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银饰作为苗族人民最钟情的配饰,也是少数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苗族来说,银饰及其文化也成为其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苗族银饰;图腾;蝴蝶图腾;审美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精神积淀,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真实写照。一般认为,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多以服饰等为载体进行展示,也就成就了引人入胜的“身边艺术”。通过银饰上面的图腾,希望能和祖先产生共鸣进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苗族同胞特殊的“金银情结”的图腾崇拜的探索,是深入了解和解读苗族银饰图腾崇拜文化内涵以及美学意蕴的基础。
一、银饰源于图腾
图腾(Totern)一词,最初源于北美土著印第安语“Totam”,即“他的亲族”。图腾,就意味着自己的族人和亲属。但不同于普通的族人,图腾往往是有着超自然神力的保护者和先祖。例如哈尼族认为自己是神鸟的后裔,而彝族则称信奉虎,海南黎族则将猫视为祖先。“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它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发现有鸟图腾柱。浙江绍兴出土一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故宫索伦杆顶立一神鸟,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的演变而来。白银,既然对苗族来说是一种原始信仰符号,那就意味着它所具有的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价值,而且也还包括许多其他的价值。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说:审美经验是一个文明的生活的显示、记录与赞颂,是推动它发展的一个手段,也是对一个文明质量的最终的批判。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写到:“许多氏族中和摩其人中一样流行着一种传说,他们的第一个祖先是转化成男人和女人的动物或无生物,他们就成为氏族的象征(图腾)。”我们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神话意识,图腾崇拜意识,宗教巫术意识及情感意识原来就早通过少数民族服饰上作为文化载体进行显现。
二、蝴蝶图腾崇拜
中华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的局限性,通常将生老病死和自然灾害等现象都归咎于浓重的鬼神身上,从而形成了“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巫文化。一般认为,包括苗族银饰在内的苗族传统纹样,均以動物崇拜、生殖崇拜等古朴思想为表达形式。
在众多的纹样中,蝴蝶纹是苗族银饰中反复大量出现的故事和纹样,也是寓意最多的纹样之一。(图1,图2)黔东南《苗族古歌》中说,枫树生出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出十二个蛋,并且请“鹡宇”鸟来帮忙孵化,生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和雷公、龙、虎、蛇等十二个兄弟。这些史料反映出蝴蝶在苗族人心中的地位,蝴蝶妈妈是母亲始祖的象征,在苗族银饰中一直处于醒目的位置,蝴蝶符号既是对祖先崇拜的寄托物,又是生殖崇拜的文化象征。苗族人过去长期生活在高深的密林中,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以及经历战时和不断的迁徙,因此对生命更加渴望和珍惜。而蝴蝶产卵多,生殖能力强,是“多产”的象征,所以蝴蝶纹样大量的被应用在银饰中,也正是内心的期盼,从而如蝴蝶般孕育出更多子孙后代来壮大自己的族群。可见,蝴蝶图腾对苗族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苗族银饰作为载体,形成一套图纹色彩生动形象的族群标志,有利于其族群成员进行身份识别,以增强族群认同的意识。因此,在苗族同胞银饰里面的蝴蝶纹中有的就以当地的苗族妇女为范本,梳有高发髻,包有彩色头帕,身穿百鸟衣,用蝴蝶符号将族人凝聚在一起,视自己为蝴蝶妈妈的后代。
三、苗族银饰中的审美
(一)审美与观念
苗族民谚中有一句话:“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苗族,是一个靠着银饰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也留下颇多神秘的民族。在《皇清职贡图》和道光年间《凤凰厅志》、《松桃厅志》中记载,彼时湘西、黔东一带的苗族,便是“头戴大银梳、以银索密绕其髻”,“富者以银丝作假髻,形似雁翎”,银饰之风已经极为普遍。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苗族同胞银饰的佩戴,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佩戴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银饰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服饰礼仪借助于民族图腾符号作为族群支系的区分和认同的标准,有利于个体对自我进行族群身份界定和社会角色的认同,在族群历史和社会文化协调一致的调试过程中,最终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转变。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银饰是服饰的一种装饰。银饰不仅仅具有实用性,它从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许多银饰图案是从实用需要蜕变而来的。作为“身外之物”的装饰,配饰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且也是因地制宜考虑到实际作用。
(二)符号与象征
德国著名犹太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不再生活在单纯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的各部分,它们组成的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这就是说,人生活在自己用符号建构的世界中,因而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语言“只能大致地、粗糙地描绘想象的状态,而在传达永恒运动着的模式,内在经验的矛盾心理和粗综复杂的情感、思想和印象、记忆和再记忆,先验的幻觉……则可悲地失败了。”既然语言符号不能表达人内在生命的错综复杂情感,那么人只有另外创造一种表达符号,这种符号就是艺术,艺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审美情感表达而创造的符号。苗族银饰的神秘与独特,当然也源于同样的原因。千百年来,蕴藉在白银身上的这种“审美气质”,至今都还在影响着我们。不过,如果要论及这种金属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影响深度,最典型的样本却并不在中国文化的主流,而在顽强生长于主流文化边缘上的苗族。通过对银饰及其银饰内蕴的文化、审美等因子的描述,苗族同胞那种浪漫的氣质得以毫无保留的彰显,更使得苗族银饰成为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1]杨昌鸟国.苗族服饰.[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2]朱志荣.日常生活中的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苏姗·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关键词】:苗族银饰;图腾;蝴蝶图腾;审美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精神积淀,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真实写照。一般认为,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多以服饰等为载体进行展示,也就成就了引人入胜的“身边艺术”。通过银饰上面的图腾,希望能和祖先产生共鸣进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苗族同胞特殊的“金银情结”的图腾崇拜的探索,是深入了解和解读苗族银饰图腾崇拜文化内涵以及美学意蕴的基础。
