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教育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发文,通过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和资源,推动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原则上全省县(市、区)在2021年前按标准完成建设。本文基于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一线实践,探讨构建方法和做法,阐述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教科研训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一、有效推进的源头在于认识和协调
思想认识的高度和部门协调的力度是进行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构建的重要保证。
1.思想认识的高度。政府的组织领导是推进教师发展中心构建的首要因素,首先,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教师发展体系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其次,这是省“新师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须纳入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地进行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才能兼顾其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部门协调的力度。由教育局牵头,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协调机制,制订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是形成多部门间合力的有效途径。
二、有序运作的基础在于组织和机制
1.以需求导向,配置场室设备。在保障办公室、培训功能室、多媒体教室、会议室、学术报告厅、综合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和生活配套场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量增设和预留学科研训室、运动场所、宿舍和附属基地等,为后续发展做准备。
2.以功能导向,设置内设机构。首先,作为独立法人单位,需要组建党支部、行政班子和工会,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其次,整合前的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门和电教部门在职能上都是面向教师、服务教学的,工作职能上有很多相同、相近或部分重叠,整合时,新设立的部门可采用“1 N”的方式设置内设机构,“1”是以综合部为后勤和统筹协调中心,“N”是按工作内容分设教科研、培训、教育信息化三类部门。
3.以能力导向,优化人员结构。一是严把人员入口关,各部门人员按工作任务和业务能力进行优化组合。二是以教研员、学科骨干为主,兼顾学段覆盖和专兼职相结合。三是进行职能分工,有效合作承担部门职能。
三、有效赋能的要点在于融合和驱动
营造研训生态。實践证明,内设机构的互相沟通使工作任务在落实过程中顺畅和高效。例如:教师发展部的培训能得到教研部、综合部的全力支持;在教育技术部的参与下,教研部的教学指导能更好地与信息技术对接。研训生态的营造一是以发展中心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为基础,形成内生动力。二是统筹开展专业研讨和培训,搭建教师专业成长通道,让新任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再向教育专家发展,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精准服务,形成分类促进的助力。三是研训观念的更新,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切入点和抓手,转变以往偏向“择优”培养的方向,将视野转向全体教师的发展,转向大部分教师的需求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采用动车模式。动车组是由若干节动车和若干节拖车连挂的车组,多节动车提供动力。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借鉴这种模式,组建多个团队:
1.区域内学校组建多个教育集团,涵盖各学段,集团成员校在领衔学校的牵头下进行教育资源和队伍建设的共建共享共进。
2.名师团队,包括省、市、县的名师,每学年完成既定的教学教研任务,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3.教师工作室,涵盖各学段各学科,除主持人和成员外,适当扩大学员队伍,包括学科骨干、新任教师,以学科团队带动促进个体的发展。
4.发展中心教研员,以区域内教研指导为主,适当参与教育集团和工作室的活动,发挥工作统筹和学科核心引领作用。
除单独开展活动外,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组织,提供锻炼团队的机会,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团队的经验、智慧,以一个或多个团队牵头等多种组合形式,带动开展各类“强师工程”活动,发挥多驱动组合的优势。
扩大朋友圈。教师发展中心在教科研训工作有着桥梁作用,一是上下联动、横向沟通,对接教育主管部门和省、市教师发展中心,连通兄弟县市教研单位和发展中心,形成业务上的“软实力”。二是凝聚本地优秀教科研训人员,以人才培养工程、工作室、兼职教研员和特约教研员等形式充实或配齐各学科的研训力量。三是以开放合作的方式,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建立教研专家库和培训专家库,传递名家名校的有关经验,拓展参与研训人员的视野。
四、基于实践的思考
从已有的实践和教科研训发展方向来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还需不断改进和优化,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
1.协调发展。一是与上级部门的工作对接机制,如市、县两级因为彼此部门设置差异,会出现教育研究院和发展中心同时面对发展中心和装备中心等问题,上下联动会有延误或扯皮现象。二是发展中心的“软件”和“硬件”建设需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之与工作职能配套,满足教科研训一体化工作需要。三是完善政策层面的支持,例如作为高职称人员聚集的单位,人员编制、岗位设置需要予以倾斜。此外,内设机构需要逐渐磨合,理顺在教科研训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协同机制。
