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高师生创新能力,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生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需要。为提升高师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学校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实践锻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高师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凸显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培养高师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面对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和严峻的就业环境,无论是高等师范院校还是高师生都需要认清市场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实践能力,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
首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教学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这便对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型教师。因此,高师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增强教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保证步入工作岗位后顺利落实新课程体系的要求,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实现。
其次,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比综合类大学的毕业生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压力。如果到公立中小学工作,毕业生需要参加统一的招教考试,由于就业岗位有限,毕业生数量太多,而且非师高校毕业生和高学历毕业生都可以参加招教考试,导致目前的招教考试比公务员考试的竞争还要激烈。如果到私立学校或其他行业就业,更要求高师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三,与时代要求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是高师生创新能力的匮乏。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及不当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创新能力欠缺是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高师生的培养目标,高师院校和高师生自身都更应重视利用一切实践机会,加强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培养高师生的创新能力。实习或见习是高师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践最长的机会,然而很多高师生并没能好好抓住机会来锻炼自己。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不足,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教材的应变能力不足,缺乏教育机智,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刻板等问题[1]。分析其原因除了学校的培养和教师的指导,更重要是学生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
因此,高师院校和高师生都应重视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共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二、高师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创新体现的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创新能力指人们通过创造性思维,创造并形成社会价值或物质产品的能力,也指解放思想,不墨守成规,有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2]。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内外协同努力,学校和教师是否能够营造刺激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这是外部环境;学生自身是否具备创新意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内部驱力。
1.调整课程设置,扩展学生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创新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设置多样的课程才能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而目前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状况表现为必修课偏多,选修课不足,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不够,实践性课程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既要符合社会所需、以市场为导向,又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顺应专业设置“厚基础、重应用、宽口径、有特色”的总体趋势,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情况选修学分,身心各方面都得到熏陶和发展,为实现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评价体系上,也可借鉴国外评价方法,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标准,不同课程采用不同形式[3]。另外学校和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和课堂教学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学科的发展,获取充足的信息,并通过组织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只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是否能够按照标准答案解决问题,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打破以往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改革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发现、创造,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基础是模仿,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不仅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在分析案例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多采用讨论法,在脑力震荡的同时,产生新的想法,并鼓励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启发法,以探索式教学为主导[4],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主动思考,让学生从“会答”转到“会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规律,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贴近实践
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师院校应增加课堂实践的环节和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并保证这些实践性内容不是流于形式。在课堂实践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践方案,落实实践步骤,进行总结和汇报。教师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实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习教学的广阔性、灵活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想象和锻炼的空间。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使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创造的热情,做出创造行为。目前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是高师院校实习或见习中相对比较普遍的形式,且实践时间较长,但要加强监控、指导和评估,才能让这种形式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作用。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創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调查显示,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实习中,当谈到一个问题,学生总是谈书上或他人的观点,从不怀疑或反驳,这是扼杀创新的关键问题,学生没有创新意识,更谈不上主动获取知识和增加实践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了。因此,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冲破循规蹈矩的思想羁绊。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教学环节,如课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布置作业、课外实践等,给学生设置无法在教科书或参考文献中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富有创新意识的看法。
5.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带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任何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制度和措施都需要教师来落实和实施,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会带来创新教育的显著效果,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会抑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要树立教师创新教育观,逐步提高他们开展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的能力,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把学生看做具有创新潜能的主体,师生互动,形成教与学创新能力的良性循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高师生面对社会竞争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才可能完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金玛莉,江岳军.教育实习调查报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02):82-84.
[2]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04):226-227.
[3]刘军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01):21-22.
[4]张金龙.浅析高职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19):278-279.
作者简介:李莉(1983-),河南郑州人,大学本科,曾就读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现供职于郑州师范学院,担任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任课教师。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高师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凸显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培养高师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面对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和严峻的就业环境,无论是高等师范院校还是高师生都需要认清市场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实践能力,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
首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教学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这便对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型教师。因此,高师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增强教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保证步入工作岗位后顺利落实新课程体系的要求,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实现。
其次,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比综合类大学的毕业生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压力。如果到公立中小学工作,毕业生需要参加统一的招教考试,由于就业岗位有限,毕业生数量太多,而且非师高校毕业生和高学历毕业生都可以参加招教考试,导致目前的招教考试比公务员考试的竞争还要激烈。如果到私立学校或其他行业就业,更要求高师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三,与时代要求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是高师生创新能力的匮乏。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及不当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创新能力欠缺是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高师生的培养目标,高师院校和高师生自身都更应重视利用一切实践机会,加强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培养高师生的创新能力。实习或见习是高师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践最长的机会,然而很多高师生并没能好好抓住机会来锻炼自己。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不足,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教材的应变能力不足,缺乏教育机智,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刻板等问题[1]。分析其原因除了学校的培养和教师的指导,更重要是学生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
因此,高师院校和高师生都应重视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共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二、高师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创新体现的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创新能力指人们通过创造性思维,创造并形成社会价值或物质产品的能力,也指解放思想,不墨守成规,有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2]。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内外协同努力,学校和教师是否能够营造刺激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这是外部环境;学生自身是否具备创新意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内部驱力。
1.调整课程设置,扩展学生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创新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设置多样的课程才能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而目前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状况表现为必修课偏多,选修课不足,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不够,实践性课程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既要符合社会所需、以市场为导向,又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顺应专业设置“厚基础、重应用、宽口径、有特色”的总体趋势,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情况选修学分,身心各方面都得到熏陶和发展,为实现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评价体系上,也可借鉴国外评价方法,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标准,不同课程采用不同形式[3]。另外学校和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和课堂教学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学科的发展,获取充足的信息,并通过组织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只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是否能够按照标准答案解决问题,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打破以往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改革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发现、创造,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的基础是模仿,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不仅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在分析案例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多采用讨论法,在脑力震荡的同时,产生新的想法,并鼓励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启发法,以探索式教学为主导[4],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主动思考,让学生从“会答”转到“会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规律,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贴近实践
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师院校应增加课堂实践的环节和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并保证这些实践性内容不是流于形式。在课堂实践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践方案,落实实践步骤,进行总结和汇报。教师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实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习教学的广阔性、灵活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想象和锻炼的空间。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使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创造的热情,做出创造行为。目前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是高师院校实习或见习中相对比较普遍的形式,且实践时间较长,但要加强监控、指导和评估,才能让这种形式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作用。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創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调查显示,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实习中,当谈到一个问题,学生总是谈书上或他人的观点,从不怀疑或反驳,这是扼杀创新的关键问题,学生没有创新意识,更谈不上主动获取知识和增加实践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了。因此,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冲破循规蹈矩的思想羁绊。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教学环节,如课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布置作业、课外实践等,给学生设置无法在教科书或参考文献中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富有创新意识的看法。
5.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带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任何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制度和措施都需要教师来落实和实施,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会带来创新教育的显著效果,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会抑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要树立教师创新教育观,逐步提高他们开展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索的能力,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把学生看做具有创新潜能的主体,师生互动,形成教与学创新能力的良性循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高师生面对社会竞争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才可能完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金玛莉,江岳军.教育实习调查报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02):82-84.
[2]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04):226-227.
[3]刘军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01):21-22.
[4]张金龙.浅析高职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19):278-279.
作者简介:李莉(1983-),河南郑州人,大学本科,曾就读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现供职于郑州师范学院,担任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任课教师。