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轻声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流音变现象、一种功能性语言单位,在普通话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说话者在交际中很难注意到轻声词,也很难区分一个字什么时候读作轻声。特别是两读轻声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发音也有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轻声词 汉语国际教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51-01
赵元任先生提出轻声的概念,并谈到轻声的音变、轻声词的范围和轻声词的结构等问题。轻声是汉语教学的难点,读不读轻声、何时读轻声通常让人难以掌握。对于母语是非汉语的外国人来说,绝大多数的外国留学生的母语是没有声调的,通过模仿学习发出标准的单音节声调困难并不大,但掌握轻声现象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轻声词的定义
轻声是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条件下读的又轻又短的调子,而不是四种声调之外的第五种声调。它分为两类:一是词汇轻声,一是语句轻声。本文主要阐述词汇轻声。
二、轻声词的特点
汉语中明显的弱读音节在词义理解上很重要,如:晃悠、巴结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轻声的音节总是紧跟在一个重读音节之后,而且这个读轻声的音节的声调变化,是由前边的重读音节的声调来决定的。大致規律为:阴平字后边的轻声字读半低调,读音听起来像短轻的去声,如“兄弟xiōngdi”。阳平字后边的轻声字读中调,如“裁缝cáifeng”。上声字后边的轻声字读半高调,读音听起来像短轻的阴平,如“走吧zǒuba”。去声字后边的轻声字读低调,读音很像低降而短轻的去声,如“利索lìsuo”。如果轻声后边再接一个轻声,则第二个轻声就按照第一个轻声字调的高低“逐级下降”一度。例如“堆起来duīqilai”,第一个轻声字读半低调,第二个轻声字读低调。
纯粹的轻声词指的是像“的de、得de、地de、着zhe、了le、过guo、吗ma、呢ne”等助词,在通常情况下读轻声。除此之外,有两种其他形式的轻声词。一个是同形轻声词与非轻声词,如“霸道bàdào”和“霸道bàdao”。另一个是异形轻声词和非轻声词,“反证fǎnzhèng”和“反正fǎnzheng”。
三、轻声的作用
轻声的作用主要是区别词义和区别词性。
1.区别词义。如:东西 dōngxī(方位词) ①东边和西边②从东到西(距离):“这个房子东西朝向。”东西 dōngxi(读轻声为名词) ①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事物:“这个东西好吃。”
2.区别词性。如:言语yányǔ(名词)说的话:“言语要文明。”言语yányu(读轻声为动词)说,说话:“有事您言语一声就行。”
四、轻声词的教学策略
首先对必读轻声词,进行单独讲解,规律记忆。如:
1.语气词:吗、吧、呢等,读作轻声。
2.助词:的、了、过、着等。
“的”在“好的”等句中,读轻声。
“了”:①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常用在句末:“我知道了”。②表示动作的结束,用在动词后面:“小王才买了一本书”。③表示已经发生的变化,放在句末:“雨停了”。“了”均读轻声。
“过”:①表示过去的经历,表示曾经发生:“我考虑过这件事”。②表示动作的实现,表示动作的完成,句末常常加“了”:“这篇文章我读过了”。“过”均读轻声。
“着”:①表示事物的存在,用在动词后,强调事物某种状态的持续:“我悠闲的听着歌”。②表示动作的进行,用在动词后,强调动作的进行:“他正看着书”。③表示伴随的动作,用在作状语的动词后,表示与主要动作相伴随的动作:“他笑着走过来”。④第四个用法表示伴随的状态,但前一个动作不表示动作,而表示主要动作的某种状态:“他猫着腰溜进来”。“着”均读轻声。
3.方位词或语素:上、下、边等读轻声。如“这些钱你拿上”,“吃不下了”,“那边”。
4.意义完全虚化的词缀:儿、们、头、子等。在“砖头”、“儿子”、“咱们”、“花儿”中,“儿、们、头、子”放在词尾,意义虚化,读作轻声。但是“原子、光子、男子、窝窝头”等实语素,不读轻声。
5.趋向动词:来、去等。“到这儿来”,“上那儿去”,趋向动词放句末,读轻声。
6.重叠动词或名词的末尾音节或是重叠形式的中间音节,如:“爷爷”的第二个“爷”、“走一走”的“一”、“黑不溜秋”的“不”,均读轻声。
其次,笔者对轻声词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给轻声加标记,在视觉上一目了然,帮助汉语习得者认读轻声。如在轻声字的上边儿加特殊符号“·”。
2.合并异形同义轻声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不少异形同义轻声词,如:“叨唠-唠叨”、“啰嗦-啰唆”等。本文认为应当对这些词进行规范,保留一个常用的形式,方便识记。
3.培养汉语习得者对轻声词的语感,多进行交际型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轻声词听力、朗读和情景交际练习。
4.排除可轻读可不轻读的轻声词。对于像“黄瓜、北边”等可读作轻声也可不读作轻声的词进行排除。对轻声词的范围进行规范,明确读音。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5-89.
[2]鲁允中.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M].商务印书馆,1995:56-58.
[3]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商务印书馆,2002.
[4]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版)[M].上教育出版社,2004:73-76.
[5]林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轻声教学探讨[J].金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62-67.
[6]钱学烈.试论普通话的轻声词和儿化词[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3):71—79.
[7]王敏.对外汉语轻声词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8]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36-51.
