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中小学生课堂话语权逐渐成为社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一则报道为例,简述学生话语权在师生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最后从传递知识、交流情感、相互促进等方面提出如何重建学生的课堂话语权。
关键词:小学;课堂;话语权 一、话语权定义的初探
话语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而学生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见解的权力。学生话语权问题看似是课堂中的一个小问题,但实则却关乎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话语权的充分实现是师生间有效交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教学有效进行、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保障。
二、学生课堂话语权实现的必然性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受教育者主要是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学计划、大纲、教科书等组成的知识体系,教学手段包括精神手段(即对教法的掌握,对教学艺术的运用)和一切物质手段(特别是现代化教学器材)。在这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矛盾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成为了主要矛盾,即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经常提到教学理念的转变,而教师教学理念转换最直接的就是师生共享话语权,为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形成良好的交流通道。
2014年6月10日江西新闻网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翻转课堂”创新教学受欢迎》的新闻。“翻转课堂”这是一种从美国传来的,在国内悄然兴起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上,老师在课上讲知识,学生在课下做习题。可是翻转课堂的出现将改变这一格局,课堂将“翻转”来上,学生们在课前通过微视频自学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讨论知识。
刘老师介绍说,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主体,主体突显的是学生。在上新课前,老师会让学生在家看由老师制作的5-10分钟的微视频。在课堂上,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带着学生学习基本概念等,而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直接进入讨论和解决问题环节,这就是“翻转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们不用担心举手没机会发言,或是因为内向不好意思发言,因为这堂课是属于学生们自己的,他们才是主导。创新形式的“翻转课堂”的出现,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欢迎。但是也使得老师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刘老师说,“翻转课堂”的备课时间是传统教学备课的4—5倍,所以老师做前期准备工作要更加用心。
“翻转课堂”的出现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它的出现更利于保障学生课堂的话语权和主体性发挥,所以深受学生的喜欢。”
三、学生话语权的实现途径
(一)传递知识,积极引导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强调知识本位,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知识的奴隶,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所做的就是接受知识,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使得知识变得封闭而僵化。教师作为知识的绝对占有者,成为真理的化身,在学生眼里教师具有无上的权威,而学生则是社会化中的不成熟个体,成为受教育的客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也就变成了教师单向的言语传递和知识灌输,学生丧失了个体性和主动意识,缺乏自主发挥的空间,教育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然而教育并不是教给学生一样的知识,而是需要学生生成自己特有的知识。现代教学理论则强调“以人为本”,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多元的课堂活动中角色。同时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最终是要促成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判断和选择,赋予学生话语表达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没有教师的课堂引导,学生将会在其学习活动中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二)交流情感,教学相长
1.民主平等
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没有主辅之分,两者是教学活动的共同主体,但两者之间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是具有个性独立存在的人,具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基本权利受到尊重。师生间应真诚平等相待,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应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每个学生都是“孺子可教”;对于群体而言,每个学生都应享有来自教师同等的教育机会,偏见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最大障碍。
为此,要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转变,就需要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独白式”的单向灌输变成“探索式”的双向交流。这样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共享话语权。因为话语权的共享意味着更为充分的沟通,意味着平等、怀疑、批判性的反思,意味着对权威的挑战以及生生不息的创新。
2.相互促进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从教学角度看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完成的。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互联网的运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作为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坍塌,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获取者。这种变化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话语权的共享和师生角色的转换,使得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课堂教学中的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辛勤的园丁向人生的益友、向导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求教师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通过与学生相互交流,与学生一起感受分享体验学习的欢乐,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只有通过师生话语权的共享,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即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使学生享受充分的学习自由,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才能成为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共同建构的认知活动和精神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边境(1988~ ),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小学;课堂;话语权 一、话语权定义的初探
话语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而学生话语权是指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见解的权力。学生话语权问题看似是课堂中的一个小问题,但实则却关乎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话语权的充分实现是师生间有效交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教学有效进行、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保障。
二、学生课堂话语权实现的必然性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受教育者主要是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学计划、大纲、教科书等组成的知识体系,教学手段包括精神手段(即对教法的掌握,对教学艺术的运用)和一切物质手段(特别是现代化教学器材)。在这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矛盾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成为了主要矛盾,即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经常提到教学理念的转变,而教师教学理念转换最直接的就是师生共享话语权,为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形成良好的交流通道。
2014年6月10日江西新闻网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翻转课堂”创新教学受欢迎》的新闻。“翻转课堂”这是一种从美国传来的,在国内悄然兴起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上,老师在课上讲知识,学生在课下做习题。可是翻转课堂的出现将改变这一格局,课堂将“翻转”来上,学生们在课前通过微视频自学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讨论知识。
刘老师介绍说,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主体,主体突显的是学生。在上新课前,老师会让学生在家看由老师制作的5-10分钟的微视频。在课堂上,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带着学生学习基本概念等,而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直接进入讨论和解决问题环节,这就是“翻转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们不用担心举手没机会发言,或是因为内向不好意思发言,因为这堂课是属于学生们自己的,他们才是主导。创新形式的“翻转课堂”的出现,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欢迎。但是也使得老师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刘老师说,“翻转课堂”的备课时间是传统教学备课的4—5倍,所以老师做前期准备工作要更加用心。
“翻转课堂”的出现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它的出现更利于保障学生课堂的话语权和主体性发挥,所以深受学生的喜欢。”
三、学生话语权的实现途径
(一)传递知识,积极引导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强调知识本位,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知识的奴隶,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所做的就是接受知识,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使得知识变得封闭而僵化。教师作为知识的绝对占有者,成为真理的化身,在学生眼里教师具有无上的权威,而学生则是社会化中的不成熟个体,成为受教育的客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也就变成了教师单向的言语传递和知识灌输,学生丧失了个体性和主动意识,缺乏自主发挥的空间,教育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然而教育并不是教给学生一样的知识,而是需要学生生成自己特有的知识。现代教学理论则强调“以人为本”,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多元的课堂活动中角色。同时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最终是要促成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判断和选择,赋予学生话语表达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没有教师的课堂引导,学生将会在其学习活动中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二)交流情感,教学相长
1.民主平等
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没有主辅之分,两者是教学活动的共同主体,但两者之间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是具有个性独立存在的人,具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基本权利受到尊重。师生间应真诚平等相待,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应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每个学生都是“孺子可教”;对于群体而言,每个学生都应享有来自教师同等的教育机会,偏见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最大障碍。
为此,要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转变,就需要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独白式”的单向灌输变成“探索式”的双向交流。这样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共享话语权。因为话语权的共享意味着更为充分的沟通,意味着平等、怀疑、批判性的反思,意味着对权威的挑战以及生生不息的创新。
2.相互促进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从教学角度看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完成的。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互联网的运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作为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坍塌,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获取者。这种变化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话语权的共享和师生角色的转换,使得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课堂教学中的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辛勤的园丁向人生的益友、向导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求教师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通过与学生相互交流,与学生一起感受分享体验学习的欢乐,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只有通过师生话语权的共享,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即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使学生享受充分的学习自由,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才能成为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共同建构的认知活动和精神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边境(1988~ ),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