作用(如服用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抗癌药物等)微量元素缺乏(铁、锌等)、气候因素、喂养方式不当(乱吃零食、过食冷饮等)以及神经性厌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活动受限等)。目前临场医学上对于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方式有血样检查、胃镜检查等。血样检查时,若发现患者肠胃道出血、粪便隐血呈阳性、血红蛋白偏低可初步判定患有小儿厌食症。此外观察儿童有无腹胀症状,检测儿童的肝肾功能及全身脏器有无损伤状况。胃镜检查是早期确诊有无出现应激性溃疡症状,在X线影像下有溃疡穿孔或气体游离,在超声图像下显示为胃壁异常增厚、胃粘膜邹壁异常肥大等。
二、参苓白术散的药理性分析
参苓白术散是一种由白术、茯苓、方中、桔梗、陈皮、山楂、麦芽、神曲、莲子、党参、白扁豆、薏仁、砂仁、淮山、连翘中药制成的用于治疗脾胃气虚的典型药剂,具有健脾益气、调理肺气、除烦除燥等功效。参苓白术散中的方中党参具有健脾补气、调理甘温的功效,白术除烦除燥、健脾苦温的良药,而白扁豆、茯苓具有祛湿驱寒健脾的功效,而山楂、麦芽、神曲是健胃消食、生津开胃的良药,淮山补充气血,连翘清热解毒,全方配合制成的参苓白术散共同祈祷健脾益气、开胃生津、调和中气的作用。谢康禧认为,肝肾的疏泄功能异常是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原因之一[2]。事实上小儿脾胃不健,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导致味蕾减退、食欲不振,而参苓白术散具有明显的健脾益气,生津养胃、促进消化的功效,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疗效显著。
三、中药敷脐治疗法分析
中药敷脐疗法是我国古老中医流传下来的一种防治疾病的偏方,又称脐疗。重要敷脐疗法是将中药放置在患者的肚脐上,肚脐是人体神阙穴所在位置,再在药物上用纱布覆盖。中药敷脐疗法与中医口服内调理念不同,它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是根据古代的药熨、敷贴等方法演变而来。在人体的神阙穴上敷药最早见于晋代中医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就明确的指出:“灸脐上十四”,后人纷纷针对神阙穴敷药法作阐述,比如《千金要方》中提到:“泻泄暴利,大蒜捣贴两足心,亦可贴脐中”[3]。神阙穴是人体各个静脉相通的核心穴位之一,与体内脏腑静脉相通,具有运气健脾、调和中气、温补下元等作用。经过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肚脐位置因其独特的结构,在药物吸收方面最有效果,且肚脐表皮组织薄,无脂肪,与人体的筋膜、腹膜相连,同時又与人体的腹壁静脉形成连同,腹壁静脉上下连同,中药敷在肚脐位置,能够将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扩散到血脉网络和静脉分支,具有吸收快、清楚少、作用佳的特点,能够有效防止患儿因口服苦味中药产生反胃、恐惧的情况发生。
四、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分析
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参苓白术散通过中药口服内调补气健脾,而中药敷脐法通过中药外治,促进药物吸收,加快小儿厌食症的痊愈速率。在赖崇杰所著的《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临床论著中就曾运用对比疗法验证过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该篇文章中随机选取50例患有小儿厌食症的患者,一组单纯服用参苓白术散,另外一组在服用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加用重要敷脐治疗,实验结果证明,前一组总有效率为92%,后一组总有效率为98%[4]。由此可见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疗法对于治疗小儿厌食症比单纯服用参苓白术散的方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疗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广泛推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众多临床药理学的实践证明,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儿童厌食症状,具有生津消热、除烦除燥、健脾养胃、调和中气的效果,针对儿童的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具有显著的疗效。这充分证明了中医疗法在恢复人体消化系统功能、促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面大有裨益,在恢复人体脏腑功能,协调内分泌系统,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方面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洪丽,张淳坷,高海妮.抚触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仄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6A):11-12.
[2]谢康禧.参苓白术散加减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综合杂志,2013,14(13):1711-1712.
[3]梁伍,袁碧仪.敷脐疗法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医研究,2013,22(8):61-64.