2.内涵发展。一方面是在资源平台、人才库建设方面要不断积累和更新,提升教科研训的软实力。另一方面是优化基础教育教研体系,改变偏重于考试、升学的导向,夯实“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四方面的职能。
3.创新发展。利用好“四位一体”的优势,把创新点放在与教育技术融合的智慧教研探索、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精准培训和新时代教研体系的探索上。
责任编辑
一、有效推进的源头在于认识和协调
思想认识的高度和部门协调的力度是进行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构建的重要保证。
1.思想认识的高度。政府的组织领导是推进教师发展中心构建的首要因素,首先,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教师发展体系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其次,这是省“新师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须纳入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地进行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才能兼顾其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部门协调的力度。由教育局牵头,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协调机制,制订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是形成多部门间合力的有效途径。
二、有序运作的基础在于组织和机制
1.以需求导向,配置场室设备。在保障办公室、培训功能室、多媒体教室、会议室、学术报告厅、综合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和生活配套场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量增设和预留学科研训室、运动场所、宿舍和附属基地等,为后续发展做准备。
2.以功能导向,设置内设机构。首先,作为独立法人单位,需要组建党支部、行政班子和工会,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其次,整合前的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门和电教部门在职能上都是面向教师、服务教学的,工作职能上有很多相同、相近或部分重叠,整合时,新设立的部门可采用“1 N”的方式设置内设机构,“1”是以综合部为后勤和统筹协调中心,“N”是按工作内容分设教科研、培训、教育信息化三类部门。
3.以能力导向,优化人员结构。一是严把人员入口关,各部门人员按工作任务和业务能力进行优化组合。二是以教研员、学科骨干为主,兼顾学段覆盖和专兼职相结合。三是进行职能分工,有效合作承担部门职能。
三、有效赋能的要点在于融合和驱动
营造研训生态。實践证明,内设机构的互相沟通使工作任务在落实过程中顺畅和高效。例如:教师发展部的培训能得到教研部、综合部的全力支持;在教育技术部的参与下,教研部的教学指导能更好地与信息技术对接。研训生态的营造一是以发展中心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为基础,形成内生动力。二是统筹开展专业研讨和培训,搭建教师专业成长通道,让新任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再向教育专家发展,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精准服务,形成分类促进的助力。三是研训观念的更新,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切入点和抓手,转变以往偏向“择优”培养的方向,将视野转向全体教师的发展,转向大部分教师的需求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采用动车模式。动车组是由若干节动车和若干节拖车连挂的车组,多节动车提供动力。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借鉴这种模式,组建多个团队:
1.区域内学校组建多个教育集团,涵盖各学段,集团成员校在领衔学校的牵头下进行教育资源和队伍建设的共建共享共进。
2.名师团队,包括省、市、县的名师,每学年完成既定的教学教研任务,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3.教师工作室,涵盖各学段各学科,除主持人和成员外,适当扩大学员队伍,包括学科骨干、新任教师,以学科团队带动促进个体的发展。
4.发展中心教研员,以区域内教研指导为主,适当参与教育集团和工作室的活动,发挥工作统筹和学科核心引领作用。
除单独开展活动外,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组织,提供锻炼团队的机会,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团队的经验、智慧,以一个或多个团队牵头等多种组合形式,带动开展各类“强师工程”活动,发挥多驱动组合的优势。
扩大朋友圈。教师发展中心在教科研训工作有着桥梁作用,一是上下联动、横向沟通,对接教育主管部门和省、市教师发展中心,连通兄弟县市教研单位和发展中心,形成业务上的“软实力”。二是凝聚本地优秀教科研训人员,以人才培养工程、工作室、兼职教研员和特约教研员等形式充实或配齐各学科的研训力量。三是以开放合作的方式,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建立教研专家库和培训专家库,传递名家名校的有关经验,拓展参与研训人员的视野。
四、基于实践的思考
从已有的实践和教科研训发展方向来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还需不断改进和优化,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
1.协调发展。一是与上级部门的工作对接机制,如市、县两级因为彼此部门设置差异,会出现教育研究院和发展中心同时面对发展中心和装备中心等问题,上下联动会有延误或扯皮现象。二是发展中心的“软件”和“硬件”建设需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之与工作职能配套,满足教科研训一体化工作需要。三是完善政策层面的支持,例如作为高职称人员聚集的单位,人员编制、岗位设置需要予以倾斜。此外,内设机构需要逐渐磨合,理顺在教科研训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协同机制。
2.内涵发展。一方面是在资源平台、人才库建设方面要不断积累和更新,提升教科研训的软实力。另一方面是优化基础教育教研体系,改变偏重于考试、升学的导向,夯实“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四方面的职能。
3.创新发展。利用好“四位一体”的优势,把创新点放在与教育技术融合的智慧教研探索、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精准培训和新时代教研体系的探索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