一、银饰源于图腾
图腾(Totern)一词,最初源于北美土著印第安语“Totam”,即“他的亲族”。图腾,就意味着自己的族人和亲属。但不同于普通的族人,图腾往往是有着超自然神力的保护者和先祖。例如哈尼族认为自己是神鸟的后裔,而彝族则称信奉虎,海南黎族则将猫视为祖先。“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它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发现有鸟图腾柱。浙江绍兴出土一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故宫索伦杆顶立一神鸟,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的演变而来。白银,既然对苗族来说是一种原始信仰符号,那就意味着它所具有的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价值,而且也还包括许多其他的价值。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说:审美经验是一个文明的生活的显示、记录与赞颂,是推动它发展的一个手段,也是对一个文明质量的最终的批判。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写到:“许多氏族中和摩其人中一样流行着一种传说,他们的第一个祖先是转化成男人和女人的动物或无生物,他们就成为氏族的象征(图腾)。”我们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神话意识,图腾崇拜意识,宗教巫术意识及情感意识原来就早通过少数民族服饰上作为文化载体进行显现。
二、蝴蝶图腾崇拜
中华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的局限性,通常将生老病死和自然灾害等现象都归咎于浓重的鬼神身上,从而形成了“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巫文化。一般认为,包括苗族银饰在内的苗族传统纹样,均以動物崇拜、生殖崇拜等古朴思想为表达形式。
在众多的纹样中,蝴蝶纹是苗族银饰中反复大量出现的故事和纹样,也是寓意最多的纹样之一。(图1,图2)黔东南《苗族古歌》中说,枫树生出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出十二个蛋,并且请“鹡宇”鸟来帮忙孵化,生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和雷公、龙、虎、蛇等十二个兄弟。这些史料反映出蝴蝶在苗族人心中的地位,蝴蝶妈妈是母亲始祖的象征,在苗族银饰中一直处于醒目的位置,蝴蝶符号既是对祖先崇拜的寄托物,又是生殖崇拜的文化象征。苗族人过去长期生活在高深的密林中,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以及经历战时和不断的迁徙,因此对生命更加渴望和珍惜。而蝴蝶产卵多,生殖能力强,是“多产”的象征,所以蝴蝶纹样大量的被应用在银饰中,也正是内心的期盼,从而如蝴蝶般孕育出更多子孙后代来壮大自己的族群。可见,蝴蝶图腾对苗族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苗族银饰作为载体,形成一套图纹色彩生动形象的族群标志,有利于其族群成员进行身份识别,以增强族群认同的意识。因此,在苗族同胞银饰里面的蝴蝶纹中有的就以当地的苗族妇女为范本,梳有高发髻,包有彩色头帕,身穿百鸟衣,用蝴蝶符号将族人凝聚在一起,视自己为蝴蝶妈妈的后代。
三、苗族银饰中的审美
(一)审美与观念
苗族民谚中有一句话:“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苗族,是一个靠着银饰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也留下颇多神秘的民族。在《皇清职贡图》和道光年间《凤凰厅志》、《松桃厅志》中记载,彼时湘西、黔东一带的苗族,便是“头戴大银梳、以银索密绕其髻”,“富者以银丝作假髻,形似雁翎”,银饰之风已经极为普遍。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苗族同胞银饰的佩戴,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佩戴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银饰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服饰礼仪借助于民族图腾符号作为族群支系的区分和认同的标准,有利于个体对自我进行族群身份界定和社会角色的认同,在族群历史和社会文化协调一致的调试过程中,最终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转变。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银饰是服饰的一种装饰。银饰不仅仅具有实用性,它从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许多银饰图案是从实用需要蜕变而来的。作为“身外之物”的装饰,配饰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且也是因地制宜考虑到实际作用。
(二)符号与象征
德国著名犹太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不再生活在单纯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的各部分,它们组成的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这就是说,人生活在自己用符号建构的世界中,因而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语言“只能大致地、粗糙地描绘想象的状态,而在传达永恒运动着的模式,内在经验的矛盾心理和粗综复杂的情感、思想和印象、记忆和再记忆,先验的幻觉……则可悲地失败了。”既然语言符号不能表达人内在生命的错综复杂情感,那么人只有另外创造一种表达符号,这种符号就是艺术,艺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审美情感表达而创造的符号。苗族银饰的神秘与独特,当然也源于同样的原因。千百年来,蕴藉在白银身上的这种“审美气质”,至今都还在影响着我们。不过,如果要论及这种金属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影响深度,最典型的样本却并不在中国文化的主流,而在顽强生长于主流文化边缘上的苗族。通过对银饰及其银饰内蕴的文化、审美等因子的描述,苗族同胞那种浪漫的氣质得以毫无保留的彰显,更使得苗族银饰成为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1]杨昌鸟国.苗族服饰.[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2]朱志荣.日常生活中的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苏姗·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