[4]赖崇杰.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02):102-103.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
引言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我国儿童患有小儿厌食症的概率也在逐年递增,患有小儿厌食症的儿童长时间食欲不振、食量骤减、不思饮食、精神状态不佳,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目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式有中医和西医两种,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致病原因是儿童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所致,只要服用促进消化系统运行的药物即可;而中西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儿童的气血不足、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等因素所致,需服用健脾养胃、生津消食、理气助运等中药,并辅助以中药敷脐治疗,所得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本文就以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为例,探究其临床疗效。
一、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常见于3岁~6岁的低龄儿童群体,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食欲不振、食欲锐减、适量骤减、精神状态不佳。小儿厌食症作为一种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儿童患有该疾病常常会出现呕吐、不思进食、腹泻、便秘、腹胀、腹痛、便血等并发症[1]。目前临床医学上证明,引发小儿厌食症的主要原因为机体疾病干扰(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长期便秘等)、药物作用(如服用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抗癌药物等)微量元素缺乏(铁、锌等)、气候因素、喂养方式不当(乱吃零食、过食冷饮等)以及神经性厌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活动受限等)。目前临场医学上对于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方式有血样检查、胃镜检查等。血样检查时,若发现患者肠胃道出血、粪便隐血呈阳性、血红蛋白偏低可初步判定患有小儿厌食症。此外观察儿童有无腹胀症状,检测儿童的肝肾功能及全身脏器有无损伤状况。胃镜检查是早期确诊有无出现应激性溃疡症状,在X线影像下有溃疡穿孔或气体游离,在超声图像下显示为胃壁异常增厚、胃粘膜邹壁异常肥大等。
二、参苓白术散的药理性分析
参苓白术散是一种由白术、茯苓、方中、桔梗、陈皮、山楂、麦芽、神曲、莲子、党参、白扁豆、薏仁、砂仁、淮山、连翘中药制成的用于治疗脾胃气虚的典型药剂,具有健脾益气、调理肺气、除烦除燥等功效。参苓白术散中的方中党参具有健脾补气、调理甘温的功效,白术除烦除燥、健脾苦温的良药,而白扁豆、茯苓具有祛湿驱寒健脾的功效,而山楂、麦芽、神曲是健胃消食、生津开胃的良药,淮山补充气血,连翘清热解毒,全方配合制成的参苓白术散共同祈祷健脾益气、开胃生津、调和中气的作用。谢康禧认为,肝肾的疏泄功能异常是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原因之一[2]。事实上小儿脾胃不健,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导致味蕾减退、食欲不振,而参苓白术散具有明显的健脾益气,生津养胃、促进消化的功效,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疗效显著。
三、中药敷脐治疗法分析
中药敷脐疗法是我国古老中医流传下来的一种防治疾病的偏方,又称脐疗。重要敷脐疗法是将中药放置在患者的肚脐上,肚脐是人体神阙穴所在位置,再在药物上用纱布覆盖。中药敷脐疗法与中医口服内调理念不同,它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是根据古代的药熨、敷贴等方法演变而来。在人体的神阙穴上敷药最早见于晋代中医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就明确的指出:“灸脐上十四”,后人纷纷针对神阙穴敷药法作阐述,比如《千金要方》中提到:“泻泄暴利,大蒜捣贴两足心,亦可贴脐中”[3]。神阙穴是人体各个静脉相通的核心穴位之一,与体内脏腑静脉相通,具有运气健脾、调和中气、温补下元等作用。经过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肚脐位置因其独特的结构,在药物吸收方面最有效果,且肚脐表皮组织薄,无脂肪,与人体的筋膜、腹膜相连,同時又与人体的腹壁静脉形成连同,腹壁静脉上下连同,中药敷在肚脐位置,能够将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扩散到血脉网络和静脉分支,具有吸收快、清楚少、作用佳的特点,能够有效防止患儿因口服苦味中药产生反胃、恐惧的情况发生。
四、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分析
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参苓白术散通过中药口服内调补气健脾,而中药敷脐法通过中药外治,促进药物吸收,加快小儿厌食症的痊愈速率。在赖崇杰所著的《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临床论著中就曾运用对比疗法验证过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该篇文章中随机选取50例患有小儿厌食症的患者,一组单纯服用参苓白术散,另外一组在服用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加用重要敷脐治疗,实验结果证明,前一组总有效率为92%,后一组总有效率为98%[4]。由此可见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疗法对于治疗小儿厌食症比单纯服用参苓白术散的方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疗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广泛推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众多临床药理学的实践证明,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儿童厌食症状,具有生津消热、除烦除燥、健脾养胃、调和中气的效果,针对儿童的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具有显著的疗效。这充分证明了中医疗法在恢复人体消化系统功能、促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面大有裨益,在恢复人体脏腑功能,协调内分泌系统,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方面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洪丽,张淳坷,高海妮.抚触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仄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6A):11-12.
[2]谢康禧.参苓白术散加减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综合杂志,2013,14(13):1711-1712.
[3]梁伍,袁碧仪.敷脐疗法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医研究,2013,22(8):61-64.
[4]赖崇杰.参苓白术散结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0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