[9]赵元任.语言问题[M].商务印书馆,1980:36-39.
【关键词】轻声词 汉语国际教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51-01
赵元任先生提出轻声的概念,并谈到轻声的音变、轻声词的范围和轻声词的结构等问题。轻声是汉语教学的难点,读不读轻声、何时读轻声通常让人难以掌握。对于母语是非汉语的外国人来说,绝大多数的外国留学生的母语是没有声调的,通过模仿学习发出标准的单音节声调困难并不大,但掌握轻声现象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轻声词的定义
轻声是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条件下读的又轻又短的调子,而不是四种声调之外的第五种声调。它分为两类:一是词汇轻声,一是语句轻声。本文主要阐述词汇轻声。
二、轻声词的特点
汉语中明显的弱读音节在词义理解上很重要,如:晃悠、巴结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轻声的音节总是紧跟在一个重读音节之后,而且这个读轻声的音节的声调变化,是由前边的重读音节的声调来决定的。大致規律为:阴平字后边的轻声字读半低调,读音听起来像短轻的去声,如“兄弟xiōngdi”。阳平字后边的轻声字读中调,如“裁缝cáifeng”。上声字后边的轻声字读半高调,读音听起来像短轻的阴平,如“走吧zǒuba”。去声字后边的轻声字读低调,读音很像低降而短轻的去声,如“利索lìsuo”。如果轻声后边再接一个轻声,则第二个轻声就按照第一个轻声字调的高低“逐级下降”一度。例如“堆起来duīqilai”,第一个轻声字读半低调,第二个轻声字读低调。
纯粹的轻声词指的是像“的de、得de、地de、着zhe、了le、过guo、吗ma、呢ne”等助词,在通常情况下读轻声。除此之外,有两种其他形式的轻声词。一个是同形轻声词与非轻声词,如“霸道bàdào”和“霸道bàdao”。另一个是异形轻声词和非轻声词,“反证fǎnzhèng”和“反正fǎnzheng”。
三、轻声的作用
轻声的作用主要是区别词义和区别词性。
1.区别词义。如:东西 dōngxī(方位词) ①东边和西边②从东到西(距离):“这个房子东西朝向。”东西 dōngxi(读轻声为名词) ①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②特指人或事物:“这个东西好吃。”
2.区别词性。如:言语yányǔ(名词)说的话:“言语要文明。”言语yányu(读轻声为动词)说,说话:“有事您言语一声就行。”
四、轻声词的教学策略
首先对必读轻声词,进行单独讲解,规律记忆。如:
1.语气词:吗、吧、呢等,读作轻声。
2.助词:的、了、过、着等。
“的”在“好的”等句中,读轻声。
“了”:①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常用在句末:“我知道了”。②表示动作的结束,用在动词后面:“小王才买了一本书”。③表示已经发生的变化,放在句末:“雨停了”。“了”均读轻声。
“过”:①表示过去的经历,表示曾经发生:“我考虑过这件事”。②表示动作的实现,表示动作的完成,句末常常加“了”:“这篇文章我读过了”。“过”均读轻声。
“着”:①表示事物的存在,用在动词后,强调事物某种状态的持续:“我悠闲的听着歌”。②表示动作的进行,用在动词后,强调动作的进行:“他正看着书”。③表示伴随的动作,用在作状语的动词后,表示与主要动作相伴随的动作:“他笑着走过来”。④第四个用法表示伴随的状态,但前一个动作不表示动作,而表示主要动作的某种状态:“他猫着腰溜进来”。“着”均读轻声。
3.方位词或语素:上、下、边等读轻声。如“这些钱你拿上”,“吃不下了”,“那边”。
4.意义完全虚化的词缀:儿、们、头、子等。在“砖头”、“儿子”、“咱们”、“花儿”中,“儿、们、头、子”放在词尾,意义虚化,读作轻声。但是“原子、光子、男子、窝窝头”等实语素,不读轻声。
5.趋向动词:来、去等。“到这儿来”,“上那儿去”,趋向动词放句末,读轻声。
6.重叠动词或名词的末尾音节或是重叠形式的中间音节,如:“爷爷”的第二个“爷”、“走一走”的“一”、“黑不溜秋”的“不”,均读轻声。
其次,笔者对轻声词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给轻声加标记,在视觉上一目了然,帮助汉语习得者认读轻声。如在轻声字的上边儿加特殊符号“·”。
2.合并异形同义轻声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不少异形同义轻声词,如:“叨唠-唠叨”、“啰嗦-啰唆”等。本文认为应当对这些词进行规范,保留一个常用的形式,方便识记。
3.培养汉语习得者对轻声词的语感,多进行交际型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轻声词听力、朗读和情景交际练习。
4.排除可轻读可不轻读的轻声词。对于像“黄瓜、北边”等可读作轻声也可不读作轻声的词进行排除。对轻声词的范围进行规范,明确读音。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5-89.
[2]鲁允中.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M].商务印书馆,1995:56-58.
[3]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商务印书馆,2002.
[4]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版)[M].上教育出版社,2004:73-76.
[5]林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轻声教学探讨[J].金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62-67.
[6]钱学烈.试论普通话的轻声词和儿化词[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3):71—79.
[7]王敏.对外汉语轻声词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8]郭锦桴.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36-51.
[9]赵元任.语言问题[M].商务印书馆,1980: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